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浅析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放色彩 摘 要:李清照作为婉约派词人正宗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使她的诗词也具有了豪放的一面。本文则主要是写李清照诗词婉约风格背后的豪放,文章将从她青春年少的无拘无束、爱情的执着与豪放、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性格和评议施政、大胆耿直的爱国情怀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并浅析当时特有的女性文化这一社会环境对其豪放色彩的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豪放;女性文化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极为少见的优秀女性作家,尤其在诗词领域,她巾帼不让须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人称之为“卓越的女作家”、“婉约之宗”。所以自宋代以来,对李清照诗词的研究不乏其人。而评析李清照诗词的艺术风格,更是易安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有王彤的《易安词艺术性探微》、韩慧玲的《李清照词艺术特色再论》、樊利军的《李清照词艺术特色概说》、胡峰力的《谈李清照的抒情艺术》等大量作品。作为“婉约之宗”的清照,研究其诗词婉约含蓄性的人自然不少,但其诗词中流露出的豪放也一直不乏有人研究。如在近十几年中,李建国在《论易安词柔中寓刚的艺术表现》中认为“李词貌似婉约,轻盈如水,但温情如火,柔中寓刚,不可以婉约一词以蔽之”。陈在东、阎秀平在《清新峻爽李易安:李清照词风新探》写到“李词词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清新峻爽’,不可纯以婉约目之”。朱明秋在《技法多姿,姿态百出:论李清照词的魅力》中认为“李清照词的艺术魅力主要在于‘技法多姿,姿态百出’,风格变化多端,手法应用娴熟”。而任明刚则一反传统的李词婉约论,在他的《李清照是南渡豪放词家》明确表示,撇开北宋时期不论,李清照就是个“南宋豪放词家”。陈静也撰文论述了李清照与豪放词风的关系,认为从李清照词中可以看到非常显著的豪放风格。 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使我们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看到了清照诗词中豪放的一面,也带给了我更多的感悟。那么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我想重新认识一下清照诗词中的豪放色彩,并浅析当时特有的女性文化社会环境对其豪放个性的影响。
一、观其诗词婉约中难掩豪放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青春年少的无拘无束 先来看看大家所熟知的两首写物的《如梦令》。1.“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作者首次畅游溪亭时写的一首小令,整首词通过勾勒一幅日暮酒醒的归舟图,把人物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沉醉”、“兴尽”、“误入”等一连串畅快淋漓的动词,似乎刻画了一位豪放不羁、潇洒风流的少年形象,一股青春的野逸之气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整首词的风格与其婉约基调有所不同,其中看不出多少含蓄忧郁的感情,而是表现得豪气四射。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伤春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这首词中作者的感情却是惜春而不伤春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语气坦率又固执,不容置疑,使全词具有了刚健的基调和豪逸的气质,相比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助与迷惘,显得感而不伤,多情又旷达。 第2页
再看看她的《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乍一看,“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萦绕着的是词人悲秋之情,缠绵蕴藉、婉转动人。然而其中还有一句是“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写出词人心胸宽阔、朗爽,不仅不感到悲,反以为喜、以为亲。这里词人不说自己面对湖光山色感到亲切,反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近。这种移情于物的表现手法,把自己陶醉于山水的情感更真切地表达了出来,从而体现出词人少年时期的那种积极开阔的胸怀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其豁达豪迈的气势不亚于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感情积极真挚,虽然保留了其婉约含蓄的本色,但也富有欢快亮丽的豪放色彩。 (二)爱情的执着与豪放 清照18岁嫁于赵明诚,两个人都才华横益,且志趣相投、相亲相爱,可谓是“夫妇相笃,风雅相深”。所以婚后不久,清照便作了一首《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词中,清照斜插鲜花,让丈夫看一看比一比,到底是花美还是人美。在封建社会里,讲究“夫为妻纲”,作为妻子,在丈夫面前要温顺乖巧,行为要谨慎得体,仪态要高贵大方,可李清照却做出妩媚之态,风情万种地在丈夫面前撒娇,与花儿争艳。从这一略带顽皮的举动上,我们看到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对青春美的自信,更看到了作为封建大家庭里的少妇之大胆叛逆和豪放情怀。 清照的另一首代表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该词当为清照新婚时赠与丈夫的送别之作。这首词既是典型的婉约之作,又舍弃了婉约词常用的“欲说还休”和“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和羞的表达方式,毫无隐晦、毫不顾忌地把对丈夫真挚、热烈、深沉的爱情和相思表白出来。这样大胆地纵情歌唱爱情,对于在封建社会中饱受歧视和压迫的妇女来说,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承受一定的压力的。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二中指责李清照:“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恐怕与此词也不无关系。同时,词在格调上也摆脱了一般婉约词的绮靡和艳丽,显得高洁爽朗,挥洒俊逸。 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悲痛异常,她在《祭赵湖州文》中写道:“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深悲。”