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丁如云以投稿文章重要内容发表时被删除为由诉无锡日报社著作人身权侵权案

丁如云以投稿文章重要内容发表时被删除为由诉无锡日报社著作人身权侵权案

丁如云以投稿文章重要内容发表时被删除为由诉无锡日报社著作人身权侵权案

【要点提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33条规定,报社等出版机构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这种文字性修改、删节未改变作品表达形式、基本内容的完整性,未曲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构成对作者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侵犯。

【案例索引】

一审: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2005〕锡知初字第58号(2005年10月10日)。

二审: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005〕苏民三终字第123号(2006年3月8日)。

【案情】

原告丁如云。

被告无锡日报社。

2005年6月20日,丁如云将自己写作的《如何判断房价是否合理》一文以传真方式投稿给无锡日报社,投稿全文如下:

“目前的房价是否合理是多方评论的焦点话题,如何判断房价是否合理,也有多方面的理论,比如西方国家较为流行的收入比价法,我认为房价是否合理是可以判断的,方法也比较简单。

一、商品市场的价值规律是判断房价的基本规律

大家知道商品房是商品,是商品就会有基本的价值规律,即供需规律。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当供应量少于需求时,价值就会上升,当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价值就会下降。同一地段的同一套住房,一年前的价值是20万(元),现在是40万,是什么原因促使同一商品在不同的时段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供求关系,这一基本的价值规律所起的作用。

二、只有健康的市场才能体现真实的供求关系

影响价值规律的供求关系只有在健康的市场环境条件下才是真实的。如果这个市场是一个无序的,法制不健全的,投机盛行的环境,那么这个供求关系就可能是不真实的。这好比是足球比赛,如果比赛规则是公平的,裁判执法是公正的,一场踢进10个球都应该被认为是合法有效的。反之,即使只踢进一个球也是无效的。根据这一基本方法我们可以判断,当前的房价是不正常的,至少可以认定是偏离了正常合理的价值。

三、怎样的市场环境才是健康有序的市场

根据这几年市场各个环节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我认为必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才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1.首先银行的放贷必须严格把关,合理控制,再也不能给炒房者大开方便之门,随便贷个几百万、上千万。

2.开发商在获得商品房预售许可前,不能以任何形式变通预售商品房。预售的商品房必须网上实名备案,不准更名炒作。

3.没有获得房产权登记的房产不能以任何形式进入市场,包括信息发布。

4.中介商、代理商不能赚取差价,只能收取佣金。

5.安居房、经济适用房必须真正出售给符合条件者。

只有解决了以上问题,我们的市场才能是一个健康正常的市场,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即使一个平方的商品房价值10万元,只要能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应该认为这个价值是正常的。”

2005年6月21日,《无锡日报》B6版刊登了丁如云上述投稿,但删除了“二、只有健康的市场才能体现真实的供求关系”一段中“根据这一基本方法我们可以判断,当前的房价是不正常的,至少可以认定是偏离了正常合理的价值”的表述。丁如云遂以无锡日报社侵犯其著作权为由诉至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

原告丁如云诉称,2005年6月21日,《无锡日报》B6版“经济房市”刊登了丁如云的标题为“如何判断房价是否合理”的文章,但却未经著作权人丁如云同意,删除了文章最重要的一段:“根据这一基本方法我们可以判断,当前的房价是不正常的,至少可以认定是偏离了正常合理的价值。”这一段文字是该文的重要内容,删除这段文字,会使读者误解本文的意愿,违背了作者的观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无锡日报社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故意删除或改变作品,侵犯了著作权人的权利。综上,请求判令无锡日报社向丁如云赔礼道歉,重新全文刊登丁如云的上述文章并承担本案诉讼费。

被告无锡日报社辩称,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报社对来稿有最终审定权,有权对来稿文字进行编辑、删减,无锡日报社对丁如云来稿的编辑、修改行为属合法行为,请求驳回丁如云的诉讼请求。

【审判】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在于无锡日报社删减作者投稿中的一句表述是否构成对作者丁如云作品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侵害。著作权法中规定的修改权,是指作者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而保护作品完整权则指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一般认为,修改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是同类权利的正反不同表述,修改权表明作者有权修改自己的作品,而保护作品完整权则指作者有权禁止他人修改、增删或歪曲自己的作品。判断作品完整性是否受到损害,主要应当考察作品主题、表达形式、基本内容的完整性是否被不当增删或歪曲。本案中,丁如云投稿主题在于“如何判断房价是否合理”,而阐述其主题的分论点分别为:“一、商品市场的价值规律是判断房价的基本规律。”“二、只有健康的市场才能体现真实的供求关系。”“三、怎样的市场环境才是健康有序的市场(如何培育健康有序的市场)。”无锡日报社删除的一段表述:“根据这一基本方法我们可以判断,当前的房价是不正常的,至少可以认定是偏离了正常合理的价值”,既不能论证分论点“只有健康的市场才能体现真实的供求关系”,也缺乏相应论据表明该结论,更与丁如云投稿主题“如何判断房价是否合理”没有直接关联。此外,根据《著作权法》第33条规定,报社等出版机构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由此可见,无锡日报社对丁如云投稿所作的删节既不具备违法性,也未曲解或破坏丁如云投稿作品的同一性或完整性,故并未侵犯丁如云作品的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丁如云诉称的无锡日报社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故意删除或改变作品,侵犯了著作权人的权利,缺乏相应事实依据,该院不予采信。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3)项、第(4)项,第33条第2款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8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丁如云对被告无锡日报社的诉讼请求。

