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广州文化特色及建设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广州文化特色及建设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广州文化特色及建设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广州,简称穗,标志是“五羊”。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濒临南中国海,
珠江入海口,毗邻港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最大的对外通商口
岸,是岭南文化的中心,有着丰富的岭南文化底蕴。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不断快速发
展,文化设施也建设得如火如荼,2010年,亚运文化流入广州,2011年12月20日,广州
创文成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更进一步。身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响应学校的号召,深入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调研广州文化建设与发展情况 ,以广州极具特色文化为线
索进行实践活动,以此对广州文化建设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并提出改正的措施。

(一)广州的文化特色
1、水文化
广州滨江而立,因水而兴,拥水而优,市内河涌水网密布,在古代曾是“六脉皆通海”
的岭南水乡。
过去,水乡人家依水而居,至今仍保留着水乡人特有的生活习俗,是珠三角地区独具特
色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最完美的结合。水乡开辟了三条游船线路,游客沿途可观赏"红桥
碧水"、"长堤丹荔"、"水乡农榭"、"草荡潮音"、"姻缘树"等景点。此外,还举办农趣日、水
乡文化风情及传统农渔具展、水乡歌舞和婚庆表演等。
而现在,珠江夜游、沿江游览则游客游览热点,倘若不游珠江沿岸的文化史迹,可以说,
就未曾真正游览过广州。珠江沿岸的文化史迹既可日游,又可夜游,由西向东,沿着“珠江
走廊”可观赏到丽日蓝天下的秀丽景色和夜晚两岸灯光璀璨的动人美景。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河涌整治的重视,东濠涌、荔枝湾涌等代表岭南水乡文化,有历史
文化底蕴的水也得以重见天日。
这些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的水,仍在生生不息流淌着。
2、西关文化
西关大屋是最具西关民俗风情特色的建筑,装饰讲究、工艺精美,趟拢门、满洲窗等独具
特色。
大部分西关大屋兴建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主要分布在多宝路、宝华路、龙津路西、上
下九路等地。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
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的钟家花园等,但现已不复存在。

百年华埠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是广州市标志性形象
工程,被誉为“羊城十大旅游美景西关商廊”。整条街由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骑楼茶楼建筑
组成,是南欧建筑与广州特色相结合的产物
西关风情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结果,碰撞出来的是火花也好,是血泪也好,都会
给这个城市带来大喜大悲,衍生出来的不论好事坏事,都会不同凡响。
3、亚运文化
2010年11月12日,广州亚运会正式开幕,亚运文化流入广州,岭南文化与亚运文化相
互碰撞,一栋栋极具岭南色彩又融合亚运精神的建筑与娱乐设施徐然升起,海心沙广场,大
学城的多栋现代化体育馆,给这个现代化大都市增添了许多的色彩,亚运让广州更美,也给
这个城市带来了新的元素。
(二)
当前文化建设与发展情况


2001年,广州政府开始对东濠涌荔湾涌等河涌进行整治工程,荔湾涌经整治后,环境

焕然一新。四座石桥横跨两岸,一湾碧水蜿蜒而去,古色古香的文塔倒映在水中,四周亭台楼榭,
佳木葱茏,好一派岭南水乡风光。
东濠涌治水增加东濠涌水质净化厂工程,让东濠涌水质能够实现亲水、戏水,老百姓可
以真正与东濠涌互动;建设东濠涌博物馆,让东濠涌成为广州水文化记忆的节点;沿涌建绿
道,让东濠涌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亲水戏水的水上公园。东濠涌综合整治在确保水安全
的前提下,解决水源活水问题,改善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还涌于民,构筑生态城市骨
架。恢复岭南水乡的河涌风貌。
恢复水文化原貌。

. ②当前,政府将文昌北路耀华大街列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不久前,文昌街街
道办事处接管了文昌街14号住宅,并将其改造成为“文昌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社会服务,
满足老人需求。
除此之外,我也注意到,政府也制定了相应保护措施对西关建筑进行保护:1.划定适当
的保护范围。2.制定人口安置计划。3.维护、整修现存建筑。对内部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必
要的生活设施配套。4.宣传和利用,一次来保护传统代表西关文化的建筑。


