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48卷第3期《广西蚕业》 Guangxi Seficuhure Vo1.48 No.3.2011
桑椹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陆飞,唐燕梅,曾森,梁贵秋,黄正勇,陆春霞,董桂清,吴婧婧,林强轩
(广西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南宁市530007)
[摘 要]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果桑的一种主要病害,轻者造成桑椹品质低劣,重者使桑椹腐败,由紫红 色变白而破碎脱落,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发生桑椹菌核病将会影响桑树种子的收获和桑椹资源综合利 用产业的发展。本文就桑椹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发病症状、发生规律进行详细介绍,并以此提出了以农 业、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法。 [关键词]桑椹菌核病;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888.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657(2011)03—0024—3
桑椹具有补血滋阴、生津润燥的功效,主治眩晕、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血虚便秘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桑椹上市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桑椹的开发利用呈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桑椹作为第3代水果资源和加工原料,可开发桑椹酒、 桑椹干、桑椹果汁等各种营养保健品,打造一条桑椹产业链,为蚕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新的
途径l2J。因此,随着桑树资源综合开发的不断深入,种桑不单只是为了采叶养蚕,种植优良果、叶 两用桑品种在蚕桑生产中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然而,随着果桑栽培面积的逐年扩大,桑椹菌核病的发生也越来越严重。在2009年之前,在
广西个别的果桑园内就曾发现有白果(桑椹菌核病),但当时并未引起高度重视,也未得到专门的 研究和防治。笔者近两年多的跟踪调查发现,桑椹菌核病在发病初期,若未能及时摘除病果,病果 落地后会形成许多黑色的小菌核,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2010年春季,笔者在果桑园里观察到原 紫红色、饱满多汁的桑椹在10d左右的时间一下子变干发白,60%以上的桑果绝收。而原计划开
展的桑椹开发利用及其它活动被迫取消,造成巨大的损失。
由于两年来桑椹菌核病的严重发生,有效菌核数量的增多,使今年防治难度加大,如防治滞 后或失当,有可能造成疾病流行,严重地块发病可造成颗粒无收。为了有效的防治桑椹菌核病,我 们在2010年冬季和201 1年春季对桑果园进行了清除病果、刮除表土、铺设地膜和利用化学药物
喷消的综合防治。本文探讨了桑椹菌核病暴发的原因和防治对策,以期在果桑栽植中起到减少损 失的作用。
1桑椹菌核病
1.1基本症状 桑椹菌核病是果桑的一种主要病害,俗称桑白果病,是由一类真菌引起的桑椹病害,在桑树
[收稿日期]2011-7—16; [修回日期]2011-7—25 [作者简介]陆飞(1979一),男,广西贵港人,农艺师,主要从事桑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
2011年第48卷第3期《广西蚕业》 Guangxi Sericulture Vo1.48 No.3,2011
开花时病菌开始侵入。病菌的分生孢子侵人雌花,大量繁殖,产生菌丝,形成菌核,破坏了桑椹原 有结构和成分,成为病果。在侵染20d后,会有一些灰白色且较肥大像爆米花状的果实,无法食
用。此病仅为害桑椹果实,并不为害枝条或叶片,果桑品种较易发病,如不及时防治,严重地块发
病率高达90%以上。 1.2发病病原 桑椹菌核病有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3种。其共同特征是:桑椹失去了
应有的红紫色、滋润、光亮状态,变成或大或小,形状、色泽怪异的病果,而且都产生黑色菌核,比 较容易识别。肥大性菌核病一般病椹膨大,花被厚肿,呈乳白色或灰白色,弄破后散出臭气,病椹
中心有一黑色坚硬菌核。缩小性菌核病一般病椹显著缩小,灰白色,质地坚硬,表面有暗褐色细
斑,病椹内形成不规则黑色鼠粪状菌核。小粒性菌核病一般桑椹各小果分别受侵染,染病小果显 著膨大突出,内生小型菌核,病椹灰黑色,容易脱落而残留果轴。我站发生的桑椹菌核病以肥大性
菌核病为主,发病桑果肥大,呈乳白色或灰白色,捻破后可闻到带酒精味的腐烂臭气,病椹中心有
一颗黑色干硬的大菌核。病症显现在2月下旬、3月初。
病原拉丁学名[Ciboria shiraiana PHe凡 .,Mitrula shiraiana(RHenn.)ho et lmai,Ciboria carunculoides Sie・gler et Jankins],病原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病害类型:真菌;主要危害作物为
桑树;主要为害部位为桑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菌[Ciboria shiraiana(RHenn)wketz]为核
盘菌属,称白杯盘菌属,菌核萌发产生1—5个子囊盘,盘内生子囊,侧丝细长,内有8个子囊孢子。 桑椹缩小性菌核病病菌[Mitrula shiraiana(P.Henn.)Ito etlmai]为地舌菌科,头罩地舌菌属,称白