一审宣判后,丁如云不服,向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称:本案的争议焦点应是无锡日报社删除“根据这一基本方法我们可以判断,当前的房价是不正常的,至少可以认定是偏离了正常合理的价值”,是文字性删除、修改,还是对内容的修改、删除。一审法院回避这一焦点,把本案的焦点定为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一审判决书也承认,删除的一段是一个结论性的内容。无锡日报社未经作者同意把文章结论性的内容任意删除,还谈什么保护作品完整权?对照《著作权法》第33条:报社、期刊社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的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当经作者许可的规定及《著作权法》第47条规定,一审判决明显错误。请求二审法院撤销一审判决,改判无锡日报社侵权事实成立,并当面赔礼道歉。

被上诉人无锡日报社辩称: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准确,二审应予维持。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确认一审法院所查明的事实和证据。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本案二审中争议的主要焦点为无锡日报社删除“根据这一基本方法我们可以判断,当前的房价是不正常的,至少可以认定是偏离了正常合理的价值”这段表述,是文字性删节还是对作品内容的删节。《著作权法》第33条第2款规定“报社、期刊社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当经作者许可”。该条规定是对作者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一个限制,即报刊出版者在对作品进行文字性修改、删节时,无需征得作者同意。但这种修改、删节是有限度的,不能涉及作品的内容,不能歪曲、篡改作品。因此,在判断报刊出版者对作品是作文字性修改、删节,还是对内容的修改,应结合作者的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进行综合判断。本案中丁如云投稿主题是介绍读者判断房价合理与否的方法。该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第二点论述了“只有健康的市场才能体现真实的供求关系”,并在该论点最后表述“根据这一基本方法我们可以判断,当前的房价是不正常的,至少可以认定是偏离了正常合理的价值”。然而综观该论点的表述,只是对健康的市场环境对供求关系真实性的影响作了阐述,并没有对当前的商品房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否真实作进一步的论述。因此,该“结论”在文意上与前面的表述没有直接的联系,缺乏逻辑关联性。无锡日报社根据文章的结构、主题思想、文字表述,删除了“根据这一基本方法我们可以判断,当前的房价是不正常的,至少可以认定是偏离了正常合理的价值”这一“结论”,并不影响作品的主题,没有破坏作品的完整性,亦未歪曲、篡改作品。因此,无锡日报社对该句文字表述的删除,不属于对作品内容的修改,不构成对丁如云著作权的侵权。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53条第1款第(1)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由作者(投稿人)为维护著作人身权而起诉报社、期刊或图书出版者而引发的著作权纠纷,在法院所受理的著作权纠纷案件中所占比例不一定很大,但此类纠纷往往因涉及媒体、出版业者或作者系名人而有较大影响。此外,由于我国《著作权法》对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作者人身权的规定过于原则和宽泛,实务中对此类案件的处理在法律适用上也常易引发争议,本案从实务角度为解决涉及作者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类著作权纠纷提供了很好的研讨素材。关于本案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如何准确理解我国著作权体系中的修改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

依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和通说,著作权依是否直接体现经济利益可分为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两类。本案中,丁如云认为无锡日报社不当删改其作品,对其构成侵权而要求报社重新刊登全文并赔礼道歉,并不直接涉及经济利益,因而属著作人身权纠纷。所谓著作人身权,通常是指基于作品的创作而依法产生的不直接体现经济利益的权利。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中的作者人身权主要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四项,四项权利中与本案争议有关的就体现为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了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定义,所谓修改权是指“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而保护作品完整权则指“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尽管著作权法把修改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规定为著作权中的不同权利,但多数学者认为,由各国有关著作权立法及《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相关规定可知,修改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其实是同类权利的正反不同表述,修改权表明作者有权修改自己的作品,而保护作品完整权则指作者有权禁止他人修改、增删或歪曲自己的作品。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作品的定义可知,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作品通常不仅具备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更会体现一定思想、主题甚至意境。因此,著作权法既保护作品以某种有形形式能让人所感知的外在表达,也保护通过作品主题、意境等所表达的内在思想。当然,作品的内在思想或内涵往往要经由外在表达形式所体现。由此可见,对作品的修改可能会产生以下几种结果:(1)修改了作品(既可以是对文字的修改,也可以是对内容的修改),但未改变主题等内在思想;(2)修改作品的同时改变了作品内涵;(3)修改作品导致歪曲作品内涵或作者创作意图。如果对著作权不加限制,对作品的任何一种修改都会被认为是影响甚至破坏了作品完整性。显然,无论是著作权法还是司法实践都没有持这样的观点。

我国《著作权法》第33条对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行使则作了限制,具体体现为:报社、期刊社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但对内容的修改,应当经作者许可。

《著作权法》第46条第1款第(4)项有人理解为是对侵害作者上述权利的救济措施,即“歪曲或篡改他人作品”的,应承担相应侵权民事责任。

以上三部分法条是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中涉及作者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主要条款。从形式上看,三者间似乎协调一致,但略加分析,又不难发现其实三者间并不完全相呼应。具体体现在:《著作权法》第33条规定:报社、期刊社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但对内容的修改,应当经作者许可。而第46条第1款第(4)项仅规定:只有歪曲或篡改他人作品,才应承担相应侵权民事责任。根据上文的分析,对作品内容、文字进行修改,并不必然“歪曲或篡改他人作品”;而对作品文字进行修改、删节,也不一定不会“歪曲或篡改他人作品”,比如,将作品中个别方言、俚语文字加以改变,可能会影响甚至破坏作者对作品意境的表达。可见,判断是否侵害作者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并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