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摄影艺术教案

摄影艺术教案

《军队基层美术常识》 第五节 摄影艺术 教 案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员明确摄影艺术的种类、特征和审美要素,培养和提高广大官兵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质。 教学内容: 一、摄影艺术的概念 二、摄影艺术的种类和特征 三、摄影艺术欣赏要素 教学重点: 摄影艺术欣赏要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这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五彩缤纷的光与影的世界——这就是令人着迷的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 一、什么是摄影艺术? 早在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将他的“▲●银版摄影法”公诸于世,标志着▲摄影技术的正式诞生。当时的摄影主要是用来拍摄静物和人像,还谈不上艺术性;我们所说的摄影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即照相机、胶卷、暗房工艺等),拍摄出具有审美价值的照片,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艺术。 摄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部队文化工作的开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好,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我们平时常看到的摄影作品有哪几种,通过它们再考察一下摄影相比其他艺术门类的独到之处: 二、摄影艺术的种类和特征 1、摄影的种类 标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分类方法。 从▲感光材料上可分为●黑白摄影、彩色摄影两大类。 从▲表现方法上看又可分为:●画意摄影(如香港著名画意摄影家郎静山先生)、写实摄影(如美国著名的摄影大师亚当斯先生)、抽象摄影和特技摄影等等。(因为表现方法的不同摄影才分为各种流派。) 从▲题材内容上,可分为▲●人物摄影、风景摄影、

●达盖尔肖像 ●概念及图示

●黑白、彩色图例

●照片示例各一

●照片示例各一 静物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新闻摄影等等(这是日常最普遍的分类法)。 通过以上这些照片的观察和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其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突出特征。 2、摄影艺术的特征 我们所拍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现实场景的逼真再现,这就是摄影的第一个特征。 (1) ▲真实性 真实性是摄影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它可以将现实世界的每一个场景即时“留影”,镜头在一定程度上有“镜子”的功能,可将现实世界摄入其中,逼真再现。因此照片可作为流金岁月的“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可作为“呈布公堂”的证据,这都源于它本身固有的真实的特性。(●1963年周恩来与邓小平在颐和园 吕厚民)(震区一角 ●1976年唐山 李耀东)虽然摄影艺术中,会有叠放、变形、甚至其它种种“超现实”的特技手法,但照片中的每一个对象都应是真实存在(而非虚构)的。摄影中特别崇尚抓拍,就是为了突出其真实性的特征。 我们又注意到,照片所截取的不是生活中的某一个过程,而只是一个瞬间,这就是摄影的第二个特点: (2) ▲瞬间性 我们如果想用摄影表现一个“过程”,也只能截取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瞬间来完成。这就是摄影与影视、摄像的区别。所以摄影被称为“瞬间的艺术”。艺术中的绘画和雕塑也是表现瞬间的,但它们的瞬间可以是画家根据他对生活的理解而虚构的。摄影的瞬间带有极强的“纪实性”。(●抗洪题材的绘画和摄影的比较) (3)▲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一开始,摄影的发明就起源于“●针孔成像”的科学发现。摄影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器材”,如照相机、胶卷、放大机、冲洗药液等等●。摄影的发展与照相器材的发展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用于拍照的照相机,从最初形式的“暗箱”,到简单的●全手动照相机,再到现代全自动电子照相机、数码相机。一百多年的摄影历史是踏着科技进步的节拍器走过来的。摄影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型范例。 那么,当我们用越来越先进的照相机拍摄风景、拍

●《1963年周恩来与邓小平在颐和园》照片

●《1976年唐山》

●《抗洪图》、《冲不垮的桥》 ●“针孔成像”

图示

●照相机的发展

●图示 摄人像、拍摄生活时,却越来越应该讲究“艺术性”了。看一幅照片的“艺术性”应从些方面入手呢?下面我们说一说: 三、摄影艺术欣赏要素 艺术是要塑造形象的,摄影也不例外。▲文学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音乐是用旋律与节奏塑造形象。▲摄影塑造形象用什么呢?是通过构图、用光、影调、色彩等因素而完成。这些就是摄影艺术的造型因素。 1、▲造型因素 (1)▲构图 ▲摄影构图是摄影画面的总体布局安排。构图是要把多个摄影对象有机地安排在一幅画面中,构成一定的造型形式。构图的成与败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现。要做到着一点,必须▲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取与舍的关系:美术是“加法”的艺术、摄影则是“减法的艺术”,摄影者随时都要考虑将现实场景中的哪些人与物排除在曲景框之外。▲根据主题的需要取舍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效果。●(《阅兵村镜头》之一、之二)前者是通常的构图方法,它主要表现了军人的整齐合一;后者大胆地舍弃的人物的大半部分,而特别突出了刺刀的形象,表现了军人威武不屈,勇往直前的气概,“减法”的运用也使构图比较新颖。我们再来看一幅熟悉的照片:●《课堂上》。这幅被称为“大眼睛女孩”的照片是解海龙《希望工程》系列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作品中孩子的渴求知识的眼神是作者要传达的主旨,所以在构图时,人物的半个脑袋也被“狠心”地裁去,人物的表情却更突出了;此外,作者又利用光影的作用,将次要的东西隐弱在暗影中。由此可见,摄影的构图应该是:▲突出主要的东西,保留次要的东西,剔除无用的东西。 摄影构图还要处理好: ▲主体与陪体的关系。 所谓▲主体,是表达作品主题思想和情感的主要对象,它是构图的中心。▲陪体是画面中衬托主体,与主体构成一定情节,帮助表达主体的内涵和特征的对象。请看作品●《斗争地主》。 对▲主体的处理要使之“突出”。突出主体的方法

