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文化内涵探究
摘要:城市建筑与其所在环境的文化特性有极其深刻的联系,
受到其存在的时间、空间的限定。本文通过对青岛的历史文化、地
理地貌的分析,进行相关的青岛城市文化内涵研究。
关键词:文化内涵;青岛
abstract: the city buildings 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environment have profound ties, by
the time and space limit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culture, geography landforms of qingdao, take a connotation
research on qingdao city cultural.key words: cultural
connotations; qingdao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一个文化系统可以通过两种关联性的实质举措,即城市规划和
建筑设计来关注自身外在。而我国当今兴起的“新造城运动”,更
多的是功能性地规划和再造,忽视“城市不仅是物质性的,还是精
神性的”这一城市文化内涵实质。长此以往势必破坏城市原有的历
史人文、自然地理构成,从这方面讲“功能主义”必定是功利性的。
由于这种功能主义规划的盛行,它将从根本性以及深层次上决定着
中国各个城市的风貌走向雷同。
另一方面,新形势下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尚缺乏系统完善的理论
研究和高效适用的调控机制,负面效应衍生:城市建设性破坏,地
域文脉破坏,古城的名胜、古迹乃至传统街区、特色格局破坏等。
建筑时刻刷新着城市的面貌,但也使城市丧失文化特色,人们心目
中真正的城市面貌模糊不清。
我们希望城市由此摆脱普遍的雷同、模糊等风貌定义上的不足
与缺陷,回应文化,彰显文化特质,形成青岛新时代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内涵总括:
“文化(civilization)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
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
(美国人类学艾尔弗内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柯亨)
城市是由历史发展而来,从其认识史的角度考察,城市荟萃社
会文化,延续建筑精华。而青岛早期建筑即是文化的产物,含有文
化的要素,体现了青岛的文脉和灵魂。
因此,一座城市相当于其文化的容器,在没有研究城市文化内
涵之前,试图通过拆建解决城市特色危机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赋予
城市其独有的文化主题,才能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的总
体建筑风貌才能让人印象深刻。由于城市文化内涵从根本上而言是
一个文化问题,就可以由其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来共同界定:
2.时间——历史沿革,人文背景:
青岛从建制(1891年)至今不过120年,由一个捕鱼晒网的简陋
渔村发展成为在海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历史沿
革可以主要分为六个时期,分别对青岛的整体城市风貌产生不同的
影响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体系及地域性建筑风格:
2.1德占之前(1897年之前):
德占之前建筑大多属中国传统风格,青砖灰瓦,挑檐斗拱。传
统的官式大木建筑数量较少,仅为一渔业小镇。
2.2德占时期(1897年至1914年,1922年至1938年):
其间新城建设结合自然环境,体现德国民族性及现代风格,实
现地区性、文化性与功能性的并重;建筑则以德意志民族传统形式
为主调并融合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为青岛近代“红瓦、
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特色鉴定了基础。
2.3两次日占时期(1914年至1922年, 1938年至1945年):
日占时期建筑多为古典复兴、折衷主义风格,而日本国内对新
材料、技术、形式的探索对青岛建筑有所影响,大量钢筋混凝土平
顶建筑出现,青岛初步呈现出现代风貌。
2.4两次北洋政府及国民党统治时(1922年至1938年, 1945年
至1949年):
依存古典复兴,继续探索现代主义建筑,同时出现中国传统风
格的复兴。青岛著名的八大关别墅区于此时完成,出现城市建设高
潮。
2.5解放后至市政府东迁(1949 年至1992年):
城市建筑量大但精致度不足,开始进行西部旧城区改造但南北
狭长的地域格局未有实质改变。
2.6市政府东迁至今(1992年至今):
形成了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青岛东部经济带,使得东部高科技
产业与西部的黄岛经济开发区形成“两翼齐飞”的态势。新城区“高
点拉低面”设想,已经使青岛初显大都市风范。
随着历史的前进,青岛逐步发展成“山、海、城”和谐共生的
面貌,除历史沿革之外,其人文背景也对建筑产生了较多影响,尤
其是青岛文化具有的源的双重性和流的多样性—渊源来自儒家与
道家文化,发展中形成山海文化、异质文化。但后期随着时代变迁,
科技进步以及频繁文化交流,城市形象有与同时期其他城市走向趋
同的一面,此时文脉又让我们不时从民族、地域中寻找文化的亮点,
摆脱雷同。
3.空间——地形地貌,自然气候:
青岛地处滨海丘陵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南北隆起。东接崂山,
西恃珠山,中间断裂成胶州湾。全市大体有3个山系:东南崂山山
系;北部大泽山系;南部大、小珠山等组成胶南山群。市区除浮山
海拔较高外,其它山体均在150米以下但数量较多,对城市建筑肌
理影响很大。由于青岛岩石以花岗石为主且质感优美,天然石料产
量丰富,为青岛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材料,而徳占时期建筑大量
石材的使用是青岛建筑造型、城市美学价值的体现。海滨岸线曲折,
峡湾相间,海岛绝大多数距离大陆不超过20公里,市内河流均为
季风区雨源型。因地处沿海,空气中的湿度和盐碱度较大,为防止
水分渗入改善砖墙泛碱的现象又多使用水纹抹灰砖墙工艺。
因此,青岛地形地貌较复杂,山势跌宕起伏,岸线曲折绵长,
有着极富层次的山海景观。城隐于山,山为城骨;城伴海生,海增
城色,这些因素为建筑的环境景观、形体塑造提供了合理铺垫,地
方材质、工艺手法又为建筑塑造提供了一些元素。
“立新”不必“破旧”,尊重历史人文、自然地理并不等于食古
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形成城市文化主题,有意识地保留地域
文脉,将使得建筑更富有地方风味,摆脱模糊不清。建筑和文化在
城市外观和思想意识两个不同层次相互联系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创
造特定的建筑,同时建筑也承载着特定的文化。
4.结语
城市环境总有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表现城市所特有的自然
地理、历史人文,也就形成了其独有的城市风貌。城市是历史的记
忆,情感的载体,及其一方水土特定文化的持有者。我们应当从建
筑语言的角度把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认知引入对城市记忆延续
的思考中,借鉴由时代性和地域性所确定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
具体方法,结合我们身边以有的成功实例,使它有效地参与当代城
市建设的重构中。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著 .广义建筑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2] 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天津大学 .外国近现代
建筑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3] 邹德侬等著 .中国现代建筑史[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3.
[4] [英]凯瑟琳·斯莱赛著 .地域风格建筑[m] .彭信仓译 .南
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 kenneth frampton . 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 (fourth edition) (world of art)[m] .thames &
hudson,2007.
[6] 刘旻 .创造与延续——历史建筑适应性再生概念的界定
[j].建筑学报,2011,(5):31-35.
[7] [美]杰姆逊讲演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 .唐小兵译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28.
[8] 冯骥才 . 中国新造城运动”一哄而起[j].凤凰周
刊,2005,(17):
[9] 李彬 . 传播符号:从方法论到本体论[j].中国传媒报
告,2003,(1):79-88.
[10] 徐飞鹏,汪坦等主编 .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青岛篇[m] .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