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卷第2期 2013年4月 黄山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V01.15.NO.2
Apr.2013
徽州族谱家训中的蒙学教育思想 戴元枝.曲晓红 (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摘 要:古代徽州宗族非常重视蒙学教育,常在族谱的家训中予以强调,将其与国家、家族的盛衰联系 在一起,从儒家伦理道德、日常行为规范和基本知识技能三方面确定其教育内容,并确立尽早启蒙、循序渐 进、因材施教、环境熏陶和均爱勿偏等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徽州;族谱;家训;蒙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7X(2013)02—0001—05
古徽州不仅是十室九商的商贾之邦,也是人文 荟萃、人才辈出之地,清人赵吉士在康熙年间的《徽 州府志》中云:“自胜朝重科目之选,而吾乡之以甲 乙科显者,比肩接翼而起,一时立朝至有数尚书。呜 呼,可谓盛矣!”清道光年间的《重修徽州府志》序言 也称这里“人才辈出,鼎盛辐辏,理学经儒,在野不 乏”.而人才辈出与发达的教育密不可分。 如果说徽商为徽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 经济基础,那么徽州宗族则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 大的组织保证。徽』 I I宗族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组织形 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族人的教化管理功能日 渐强化,族谱也因此由过去相对单纯的族史文献发 展成为带有劝惩功能的教化文本。徽IJ、f、1族谱除了通 过凡例、条例以及所载族人的相关信息来实现对族 人的教化管理外,多数族谱还列有“家训”(或称“家 规”“规训”“宗训”等)来直接实现对族人的教化,绩 溪许氏《南关悼叙堂宗谱》就明示子孙云:“圣贤彝 训备载六经,又何必要家训?家训所以济圣贤之所 不及也,盖六经惟读书人知之,至愚夫愚妇不读诗 书.若无家训则全不知伦理。此风俗所以坏也,故家 训必须粗言俗语,妇孺皆知。”【lJ卷之八 这里指出家 训与圣贤六经针对的对象不同,强调了家训应用浅 显的语言对包括妇孺在内的全族人进行教育。 徽州族谱中一般都载有家训,这些家训不仅列 有“励品行”“敦孝友”“厚风俗”“勤耕织”“正婚姻” “慎丧葬”“严祭祀”“尊祠宇”“息争讼”“禁奸淫”“禁 盗窃”“禁忤逆”和“禁嫖赌”等内容对族内子弟进行 教化管理,而且还列有许多直接有关族内子弟教育 的内容,如“端教育”“端蒙养”“育人才”“教子弟”和 “重家学”等条目,进一步强调对宗族子弟蒙养阶段 的教育。有的徽州宗族还根据朱熹的《童蒙须知》、 《小学》等制定了详细的“蒙规”列入族谱之中,力图 使宗族的蒙学教育走上规范化道路,以期真正达到 “养正于蒙”的目的,如旌德《济阳江氏金鳌派宗谱》 中所列“江氏蒙规”,就涵盖了儿童的伦理道德、日 常行为规范和基本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因为徽州族谱常包含用以训蒙的家训,而目前学术 界对此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所以以此为起点来 探讨其中所含的蒙学教育思想就具有重大的价值。
一、
蒙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蒙学教育,或称蒙养之学、童蒙教育,一般是指 儿童阶段的教育,徐梓先生认为“蒙学是一个特定
收稿日期:2013-03—18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0SQRW133);黄山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3xhwhO12) 作者简介:戴元枝(1973一),安徽宁国人,黄山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曲晓红(1979-),辽宁大连人,黄山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徽州文化。 ・2・ 黄山学院学报 2013血 层次的教育,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包 括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等多方面 的内容。”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儿童的启蒙教 育,如《易经・彖辞》日:“蒙以养正,圣功也。”因为儿 童年幼时心灵纯净,及时对其进行教育,容易接受; 一旦长大成人,已经养成了不好的品行再进行教 育,他们就会受到已有的错误观念的干扰,产生抵 触情绪,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徽州宗族大多来自中原的儒学世家或显宦之 第,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渊源,向来重视族内子弟的 教育,更深谙“养正于蒙”之道,认为“少成若天性,习 惯成自然,而作圣之功即在养正之初矣”。嘲卷首(下 家规 因此在族谱家训中反复宣传和强调蒙学教育的重 要性,如《新安柯氏宗谱》宣称:“教育之基,首在蒙 养”。网卷二十四 删l有的徽州宗族甚至从国运的高度来 论述家庭中蒙养教育的重要性,如绩溪《陈氏宗谱》 称:“人才之盛衰关乎国运。而子弟之贤乎实由家 教。论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又日:学则 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民。夫人非 学无以成才,非教无以知学”,嘲续补规范十二条这强调蒙 养阶段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子弟日后是否成材。因此 “为父兄者须知子弟之当教,又须知教法之当正,又 须知养正之当豫”。旧卷首下’祠规 另外,在徽州这样一个聚族而居的区域社会 中,宗族要振作家声、光耀门户,在社会上享有较高 的声望,仅仅依靠经济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 是确立宗族在政治、学术上的地位。而政治学术地 位的获得在科举入仕的时代依赖的就是教育。因 此,徽州的很多宗族把对子弟的教育问题看作是关 系到宗族兴衰存亡的头等大事。教育是一项长期而 艰巨的工程,需从小抓起,所谓“家之兴,由于子弟 贤;子弟贤,由于蒙养裕”, 卷首.江氏蒙规就是由此而发 的 二、蒙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徽州族谱家训不仅强调蒙学教育的重要性,而 且对蒙学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从整体上 看,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 (一)儒家伦理道德 中国古代一向以伦理道德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蒙学教育中更是遵循着蒙养之始德育为先的基 本理念,朱熹曾日:“自小便教之以德,教之以尚德 不尚力之事”。 ∞徽州号称“程朱阙里”,是朱熹的 桑梓之邦,徽州的宗族一向以“读朱子之书埘 朱子 之教,秉朱子之礼”来要求宗族的子弟,因此蒙学教 育中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学习。尤其注重对尊卑、 长幼伦常关系的教育。如婺源《萧江全谱》在“祠规” 中指出:“何谓教训子孙?子孙幼时必教之以孝弟忠 信”。[91卷之五‘祠规《济阳江氏金鳌派宗谱》在“蒙规一” 中还详细规定了孝亲、弟长、尊师、敬友的具体内 容,如:“孝亲凡人家于童子,始能行能言,晨起则 引至尊长寝所。教之问日:尊长兴否?昨夜寒暖何 如?”f 1卷首‘江氏蒙规又如:“弟长童子始能言能行,必教 之让坐让食让行。晨见尊长即肃揖,应对唯诺,教之 详缓敬谨。”嘴首。江氏蒙规还指出孝亲、弟长、尊师、敬友 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强调对儿童进行伦 理道德教育的意义之所在:“孝亲,仁之始也;弟长, 义之恒也;尊师,礼之则也;敬友。智之文也。仁义礼 智,心之本也。童子习之,所以正心也,鸢飞鱼跃活泼 之机也”,嘴首.江氏蒙规即通过伦理道德教育达到正心养 性的目的。族谱编订者们认为,自幼教授给儿童这 些儒家伦理道德知识,待其成人之后就能习惯成自 然,从而内化于他们的言行处事中。因此,徽州宗族 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族谱中的家训使儿童在社会化 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以儒家伦理规范为内核的价值 取向与精神认同,便于其成人之后更好地立足于社 会,正如《新安柯氏宗谱》在规训“端教育”中所指出 的:“庶几少成若性,习惯自然,成长以后自无卑劣 行为矣,断不足生存于斯世”。