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 情报探索 第4期(总174期)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扁柯潇 董志宏 林立瑛 兰月新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基础部 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特征,构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 情的控制、引导和干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网络舆情安全评估监控预警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8095.2012.04.013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关键
时期,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因为征地拆迁、城管
执法、安全生产事故等社会矛盾因素引发的社会群
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同时,随着互联网逐渐成为公众
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
相比于之前传统的表达形式,公众更多选择了网络
这一媒介表达自己对某一事件的态度.通过网络了
解更多事件发展情况甚至参与网络讨论.影响了事
件的发生、发展甚至激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
提出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
意反映渠道”的要求;党的十七大也强调。要“发挥好
舆论监督作用”,体现了党中央对于舆情研究的重
视。因此。本文将基于研究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
发生发展规律。以群体性事件网络安全评估指标体
系为考量,探索更为积极、科学的应对机制。
1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征
1.1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
按字面意思理解“舆情”就是“舆论情况”,《现代
汉语词典》中对“舆情”的解释为:“群众的意见和态
度”。_1 事实上,我们现在所研究的舆情,是指在一定
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国家管理者制
定和实施的各类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工作措施.以 及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
物等)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
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
社会政治态度¨2]。
与此相关,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中,围绕中介性
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
治取向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在社会生活中,当某
一群体性事件被公布在网络上.在事件的发生、发展
过程中公众常常会予以更高的关注度.甚至形成共
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公众将对这一事件成因、趋势以
及处置情况的看法和态度立场在网络上自由发表,
就形成了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具有高度 民主和过度自由的双重特点,作为种新的公民权利
表达方式,网络舆情的出现冲击着传统的政府与公 众关系。因此,通过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与政府管
理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
1.2.1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即时性
舆情价值量的大小与时间因素有关。与传统媒
体舆情相比较,网络舆情的传播和表达具有较高的
时效性。一些大型门户网站常常能跟踪群体性事件
的发展过程,即时发布相关新闻,发表原创性言论,
推出系列报道以反映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情绪、态度。
通过网络媒体迅捷的报道,网民在获知新闻事件的
第一时间内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
1.2.2网络媒体信息传递的双向性
网络舆情传播的载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前者是
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而后者只是单向的
信息传播,网络舆情的双向性主要体现在网民与政
府、网络媒体的互动以及网民之间的互动。事实上,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政府可以利用网络掌握舆情,
先发制人,也可能因为对网络舆情的忽视而失去相
应话语权和主动权
1.2.3 网民主体的多元性
我国网民的年龄、职业和籍贯呈多元态势,他们
对同一事件的态度和意见也不尽相同。据中国互联
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调查统计显永。40岁
以下的网民占81.6%,其中青少年网民在总体网民
中占比58.2%:网民主体逐渐向低学历低收入倾斜,
学历程度高中以下(包括高中)的网民占76.9%。这
说明网上舆情反映的主要是年轻人的要求,尽管他
们有一定文化水准,言论有积极的一面,但对事件认
识不全面,反应易于情绪化,容易引发有害舆论 .
