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现代化路径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现代化路径研究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作者简介:甘子成(1983—),男,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教师,毕业四川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所学专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现代化路径研究甘子成(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925)摘要:现代化是指社会各个层面文明形成的综合过程。

1840年以来,实现国家现代化成为几代中国人奋斗的目标。

时至今日,中国现代化仍在路上,任重而道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从三个层面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路径:物质层面,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制度层面,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精神价值层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中国现代化;路径中图分类号:D6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1-0073-04对现代化的定义很多。

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就是“合理化”,是一种全面的理性的发展过程。

有学者指出,现代化实质就是工业化,“一个新的高潮正在形成之中,即使在有些国家还没有开始搞工业化,也把工业化列为其奋斗目标,特别是那些希望巩固其国家独立,要同先进国家进行竞争并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新兴国家的领导人物,尤有迫切感”。

我国现代化研究先驱者罗荣渠认为:“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笔者认为,现代化社会可以看作三个圈层叠加而成的社会文明结构,其最外层是物质文明,其中层是制度文明,内层是精神价值文明,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结构。

现代化就是现代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价值文明的社会文明综合形成过程。

1840年以后,中国被迫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无数中国人为实现中国现代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今天,中国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现代化仍在路上,任重而道远,实现中国现代化之路仍要深入研究。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它指明了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本文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从物质、制度、精神价值三个层面对现代化的路径进行分析。

一、物质层面,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物质现代化是现代化最基本的层次,是现代化的基础。

中国探索现代化首先是从器物层次开始。

物质现代化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

怎样进行物质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科学的物质发展方式推动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不科学的物质发展方式则起着相反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物质发展存在诸多不科学、不合理因素,并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

1978年前,一方面,物质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意识形态凌驾于物质建设之上,生产力被生产关系束缚;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心放在工业建设中,通过工农业剪刀差,从农业取得工业的发展资本。

这是中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二元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

1978年后,我国物质建设主要强调“快”。

一方面,我国将发展经济放在中心地位,但其他方面得不到协调发展,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37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NO.1,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各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分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资源耗费过多,发展成本过高,可持发展走入困境。

怎样进行科学的物质发展?这引起了党中央的深刻思考。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指出了物质建设的根本方法:又好又快。

胡锦涛指出:“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又好又快”是党中央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特征的科学把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发展的路径。

首先,要认识“好”与“快”的关系以及发展的目的,摒弃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扭曲行为与观念。

在现代化物质建设中,“好”与“快”是有机统一的。

“好”是“快”的一个前提和目的。

“快”是“好”的一个重要要素和基本保障。

质量与速度要协调发展。

同时,物质建设的好与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物质建设只追求“快”,追求数量。

这造成了中国经济建设陷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困境,人、自然和社会都受到了物的支配。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生产总值数量增长成为官员政绩和社会发展的标准。

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摒弃过去不科学的发展观念和行为。

其次,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用科技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科技不是万能的,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已成为左右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

胡锦涛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过去我国对科技自主创新不够重视。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注重短期效益,重视从国外引进技术,忽视长期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物质建设中一定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技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资源的耗费,提高生产率,是实现又好又快的重要途径。

中国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发挥科技的作用。

最后,必须做到平衡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两方面都体现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

平衡协调发展是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根本方法。

实现平衡协调发展要做到以下方面:一是供求总量的平衡。

只有保持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才能防止经济过冷或过热现象的轮番出现,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是区域发展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客观的原因,但是国家应该通过宏观调控来缩小区域的差距。

我国的东、中、西部在发展中呈现着阶梯型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

中国农村与城市显现出相当严重的二元化结构,缩小东、中、西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当务之急。

三是产业发展的平衡。

中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主要依靠的是第二产业,农业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与工业相比所作的贡献相当低。

农业是基础产业,第三产业耗能低、环境污染小、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它们应该被高度重视与大力发展。

四是物质、制度、精神价值平衡协调发展。

现代化社会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价值文明的综合系统,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高度发展制度文明、精神价值文明。

二、制度层面,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制度主要包括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等。

制度现代化是制度文明的形成过程,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制度的创新、质变和飞跃不仅是这一伟大历史过程的重要起点和根本前提,而且也是这一伟大历史过程的合理内核和构成要件,同时还是这一历史过程的推动力量和历史界标”。

笔者认为,制度现代化既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国家现代化的保障。

近代以来,中国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制度的落后。

自维新运动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开始了制度现代化的探索。

戊戌变法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尝试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制,但都是以失败告终。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现代化建设面目一新。

然而,中国的制度现代化之路还很漫长。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使中国现代化建设遭遇到重大的挫折。

改革开放47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NO.1,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后,束缚现代化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依然存在,制度现代化任务艰巨。

科学发展观清晰地指出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胡锦涛指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靠体制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来赢得各项事业的新发展”,“体制不完善、改革不到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如果不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没有坚实的体制基础”。

因此,中国在制度层面,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第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这是制度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体制模式,是在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过程中长期探索与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是经济体制类型或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继续坚持市场化是保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和重要的政策措施。

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第二,发展政治民主,加强政治体制的改革创新。

政治现代化是政治生活领域里的一场根本变革,其核心是民主化。

民主化是指“政治权力从一个由少数人掌握的状态转变为由一切国民平等掌握的结构变化过程”。

民主化并不是自发地实现的。

要实现民主化必须不断地同旧的政治体制作斗争。

中国政治现代化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政治体制存在不少的弊端。

发展政治民主,加强政治体制的改革创新是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

我国要实现政治现代化,应该做好以下方面:一是扩大人民民主,保证广大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二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民主法制化;三是加强政治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四是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第三,要健全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的现代化是指全社会在法律规范中实施行为,是法治代替人治的过程,是制度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我国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目标。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