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医药杂志2012年5月第24卷第5期Med&Pharm J Chin PLA。Vo1.24.N0.5.Mav.2012 [2] 张秀丽,罗燕,杨相梅.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对PICC血 栓形成的预警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 (10):1589—1591. [3] 焦妙蕊,郭艳塬,李景华.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致 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l3(17):92,96. [4]Tureotte S,Dube S,Beauchamp G.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re not superior to central venons catheters in the acute cal'e of surgical patients on the ward.[J].World J Surg,2006,3O(8):1605—1619. [5] Grove J R,Pevec W C.Venous thrombosis related to pe— 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J].Journal of Vascu— 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2000,11(7):837—840. [6] 陈雅玫,石新华.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 的护理[J].护理学报,2007,14(2):65—66. [7] 程艳,蔡欣,刘基巍.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J].临床肿 瘤学杂志,2010,15(4):376—379. [8] 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89. [9] 石书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静脉血栓的相关因 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 (15):11—12. [10]王惠杰,张湘茹.恶性肿瘤与血栓性疾病[J].癌症进 展杂志,2006,4(1):39-46. [1 1]葛晓霞.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4):1"-2. [12]刘继周.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6. [13]郭丽娟,张鸿雁,赵晓玉,等.超声技术在预防PICC所 致血栓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5,20(13):33—34. [14]Ruggeri Z M.Mechanisms initiating platelet thrombus for— mation[J].Thromb Haemost,1997,78(1):611—616. [15]Palevsky H I,Kelley M A,Fishman A P.Pulmonary thromboe mbolic disease[M]//Fishman AP(ed).Fish— man spul—monary diseases and disorders.New York:me Graw.Hill Co.1998:1297. [16]王绍霞.恶性肿瘤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干 预[J].中医学报,2010,25(4):622—623. [17]Nash E F,Helm E J,Stephenson A,et a1.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adults with cystic fibrosis『J].J Vasc Interv Radiol,2009,20(3):347-351. [18]刘莉,刘仲萍,魏文宁.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的 临床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1998,1l(6):242—244. [19]成芳,刘为红,鲍爱琴,等.9例肿瘤患者PICC静脉血 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报,2010,17(6B): 65-66. [2O]Kovacs M J,Kahn S R,Rodger M,et a1.A pilot study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survival in cancer patients using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daheparin)and warfarin without catheter removal for the treatment of upper ex— 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The Catheter Study)[J].J Thromb Haemost,2007,5(8):1650—1653. (收稿时间:2012-03-09修回时间:2012 ̄3—27)
ICU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谢国莲,苏嫦娥,王春营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腰痛;背痛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192.6;R441.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2095-140X(2012)05—0064-03 [DOI] 10.3969/j.issn.2095-140X.2012.05.023