亚运会后,我想大家最好奇的应该是,亚运场馆以及相关建筑的后续整理吧,我从

新闻上获知,亚运会后的海心沙,将在海心沙前建成市民广场。
同时,政府对亚运后场馆定下以下对策:第一,根据前期设计的功能,赛后由竞技场馆
向大众场馆转变,恰到好处地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第二,加大力度培养体育消费
群体,让更多人到亚运会比赛使用的场馆进行持续的体育消费,从而提高利用率。
2011年12月21日,广州成功成为国家文明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了重大突破!

但是,经过这几次的实践体会和一些新闻,还有网上的资料,我注意到,其中也还是有很
多问题的。

(三)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这次寒假,我来到滨江路旁,沿路看珠江,并且也坐上了水上巴士,看珠江之景,虽

然沿江繁华热闹,珠江水质也改善了许多,但我留意到,江边的排污口仍然有污水排出。
荔湾涌、东濠涌尽管已经改善了许多,但是一场大雨过后,就又恢复原状,不能从根

本上解决问题水污染,水污染问题仍然无法根除,如何才能继续下去呢?


每次去北京路时,等车回家的车站对面,就是那个曾经轰动一时的高第街,当时已经

要面临拆除的危机,因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以及电视台的报道,高第街终究被保留下
来,但曾经被“拆”的高第街,“拆”仍大大写在牌坊下面,痕迹已经留下,就算被保留下
来,还能还原原来的高第街吗?
其实,真正保护这些西关文化建筑的,真的需要拆吗?


后亚运文化,政府的确把海心沙改造了,市民广场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大学城体育馆、

海心沙中心,门票却贵得吓人,这样不能普及大众,又如何打造亲民的文化措施?
(四)建议与解决对策
1、
城市河流治理不能只注重河岸的美化,更重要的是河水“不污不竭”;不能停留在截

污清污,更需由点及面、控制面源污染,广泛控制河涌污染,及时截污,加大检查,定期清
理。
2、
我也明白,许多不良商家为了自己利益,会为节省经费,而直接把一些生活废品

扔到河里,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河流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等相关知识的宣
传与应当加强监督机制,对这种情况进行一种强烈的制止,如果不加大力度管理,我相信就
算加大再多的经费去保护河流,没有从根源上根除这种情况,这永远不会得到改善的。
3、
广州水文化要注重个性发展,不要盲目学习其他城市,水是有生命的,广州每一条

河流都流淌着自己独特而有魅力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已经融入到城市的个性当中。几乎每
一条河流,每一个水域都具有各自的性格、各自的风貌。在保存历史文化的同时,创造现代
文化。把水利工程的设计与景观设计结合起来,恢复了几处历史遗迹,把广州水文化更发扬
光大!
4、
强拆不可,但也不能都保留下了,文化建筑保护,不能一味改造,对于城区聚居建

筑形态的保护,更有要从保障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及品位为目的进行保护,从而在体现出历史
片断和城市文化的尊重和耐心。
5、
在相关建筑得到保护、利用,并使城市旧城区得到发展同时,只有使居民的居住空

间、生活空间得到保护,安排处理好相关居民的迁徙,正确处理好相关转移程序,同时充分
调节好与居民间的关系,一切为人民服务,历史建筑的物资形态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得以有效
保存。
6、
后亚运的广州,不应该把那些亚运措施转化高档的活动场所,大力发展后亚运文化,

使大众都可以亲自参与,降低相关门票价格,符合大众的消费水平,建造更多大众文化场所
和设施,才能真正传承亚运文化!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人文气息,作为新时代的广州
人,我衷心希望广州可以变得更美丽,也希望几千年的广州文化,可
以更好的传承下去,我爱广州!!

2012-5-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