为了抚平伤痛,再现李赵般美好真挚的爱情,1132年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在理学盛行的时代,“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从一而终”的观念深入人心,可是李清照还是冲破了世俗的偏见,与张汝舟结合了。但婚后不久,李清照就看出了张人品的低劣,她没有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也没有在人前强颜欢笑极力掩饰,而是自暴家丑,亲至官府讼告张汝舟,最后李张之间的婚姻关系虽不复存在,但李清照也“被桎梏而置对”,甚至“居囹圄者九”。这一举动可以说惊世骇俗,让今天的现代女性都自愧不如。李清照与张汝舟离异时,已清醒地看到了自己日后的艰难,她在《投内翰綦公崇礼启》中沉痛地写道:“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可她还是决然地与之离婚,可见她的性格何等刚烈,爱憎何等分明,气魄何等雄奇,行为何等激越,虽须眉恐不及也! (三)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性格 清照婚后第二年(公元1104年), 由于“党争之祸”,父亲被列为“元祐党人”,一些文学前辈也遭到政治打击,如“苏门四学士”的境遇就使她充满不安。清照献诗向公公求救,不料却遭冷遇。李清照愤而写下了“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诗句,来表达她对公公的不满。这一举措与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和伦理道德是公然相背的,表现了身为人媳的李清照第3页
独立刚正的性格。此时的清照不像一个闺中妇人,而分明是一个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斗士,全然没有南唐后主李煜那种面对政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有的只是对政治官场人情淡漠的愤恨,对冷酷社会、腐败统治的不满,她将这种情感渗透到诗词的创作当中,气势掩盖了妇女的幽幽闺情,形成一股须眉男子都难以比拟的豪放气概。 清照刚正不阿、豪放不羁的性格,在她著名的词学理论文章《词论》中,也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在文中李清照不盲从、不随众,坚持自己的文学主张,对一些已成名成家的文坛大师的缺点,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驳。如批评柳屯田“词语尘下”,批评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句读不葺”,还指出晏几道“苦无铺叙”,贺铸“苦少典重”,秦观则“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庭坚“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这些大胆的评价使得男人主宰下的文坛为之震惊,南宋胡仔斥责说:“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此论未公,吾不凭也。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退之诗云:‘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正为此辈发也。”从这些激烈的语言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论断让充满了男性霸权思想的男人们多么愤怒,同时也证明了李清照眼光不与囿闺阁,欲与男子争锋的豪放情怀。 (四)评议时政、大胆耿直的爱国情怀 学者普遍认为,在这方面是最能展现出清照诗词中豪放情怀的。1100年,张耒写了一首诗为《读中兴颂碑》,当时广为传颂。《大唐中兴颂》是唐诗人元结所作,内容是歌颂郭子仪勤王,中兴唐朝的功绩。由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刻在祁阳浯溪的石厓上。300年后,张耒见此碑文,写了这首典型的怀古诗。诗人感叹道:”百年废兴增叹慨,当时数子今安在?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那年李清照仅17岁,写下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无论在诗风和内容方面,都与张耒的大相径庭。她大量引用典故,呈现宋诗的特色;内容上,这首诗不怀古,却是首发表政治议论的讽刺诗。她反驳张耒的论点说:“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她认为歌颂郭子仪之类的英雄,不是要务,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做法应该是探求当初误国的根源,找出负国辱国的奸雄。她又说:著碑铭德真陋哉,逎令神鬼磨山厓。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她推翻一般看法,认为元结的诗不值得刻碑。郭子仪和李光弼也没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内心光明正大,不存疑惧而已。乱平的真正原因在天理人心的大势所趋。她见解大胆,敢于冒犯长辈,直言不讳,展现出锋芒毕露的豪放个性。而这首诗也正是清照经历了南渡逃亡所写的,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君王昏庸。北方强敌金人长驱直入。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去,康王赵构仓皇逃命。清照为了躲避战火,也不得不不得不背井离乡举家南渡。一路上她目睹了民不聊生、盗贼四起、战火不断的惨痛现实,一股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油然而生。在此诗中她揭露了统治阶级“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的腐败生活,借用唐朝“安史之乱”的史实,告诫统治者要任用“贤相”、“良将”来抵御外侮。她甚至大声疾呼:“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否则就会重蹈唐朝覆辙。可见这首诗不但气势豪放,而且勇于针砭时事、干预现实,足见其忧国忧民之心。 南渡之初,她就曾写诗表达自己主战的爱国思想。她说: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直刺南宋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更是把矛头直指南宋最高统治者赵构。她耿直傲岸的个性可见一斑。而她的那首《夏日绝句》更是震撼人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深刻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学,此等豪壮的志向,令七尺男儿也不禁汗颜。加上她的另一首《咏史》:两汉本相继,新市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作者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对两汉之际王莽篡政的历史回顾,来斥责张邦昌的伪楚和刘豫的伪齐政权,借“新市如赘疣”的历史来咒骂金人操纵下的“大楚”傀儡政权。借烈士嵇康来呼唤人间真正的刚正之气,透露了内心坚定的民族气节和民族尊严。清照的这些诗语言铿锵有力,锋芒毕露,一般男子都难以咏唱,而李清照,一个弱不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