职业性腰背痛(the occupational low back pain, OLBP)是人类脊柱最常见的疾病,是一种职业相关 性疾病,最基本的特点是腰背疼痛和运动受限,是造 成职业人员作业能力下降和职业生命质量降低的重 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护理人员普遍 存在腰背痛问题,护士患腰背痛的危险性是其他职 业女性的2.5倍…,发生率为75.9% ,导致缺勤 率高达14.2%[3 3,并且明显影响护士的职业表现。 庄一渝和严林娟 调查发现,100%的护士曾发生 过不同程度的腰背痛,且认为腰背痛影响睡眠和交 ICU 作者单位:075000河北张家口,解放军251医院 际,5%的护士认为腰背痛影响家庭生活。现将ICU 护士OLBP的形成原因和相关预防对策总结如下。 1 OLBP相关因素 1.1 工作性质调查显示,普通病房护士工作中每 天有25%的时间是处于弯腰或其他腰部受限的工 作姿势,ICU护士则达到36%E s]。翻身扣背,更换 床单,胸外心脏按压,穿刺注射等,这些操作都是 ICU护士的最常用的护理操作,长时间超负荷用力 姿势使腰肌疲劳而得不到放松,致使腰部肌力减弱。 由于ICU转运患者频繁,在成人病房中护士每天搬 运患者的重量为23~95 kg,有些甚至超过了 95 kg ,抬举或用力搬移重物及重体力劳动都会导 医药杂志2012年5月第24卷第5期Med&Pharm J Chin ,yo—1.—24,No. ! fdy.201 ——: 一. 致腰肌慢性积累性损伤和椎间盘突出,而缺少搬抬 患者的辅助设备(如翻身床、滑单等)更增加了腰背 痛发生的风险,易导致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 1.2工作环境现在ICU病房多为中央空调层流 室,室内密封性好,护士进入病房后面对急危重症患 者抢救和护理,处于封闭环境中情绪得不到宣泄,这 就需要护士要有较强的自制力。ICU长期的噪声污 染,如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等各种仪器的报警声、 危重患者的呻吟声、人员的说话声等,这都使护士长 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吴映晖等 研究表明,处于 高风险职业紧张状态的护士患OLBP的风险是低风 险职业紧张状态护士的1.77倍。目前已证实女性 在压抑紧张的环境中,会导致肌肉紧张,痛觉敏感, 从而诱发腰背痛 。 1.3 自身因素 由于工作繁忙和任务繁重,护士经 常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只求尽快将工作完成,一天 的工作结束后才会发现自己腰酸背痛。张春燕 等 研究表明,94.99%的护士工作中不能有意识 的应用正确姿势保护腰部,而造成工作姿势不佳的 自身原因为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就会导 致常规的工作以不合理的姿势完成,比如扭腰或者 挺腹等,而在负重时扭腰极易损伤腰肌及椎问盘,导 致OLBP。 1.4缺乏相关培训 康庆华和吴雪¨ 调查显示, 有91.5%的护士参加工作后未接受过力学原理相 关知识的培训,在教科书中虽有简短介绍,但并未得 到实际应用,导致在操作中自我保护意识及知识严 重匮乏,暴露了医院在此方面培训的严重不足。 2预防对策 2.1加强人体工程力学培训 人体工程力学强调 的是减少护理人员在工作时的自身负担,但并不否 认拿起重物时的负重感,另外,在减轻患者身体负担 的同时,能节省护理人员的力气。。 。有研究通过三 维静态生物力学模型对搬运患者的作业姿势观察分 析,结果表明腰 ~骶 椎间盘的压力最大,如果运用 人体工程力学原理指导搬运工作,能显著减轻护理 人员的腰背部损伤… 。ICU护士应掌握足够的知 识,特别是脊柱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合理利用力学原 理来减轻自己的劳动强度,如双足分开站立,屈膝挺 胸,运用腹部及大腿较有力的肌肉,不要将重物远离 身体,尽量采取蹲位等,减轻工作中腰背部肌肉的负 担,避免腰背痛。加强人体工程力学原理的培训已 被公认为是减少护士OLBP的有效措施之一。因 此,建议医院及科室管理者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加 强防护知识教育,增强护士的自身防护意识,降低 OLBP的发生率。 2.2建立护士身体损伤上报制度 医院应该建立 总体的医护人员损伤上报体系,但目前国内医院往 往注重针刺伤等院内感染的职业防护体系建立,而 忽视医院人员由于直接接触患者而导致的身体损 伤。为此,有必要对于上报体系进行完善,包括区分 是由于直接照顾患者,还是与照顾患者无关的原因 造成的损伤,是否造成骨骼肌肉损伤和发生损伤的 频率,对于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预 防和改进措施,降低OLBP发生率。 2.3改进护理工具及操作所需物品的高度及角度 适合的病床高度及处置中取物的角度决定了护理 人员在操作中必须弯腰。如病床过低,护士在处置 时不得不采用前屈的姿势,有时为了取物方便又不 得不弯腰扭转腰背部。研究发现,病床高度与护士 OLBP发生关系密切,病床高度为65 cm时OLBP发 生率最高,其次是90、50、80 cm t2]。因此,在选择医 用器械时应充分考虑医护人员的个体差异而选用简 便易行、可调节的、适应身高的床铺。在ICU病房, 手术室可设置搬抬患者的对接车、翻身床、放置肢体 架等,避免不必要的扭伤 。同时充分考虑工作空 间各种物品的摆放对医护人员的保护作用,根据生 物力学原理设计科学合理的升降式工作台,避免强 迫体位。 2.4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 有研究显 示,造成临床护理人员腰背部损伤的因素除了职业 性因素外,还与护理人员心理需求、工作控制及社会 支持息息相关 。护士的社会心理需求愈大,工作 控制度愈低,社会支持愈低,腰背部疼痛症状愈明 显。因此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疏导,以缓解由 于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带来的职业倦怠。国外在这 方面的做法是开通“倾诉热线”,不定期地组织护士 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减轻其职业压力和身 心疲惫感,从而提高职业满意度,维护身心健康。 2.5坚持身体锻炼 ICU护士加强自身的锻炼极 其重要,可针对性地做骶棘肌及腹肌的协同训练,如 俯卧位抬腿,抬头挺胸或飞燕点水,每天进行15~ 20 min的腰背肌、腿部肌肉的放松训练 ,以促进 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减少水肿和渗出,加强肌肉、韧 带等组织的韧性及抗疲劳能力,增强腹部肌肉的力 量,从而减少OLBP的发生。 综上所述,ICU护士每天直接面对各种重症患 者,工作负荷大,身心压力长期处于紧张倦怠状态, OLBP发病率较高,已成为影响身心健康和工作状 态较严重的问题。国内已有护士OLBP的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