井地杖菌,从菌核上产生子实体,子实体生子囊,内生子囊孢子8个。桑椹小粒性菌核病病菌
[Ciboria carunculoides(Sieg1.et lank)whetz et woff]为肉阜杯盘菌属,称肉阜状杯盘菌,子囊盘杯 状,具长柄,子囊圆筒形,内生8个子囊孢子。
1.3发病规律 据有关资料[2。],此类病菌属于低温性,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孢子萌发适温5~10℃,菌 丝生长适温20℃,菌核萌发适温15℃,超过5OoC5mim即死亡。次年春季桑树开花时土中菌
核抽生出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孢子随风传播侵染桑花,危害果实桑椹。如防治不当,将严重
影响桑椹的品质和产量,甚至颗粒无收。 田间菌核在夏季浸水3~4个月后死亡,但在旱田的地面上能存活2~3年。孢子萌发及菌丝生
长均要求较高湿度,当RH>85%时有利于菌丝生长,95%一100%为最适。因此,适温多湿有利于此
病发生及流行。春季温暖、多雨、土壤潮湿有利于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多,病害重。桑树开花期如 遇有3d以上连续阴雨或低温侵袭,就有可能暴发桑椹菌核病。通风透光差、低洼多湿的地块,花 果多、树龄老的桑树发病重。不同的果桑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2桑椹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桑椹菌核病的防治,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进行品种选育,在生产上推广既抗桑椹菌核病
又适宜当地气候的优良果桑品种。二是农业、物理防治措施,从桑树栽培田间管理上减少病源。三 是使用化学药物防治,控制发病。目前生产中,防治桑椹菌核病可采取以下措施。
2.1品种选育,不同品种搭配种植
目前我国南方种植主要的果桑品种为“大十”,由于发展的“大十”果桑品种易感桑椹菌核
25 2011年第48卷第3期《广西蚕业》 Guangxi Sericulture Vo1.48 No.3,2011
病_3],若品种单一,一旦得病,几乎全军覆没。可根据当地气候情况适当搭配种植一些其它品种, 如白玉王、台湾长果桑、苏椹72号和韩国果桑大白珍珠等,这些品种抗菌核病的能力比较强,可
避免暴发菌核病时导致的毁灭性危害。 2.2农业、物理防治 2.2.1合理种植 选择地势高,易排灌,避免前作桑园的地块做果桑园。地势低、通风不良的地块,栽植密度要 小,300株/亩为宜。果桑园不宜套种向13葵、油菜、大豆、草莓等作物,因为许多农作物和蔬菜都 有菌核病,有的能与桑树发生交叉感染,也应尽量避免在桑园周围栽种这些作物。果桑园内外沟
系畅通,做到雨停田干,无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菌核萌发的机会。 2.2.2及时摘除和清理病果
桑园里的菌核病病原是由少到多的不断积累,若能在早期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可把损失减 少到最低水平。所以,桑园投产后一旦发现病椹要及时摘除,对落地的病椹更要及时清理,并拿到 远离桑园的地方集中烧毁或深埋,尽量减少土壤中的有效菌核数量,这是有效控制病情发生和蔓
延的一个重要措施。 2.2.3加强桑园管理,合理修剪和施肥 冬季对枝条进行适当修剪,剪除细弱枝、下垂枝、病害枝和枯枝,及时清除园内的枯枝败叶, 并烧毁。生长季节及时整剪除枯枝弱枝,使桑园通风透光。果桑园要增施有机肥,施足腐熟基肥, 勿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提高桑椹的质量。要特别重视冬季桑园翻土工作,
通过深翻土壤可把部分菌核深埋土中,使菌核不能正常萌发。同时,在桑树发芽前用地膜覆盖地 面,可有效阻隔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侵入桑花,降低桑椹菌核病的发生,还可以防止杂草滋生, 保墒洁园。在桑果园连片的情况下,要有效的防治桑椹菌核病,必须对所有桑果园及周边的土地
铺设地膜,否则,未铺设地膜的果园地面菌核萌发后,其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将影响到铺地膜果 园的防治效果。
2.3化学防治 在桑树桑芽雀口期至盛花期,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 1 2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 1 000倍液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交替喷雾,连续防治2—3次,每次间隔5— 7d,对果桑枝、干、叶、花芽、桑园地面及桑园周围的地面、沟渠全面喷洒预防,在采果前15~20d停
用,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喷药需注意以下几点: (1)喷施时雾点须细、周到,不可漏喷。花序、叶、枝充分湿润,以滴水为度。如遇阴雨天,要在
雨停枝干时喷药。 (2)杀菌剂应交替使用。 (3)防治时农药浓度须按标准配,不可任意提高浓度,否则不利于今后防治。桑病防治主要是
以防为主,应重视前期防治。 (4)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保质期,最好使用当年生产的农药。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1. [2]徐仁清,徐昕杰,张波静,等.句容市果桑产业化发展调查分析[J].江苏蚕业,2006,28(1):40-41. [3]李培民,俞如良,史如金,等.桑椹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03,16(6):24—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