嗍卷二十四.删” (二)日常行为规范 徽州宗族不仅重视对子孙的伦理道德方面的 思想教育,也力图使他们日常待人接物的行为符合 一定的规范,符合礼仪之邦的要求,因此一些宗谱 直接载有对子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这些要求来 源不一,有的直接摘录朱熹的《童蒙须知》、司马光 《居家礼仪》等关于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如泾 县《泾川许氏宗谱(卷末)》就载有关于“衣服冠履、 语言步趋”等方面内容的“朱文公家训五则”;有些 则属自行制定一些具体的日常行为规范,其目的是 用来更好地约束本宗族的子弟,如《济阳江氏金鳌 派宗谱》中的“蒙规一”,就从头口手足、貌容气色、 视听言动、坐立行寝共16个方面规定了儿童的日 常行为规范: 头容直,毋倾听,毋侧视;口容正,毋露齿,毋喧 笑;手容恭,毋掉手,毋攘臂;足容重,毋疾行,毋跷 第2期 戴元枝,等:徽州族谱家训中的蒙学教育思想 .3. 股;貌必肃,谓见于面者毋懈惰;容必庄,谓见于身 者毋放肆;气必舒,应对须和柔,毋急遽仓皇:色必 温,毋暴厉,毋仓皇;视必端。毋左右顾,毋斜眄,毋 视非礼;听必谨,毋听戏言,毋听谣语。毋听俚歌;言 必慎,毋出污言秽语,毋谈怪异,毋戏毋欺;动必畏, 举足动手、开目出语俱要畏慎;坐必正,毋偏倚,毋 箕踞;立必卓,毋俯首,毋仰面,毋跛立;行必安,毋 疾行,毋蹶步,毋先长者;寝必恪,毋伏睡,毋裸体, 毋晏起,毋昼卧。川卷首。江^蒙规 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历来厌弃儿 童的没规矩,而称扬举止行为合规得体的儿童。因 此,“江氏蒙规”不惜花如上篇幅对儿童日常行为的 诸多方面一一进行细致地要求,其目的是让族内子 弟在童蒙阶段就应时时在意,处处留心,自小养成 好的行为规范,便于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为 这些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从社会学角度 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从伦理学角度 说,克制的训练有助于道德行为的养成;从社会群 体生活来说,可以培养个人约束自己以遵从群体 的纪律”。[1o]2A5 (三)基本知识技能 徽州是商业与文化并重的区域。徽州人重视教 育,让子弟读书,从大的方面说,是希望他们科举入 仕,能够显亲扬名、光耀门楣;从小的方面说,是希望 子孙知书达理,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能写信记账、 打官司,因此识字写字、古诗联语、四书五经之类的 内容是蒙学教育阶段的儿童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绩 溪庙子山王氏谱》云:“儿童上学习字多是描红,也就 是塾师手把手地在红字上描墨,书写‘上大人,孔乙 己’。读书初读《三字经》,继读《百家姓》、《干字文》、 《四言杂字》、《五言四句》(即《神童诗》)、《启蒙甲 子》、《干家诗》、《幼学琼林》、《孝经》和《四子书》。”[1112 这里的“描红”即是写字,古代启蒙教育中识字教学 与写字教学是分开进行的,“上大人,孔乙己”等由于 笔画简单,成为蒙童进行写字练习最常用的教材。用 来教儿童识字的教材主要是“三百干”、杂字等,用 于阅读的教材主要是《神童诗》、《干家诗》、《幼学琼 林》、《孝经》、《四子书》之类等,这些教材中包含了 儿童用以应付生活的各种知识。是古代最常见的蒙 学教材,至今在徽州还能见到本地众多书坊梓行的 大量刊本以及各种手抄本。 一些族谱还对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出了明 确的要求,《济阳江氏金鳌派宗谱》中的“蒙规三”就 对如何指导童蒙“诵读”、“字画”和“咏歌”等方式方 法作了详细地阐述。如“字画”: 凡童子习字,不论工拙,须正容端坐,直笔楷 书。一竖可以觇人之立身,勿偏勿倚:一画可以觇 人之处事,勿弯勿斜;一J 如人之举手;一踢挑 如人之举足,均须庄重;一点如乌获之置万钧,疏 密毫发不可易;一绕缴如常山蛇势,宽缓整肃而有 壮气。[ 】卷首。江氏蒙规 上文对儿童写字时的态度、坐姿以及所写的一 横一竖、一撇一捺等都进行了详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