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草的研究概况

甘草的研究概况

疗.中医正骨,1993,4(3):13.〔3〕张国忠.中药治疗痛性骨质疏松症28例报告1中国中医骨伤科,1994,2(4):29.〔4〕于康冉,韩宜印1中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64例.四川中医,1995,13(4):49.〔5〕梁立.补肾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2,33(11):39.〔6〕刘佳珍.中药治疗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中国骨伤,1993,6(1):7.〔7〕刘珂军.健骨冲剂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湖南中医杂志,1994.10(6):19.〔8〕马禄林141例骨质疏松症的中药热敷治疗.中国骨伤,1993,6(2):31.〔9〕范增源.愈骨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四川中医,1995,13(1):43.〔10〕邵金莹.龙牡壮骨冲剂对大鼠实验性骨质疏松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1989,5(4):25.〔11〕赵咏芳,石印玉,沈培之,等1仙灵骨葆对卵巢切除大鼠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中医正骨,2000,12(4):3.〔12〕冯坤,刘月桂,张灵菊,等1中药坚骨液对卵巢切除后骨质疏松大鼠血、尿生化的影响.中医正骨.1996,8(1):3.〔13〕沈霖,杜靖远,杨家玉,等.补肾密骨片对大鼠卵巢切除诱导的实验性骨质疏松的影响.中华骨科杂志,1996,16(7):462.〔14〕王贤才主译.临床药用大典.青岛:青岛出版社,1994.1709~1728.〔15〕王云钊,曹来宾.骨放射诊断学.北京:北京医科大、中国协和医科大联合出版社,1998,394.〔16〕柴本甫.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生理及治疗.中华骨科杂志,1984,4(1):58.〔17〕张华俦.降钙素鼻喷剂治疗骨质疏松症骨痛的初步疗效观察.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5,1(1):50.〔18〕陆强.1(OH )亚乙基二磷酸盐长程、间歇、周期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计量学变化.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1993,1(3):封3.〔19〕陈慧.新一代抗骨质疏松药物—异丙氧黄酮.医学综述,2000.6(3):136.〔20〕刘忠厚,薛延.骨质疏松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208~210.345;423.〔21〕蒋位庄,王和鸣1中医骨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58.〔22〕郭世绂.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中华骨科杂志,1995,15(5):312.(收稿日期:2000-07-18)甘草的研究概况李 明(甘肃中医学院中药系,甘肃 兰州 730000)作者简介:李明(1963-),女,黑龙江人,讲师,理学硕士,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及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

摘 要:从甘草的化学成分、药理、栽培及综合利用几方面论述了近年来我国甘草的研究概况。

随着对甘草的深入研究,甘草的应用也愈来愈广泛。

今后应加强开发甘草在食品、轻工方面的产品研制及在防治爱滋病方面的机理和临床的研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栽培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50(2000)03-0059-04 甘草是豆科甘草属(G lycyrrhiza )植物。

其根和根茎是最常用的中药。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人们对甘草的认识和应用也愈来愈深入和广泛。

甘草不仅广泛应用在医药上,而且也应用于食品、轻工等方面。

此外,甘草还具有防沙固沙、改良土壤等作用,人们也将它应用于环保方面,以防止水土流失及改良生态环境。

随着甘草应用的日益广泛,甘草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有关甘草的研究一直是广大药学工作者所热衷和关注的。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将我国近年来甘草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 化学成分111 地上部分活性成分的化学研究1.1.1 黄酮类成分早在60年代,苏联学者就从光果甘草G. glabra叶中分离得到18个黄酮类化合物。

后来,又发现不同地区所生长的甘草叶所含黄酮类成分的种类是不同的。

80年代,苏联学者又从原苏联产光果甘草地上部分的氯仿提取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pinocembrin和光甘草宁(glabranin)分别占干植物物料重的0178%、0131%。

并对G.mecedonice的地上部分用双向纸层析法检识出6个黄酮化合物。

在欧洲,1977年英国ingham从欧甘草(光果甘草变种)叶中分离到4个异黄酮衍生物。

西班牙学者pederva等从G. astragalina的地上部分分离到2个黄酮类化合物。

伊朗学者Afchar等从伊朗产变种光果甘草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从果实中得到2个。

1988年日本学者Fukui等从土耳其产的变种光果甘草叶的甲醇提取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到2个。

1989~1991年日本学者Toshio从我国黑龙江省肇州县产的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的花期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到14个黄酮类化合物。

1990~1993年我国学者贾世山〔1〕等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产乌拉尔甘草的花期叶的乙醇提取物,用聚酰胺柱层析分离到15个,并测得总黄酮约为5%。

李强用高效液相层析检识出1个。

11112 其他化合物1989年Toshio从黑龙江产乌拉尔甘草的地上部分分离到1个香豆素类成分,后来又分离到5个其他酚类衍生物。

贾世山等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产乌拉尔甘草叶分离到1个酚酸甙类成分。

目前,已从甘草属地上部分分离到59个黄酮类化合物和7个其他酚类成分。

从根及根茎共分离出84个化合物。

甘草的地上部分和根及根茎共分离到133个黄酮类化合物。

地上和地下部分相互交叉的有10个:isoavoroside isovilanthin,schafto2 side,vicenin-2,pinocembrin,柚皮甙,甘草素(Liquiritiqenin),licoflavan,光甘草宁,异甘草素。