1.2.4网络舆情主体的隐匿性
在网络环境中.民众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身份町
以实现一定程度的隐匿,从而使得网络舆情的肜成
收稿日期:2011—11—30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与机制研究”(编号:HB11GL007)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 队学院青年基金项目“边防情报定量方法研究”(编号:wJQN2011)的阶段性成果。
36 2012年4月 扁柯潇等: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第4期(总174期)
和传播具有一定的隐匿性.而人在匿名状态下容易
摆脱社会角色关系的束缚,容易个性化、情绪化。面
对群体性事件造成的心理冲击,网民往往会将网络
作为自己排解紧张、焦虑、困惑、不满、担心等心理情 绪的渠道.使得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以原生态形式出
现的非理性的情绪、态度和意见。
1.2.5 网络舆情载体的多样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的载体也
在不断的丰富和变化,包括:电子公告板(BBS)、即
时通讯(IM、QQ)、电子邮件(Email)、新闻组(News
group)、博客(Blog)和微博等。载体形式的多样化,为
民众的网络表达提供了多种选择.通过不同的载体
对不同的网络信息进行评论、讨论等,无形中增强了
网络舆情的扩散速度和影响力。
1.2.6网络舆情传播的爆炸性
由于传播速度快、受众广泛.再加上部分网民的
煽动,针对某一事件的网络舆情很容易在一夜之间
爆发更为激烈的讨论或者其他形式的群体性事件。
其间,网民通过网络言论相互感染,极易产生明显的
情绪“共鸣”,导致失去理智的言论和行为失控:由于
网络舆情中“人多势众”.大多数参与者有“法不责
众”的潜在心理.容易受到煽动做出违反道德甚至法
律的行为,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爆炸性的社会
影响。
1.2.7群体性事件主题的关联性
某一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在互联网上被快速传
播,网民在没有了解全部事实真相之前很容易将事
件的某一特征与此前发生的或其他地区正在发生类
似事件联系起来评论,无形中将事件的影响进行了
片面的放大,当这些观点和言论再次在互联网传播
后,会无形中放大事件的负面效应。
2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所谓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是
指将网络舆情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有机地契合起
来,通过捕捉和识别出苗头性、敏感性、倾向性的网
络舆情信息,并及时做出警示性反应,实现对网络舆
情安全态势的把握。通过构建这一指标体系.实现从
理论和实操层面指导网络舆情监控预警一体化的应
用架构形成整体性效果,从而形成高效畅通的网上
舆情发现、分析、监管、预警、处置和反馈机制[3]。
从表1可见,对某一特定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
安全评估,主要从5个维度进行。
2.1 民众关注指标
强调网民对与群体性事件有关的内容进行发
布、阅读、评论、转载等来发表自己的态度、观点和看
法等,从而体现民众对于该舆情信息的关注程度,它
决定了舆情的重要性。民众关注指标包括点击总数、
点击变化率、回复总数、回复文本长度、独立用户数、 平均访问停留时长
这6项二级指标。
2.2主体敏感指
标
强调某网络舆 情信息内容敏感的
综合程度,它往往
是由评估者来判定
的,即对于安全评
估者来说,该舆情
信息的内容敏感程
度有多大。
2.3 内容直观指 标
强调某群体性
事件网络舆情内容
的直观程度。在群
体性事件发生后, 表1群体性事件网络 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基础指标层 民众关注点击总数 点击变化率 回复总数 回复文本长度 独立用户数 群体性 平均访问停留时长 事件 主题敏感敏感等级 网络 内容直观文字总数 舆情 图片总数 安全 音频总时长 评估 视频总时长 民众倾向标题倾向度 内容倾向度 回复倾向度 事态扩散网络扩散度 跨媒体扩散度 国内扩散度 国外扩散度
网络舆情开始在网络上传播,很多新闻热点都是打
着“有图有真相”的招牌制造出来的,就网络舆情扩
散速度和可信程度而言,视频优于图片,图片优于音
频,音频优于文字。如果包含视频、音频或图片等内
容的网络舆情得不到及时处理.其后果远比文字传
播严重得多。
2.4民众倾向指标
强调民众对于某网络舆情信息的态度倾向.因
为舆情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反映社会民众对某个现
实和现象的主观反映,因此,对于态度倾向性的挖掘
是评估舆情态势安全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
2.5事态扩散指标
强调某网络舆情信息在时空上的流量和分布特
征的变化,该指标可以反映该舆情信息是在海量的
舆情信息中湮没,还是有可能带来舆情泛滥。
3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控制、引导和干预 有了相对完善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安全指标
评估体系作为具体的考量,可以帮助相关部门从杂
乱无章的网络信息中有的放矢地开展舆情收集.参
考评估体系对重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
为其制定相应的政策方针提供民意参考;同时。对网
络舆情的掌控有助于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群体性事
件预警机制,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的安全评估,科学
预测可能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及其发展演变趋势。做
到早发现、早化解、早处置,变被动为主动。
基于群体性事件发展与网络舆情此消彼长的相
互关系,有必要在群体性事件预警、发生和应急的不
同阶段中结合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舆情
解析和对策研究,实现对群体性事件全过程的主动
应对和科学处置。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