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研究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研究

・2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论著 

Treatise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研究 

段琼艳 

湖北省利川市都亭卫生院,湖北利川445400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020—1 

慢性胃炎是一组以上腹痛或不适或胀,早饱、嗳气、恶心 

等消化不良症状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消化道疾病,在临床中尤为 

常见,其发病对象可谓是“老少皆宜”,其发病范围大,隐患 

危险,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治疗慢性胃炎显得尤为必要, 

试述之。 

1诊断方法 

1.1 中医认为 是以胃气郁滞而致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 

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其发病原因大致可以分为感受寒 

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 

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多服凉药,导致寒邪客于胃中, 

凝滞气机,则胃寒而痛。暴饮暴食,食滞胃脘,气机壅阻,则 

食积而痛。恼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或忧思伤脾,脾气郁 

结,胃气不得通降,则气郁而作痛。或恣食肥甘辛辣,多服热 

药,湿热内蕴,或肝郁化火犯胃,阻遏气机,则胃热而痛;或 

肝郁日久,气滞血瘀,络脉瘀阻,则血瘀而痛;或素体阳虚, 

或久病、劳倦内伤,脾胃虚寒,失却温养,则发为虚寒胃痛; 

或热病伤阴,或胃热日久,耗伤胃阴,则致胃阴不足,胃失 

润降,气机阻滞而痛 J。 

1.2西医认为慢性胃炎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 

分布部位,可分为非萎缩性(俗称浅表性、non—atrophic), 

萎缩性(atrophic)和特殊类型(special forms)三大类。慢 

性非萎缩性胃炎一般不伴有胃粘膜萎缩性病变、胃粘膜层可见 

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根据炎症分布 

可分为胃窦胃炎、胃体胃炎和全胃炎。萎缩性胃炎主要是胃粘 

膜发生了萎缩性改变,这种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 

以胃窦为主,称为多灶萎缩性(multifocal atrophic)胃炎; 

若萎缩性改变主要在胃体部,称为自身免疫性(autoimmune) 

胃炎。特殊型胃炎主要分为感染性胃炎、化学性胃炎(病)、 

M ̄n6trier病、嗜酸细胞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非感染 

性肉芽性胃炎、放射性胃炎、充血性胃炎等。但究其原因, 

要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和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和其他 

因素造成的 。 

2治疗原则 

2.1辨证施治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在整体观的指导下进行辨证 

的分析,并给出最佳、最新治疗方案,这也是符合循证医学 

的。在慢性胃炎的辨证中需要首辨寒热虚实。 

2.1.1 寒证 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则减,遇寒痛 

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这是寒邪客于胃中所致。治宜温胃 

散寒,行气止痛。可选用良附丸(高良姜,香附)和香砂六君 

丸(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喜热饮食,空腹痛甚,得食痛 

缓,倦怠乏力,纳少便溏,四肢不温,或时而乏吐清水,这 

是脾胃虚寒、失于温养,络脉拘急的结果。治宜温中健脾。 

可选用黄芪建中汤(黄芪,白芍,桂枝,饴糖,炙甘草,生 

姜,大枣)。 

2.1.2热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 

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这是肝胃郁热,壅阻气机的缘故。治宜 

疏肝泄热,和胃止痛。可选用化肝煎(陈皮,白芍,丹皮,栀 

子,青皮,贝母,泽泻)。 2.1.3虚证 胃脘隐隐灼痛,渴不欲饮,饥而不能多食, 

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乏津。这是热 

盛伤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的缘故。治宜养阴益胃。可选 

用益胃汤(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喜热饮食,空腹痛甚,得食则 

缓,倦怠乏力,纳少便溏,四肢不温,或时而乏吐清水,舌 

淡苔白。这是脾胃虚寒,失于温养,络脉拘急的缘故。治宜 

温中健脾。可选用黄芪建中汤(黄芪,白芍,桂枝,饴糖, 

炙甘草,生姜,大枣)。 

2.1.4实证胃痛日久,疼痛拒按,痛处固定,或痛如针 

刺刀绞,或见呕血,便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此乃气滞血 

瘀,久痛入络,络脉瘀阻之象。治宜活血化瘀,可选用失笑 

散(五灵脂,蒲黄)。 

胃脘胀满,疼痛拒按,爱腐吞酸,恶食或呕吐不消化食 

物,得吐或失气后痛减,大便不爽或秽臭,舌苔厚腻。这是食 

滞胃脘,气机受阻的征象。治宜消食导滞,和胃止痛。咳选用 

保和丸(神曲,山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胃脘攻撑作痛,其痛连胁,胸闷嗳气,喜太息,大便不 

爽,舌苔薄白。这是情志失调,肝胃气逆的原因。治宜疏肝 

理气,和胃止痛。可选用柴胡疏肝散(柴胡,赤芍,川芎, 

香附,陈皮,枳壳,甘草)。 

2.2针灸治疗 

针灸在治疗疾病中是有着很好的作用的。俗话说:“针 

灸拔罐,病好一半”。在治疗慢性胃炎时,只要取足三里, 

合谷,上巨虚,下巨虚,丰隆等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拔罐疗法在治疗慢性胃炎时,也有很好的疗效,脾俞, 

胃俞,肝俞,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拔罐,对慢性胃炎皆 

有很好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在针灸拔罐的时候,注重选对经络,治疗慢性胃痛可以 

选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但通常都是选 

用足阳明胃经,特别是在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时,针刺要比艾 

灸的效果来得快,只要选对经络,补泻手法到位,定有立竿 

见影之效果。 

2.3西药治疗 

在治疗慢性胃炎时,很多人都是首选西药,这是人们心 

中一直认为“西药治标,中药治本”。其实在治病时应该选 

择最佳方案,而不是迷信或排斥中医西医。 

在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时,可选用抑酸或抗酸、促进胃肠 

动力、胃粘膜保护及对症支持治疗,如果属于自身免疫性胃 

炎,遇到恶性贫血时,需要及时注射维生素B 予以纠正。 

3。陧性胃炎的调理与预后 

慢性胃炎的发生多与情志失调和饮食失节所致,所以在 

未病之前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合理膳食,如果已经染上了 

慢性胃炎,也不要急躁,更不要悲观,要树立战胜疾病的坚 

定信念,并做好饮食调整,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 

食、吸烟饮酒、辛辣厚味等)。 

参考文献 [1][3]张发荣.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i0: 98——102. [2]陆在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382-- 

3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