这些化合物只在光果甘草中发现重复,而在乌拉尔甘草中尚未发现重复。

因此,不但两个主要品种光果甘草和乌拉尔甘草地上部分黄酮类成分有所不同,而且在地上和根及根茎2种部位上也是不同的。

相同种乌拉尔甘草地上部分产地不同,其成分也差别较大。

112 甘草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甘草的化学成分作了大量的研究。

舒永华等从内蒙古产的乌拉尔甘草中提取、分离出7个皂苷元,其中4个鉴定为已知成分,24-羟基甘草内酯为首次报道的新成分〔2〕。

张如意等从乌拉尔甘草中分离出两个新的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3β-羟基-11-氧化-齐墩果-12-烯-30-羧酸-3-O-β-D-葡萄吡喃糖醛酸基(1→2)-β-D-葡萄吡喃糖醛酸苷,命名为乌拉尔甘草皂苷甲(uralsaponoin A)。

3β-羟基-11-氧化-齐墩果-12-烯-30-羧酸-3-O-β-D-葡萄吡喃糖醛酸基(1→3)-β-D-葡萄吡喃糖醛酸苷,命名为乌拉尔甘草皂苷乙(ural2 saponoin B)。

刘勤等于1989年首次报道从黄甘草(G.eurycarpa)的根及根茎中分离出4个黄酮苷,经鉴定其中3种为已知成分:甘草苷、异甘草苷和夏佛托苷;1种为新成分:黄甘草苷(glycyroside)。

赵玉英等对甘肃产胀果甘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

曾路等研究了云南甘草(G.yunnanensis)的化学成分,分离出云南甘草皂苷元A、B、F (glyyunnansapogenin A、B、F)、云南甘草次皂苷元D (glyyunnanprosapogenin D)等10种新的三萜类成分。

高东英等又从中分出羟基查耳酮和后莫紫檀素;胡金锋等分离鉴定出新成分:甲基化英迪紫檀素、5-羟基-7-氧基二氢黄酮,命名为云苷宁(glyyunnanin)。

柳江华等从刺果甘草中分离得到β-谷甾醇、次果酸甲酯等5个单体,其中刺果甘草素(pallidiflorin)为一新的天然产物。

阚毓铭等从刺果甘草的根和根茎中分得42个化合物结晶(晶I-ⅩⅩⅩⅩⅡ)〔3〕。

经理化鉴别和光谱分析推定其中的晶Ⅷ是新化合物,为2β-hydroxy-oleana-11, 13(18)-diene-30-oic acid,命名为刺果甘草酸(glypallidifloric acid)。

晶Ⅲ是后莫紫檀素(ho2 mopterocarpin),文献报道有抗癌活性。

晶IX是大豆皂醇B(soyasapogecol B).晶Ⅷ、IX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李强以甘草苷及其苷元为指标,对内蒙古和新疆乌拉尔甘草不同的生态条件、部位和生长期黄酮类成分的积累动态和储藏期药效成分的消长规律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质量评价〔4〕。

刘丙灿等从乌拉尔甘草的稀碱提取液中分离得到甘草葡聚糖G BW,并进行了结构测定。

曾路等运用HPLC法对国内15个产地的8种甘草中的12个化合物,即甘草酸、乌拉尔甘草皂苷甲、乌拉尔甘草皂苷乙、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香豆素(isoglycycoumarin)、甘草查耳酮(licochalcone A)、甘草酚(glycyrol)、异甘草酚(isoglycyrol)进行了分离和含量测定,并根据测定的结果对国产甘草进行了综合评价。

杨岚等应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从6种甘草属植物(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黄甘草、粗毛甘草、刺果甘草)根中提取的10个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分离,并分析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

结果表明,不同种的甘草中含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含量均不同。

王晓强运用薄层光密度法对黄甘草、胀果甘草、欧甘草、乌拉尔甘草、欧甘草变种(G・glabra Var.glandalifera)中所含的甘草苷、异甘草苷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甘草苷的含量在胀果甘草中最多,黄甘草、乌拉尔甘草、欧甘草变种及欧甘草中的含量依次降低;异甘草苷的含量在黄甘草中最高,胀果甘草、欧甘草、乌拉尔甘草、欧甘草变种中含量依次降低。

邱春等对甘草根、茎、叶不同部位的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报道甘草中含有18种氨基酸。

河南师范大学的王彩兰等对圆果甘草(G.squa2 munosa)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刘伯衡等对新疆产甘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含量进行了研究。

新疆大学的薛良驹对新疆甘草的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2〕。

113 甘草及其制剂中化学成分测定方法113.1 薄层扫描法(TLCS)甘草中的甘草酸和甘草次酸是甘草中的有效成分之一,普遍采用的含量测定方法之一是TLCS,又称薄层扫描光密度法(TLCD),一般经CF254薄层板展开,在254nm紫外灯下定位,然后再进行单、双波长扫描定量。

黄酮类成分经氯仿-甲醇-甲酸不同比例的系统展开,双波长反射法线性扫描,随行标准品法进行测定,可分别测定甘草中甘草甙和异甘草甙的含量。

甘草中唯一存在的异黄酮甙、芒柄花甙的含量也可通过TLCS测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