●《阅兵村镜头》两例

●照片示例

●《斗争地主》照片

●指示位置 有很多,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将主体置于“黄金分割点”上●:如果将一个长方形的画框九等分,这里四个交叉点大约就是黄金分割点。这四条线就是黄金分割线,处于这四个点或四条线上的对象,不仅显得均衡和美观,而且特别吸引观者的视线。 对于陪体的处理,只有一句话:▲要有效地衬托主体而又不至于喧宾夺主。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两幅照片中的主体和陪体,以及主体和陪体的处置方法。●《国事、家事……》、《五分钟情话》。 摄影构图还要处理好▲前景和背景的关系。 ▲处于主体前面的景物叫前景。举例说明:●《欧江船曲》:在画面上部加一些树枝,使二维照片▲增加了有远有近的空间感,观众的视线很容易顺着前景滑向主体,同时在构图上填补了天空的空白。●《收获时节》前景的设置形成“框式构图”,处在画框中的主体得以突出。●《诀别抗洪烈士》:前景交代了主体人物悲痛的原因。由此可见前景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增加画面的纵深感、空间感。二是突出主体。三是表达与主体有关的内容。 ▲处于主体后面的景物叫背景。举例:●《威武之师》、《探亲》。▲背景的作用:烘托、深化主题。表达与主题有关的内容。 以上是摄影构图的常识。摄影的第二个重要造型因素是用光。 (2) 用光 我们知道,没有光照明就无法使胶片感光,也谈不上摄影。但是,摄影中的“用光”不仅是指把光作为照明的方式,而更是指用“光”这种造型因素,更完美地表现主体,表达主题。 这是常见光的光位图●。 摄影中的“光”按照光的投射方向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正面光●、侧面光、逆光、顶光、脚光等。。这几种光都有明显的方向性,没有方向性的光叫散射光;阴天时的太阳光就是散射光。 这几种用光的方法各有特点。其中最常用的是正面光、侧面光、逆光。(光位图) 下面我们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几种光位的造型特点和拍摄方法。

●照片图示 ●照片图示 ●照片图示

●照片图示 ●照片图示

●光位图 ●光位效果和概念 ▲●正面光:也叫顺光,光的方向和照相机摄轴的方向基本一致。适合表现明亮、纯净、细腻、平滑等情调。(女兵照片) ▲●侧光:光的方向和照相机摄轴的方向成90度角。可加强被摄对象本身的质感和立体感。(《中华男儿》等照片) ▲●逆光:能清晰地勾勒出物体轮廓,展现被摄物细节,空间感强烈。 摄影的其他造型因素还有: (3)▲影调 摄影中常说的“影调”一般是指黑白摄影中的黑、白、灰、明暗层次的变化。摄影大师亚当斯曾把自然界所有密度变化分成0—10个等级●,摄影家通过拍照和冲洗两个过程可以比较准确地控制影调等级。 摄影很难把自然界中▲从0密度到10密度的十一个等级完全展示常常只是还原了其中一部分密度等级。如果照片整体密度偏重于白和浅灰,深灰和黑的分量少,这样的照片称之为“▲●高调”。如果照片的整体密度偏重于黑和深灰,浅灰和白的成份很少,这样的照片称为“▲●低调”。也就是说,整体密度小叫“高调”照片,整体密度大叫“低调”照片,介于二者之间的成为“▲●中间调”照片。 另外如果一张照片灰的成分多,黑白两极成分少,叫做“▲●软调”或“柔调”照片。灰的成分很少,黑白过渡剧烈,很少中间层次,我们称之为“▲●硬调”照片。 对于黑白摄影来讲,主要讲究影调,而对于彩色摄影来讲主要讲究色彩: (4)▲色彩 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红色给人以暖和、热烈、紧张;蓝色带给人清凉、冷静、平和。摄影家为表达主题的需要,往往为自己的作品确定一个整体统一的色调,即色彩的基调。色彩的基调有▲●冷、▲●暖和中间色之分。 以上所讲的是摄影的基本造型因素。在摄影中,善于利用一些技术、技巧,也是成功的关键。 (4)▲技术技巧 自然和社会是不断流动和变化的,摄影只能从中截

●《雪中素描》照片

●《中华男儿》照片

●手表广告

●照片示例 ●照片示例

●《春燕展翅》照片

●《辉煌》照片

●《女兵》照片及光位图

●照片两幅及光位图

●照片两幅及光位图

●影调分布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