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巢湖旅游发展规划

环巢湖旅游发展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编辑修改- 3.4旅游规划

3.4.1重估巢湖

3.4.1.1规划范围界定

本规划范围包括两个层次:

(1)规划核心层

以巢湖780平方公里水域为核心,包括合肥滨湖新区、巢湖市区、庐江县城以及大圩乡、长临河镇、中庙街道、黄麓镇、烔炀镇、中焊镇、柘皋镇、银屏镇、槐林镇、散兵镇、盛桥镇、白山镇、同大镇、三河镇、严店乡等环湖周边乡镇,面积2600平方公里,是环巢湖旅游发展的主体区域(以下统称“巢湖国际旅游度假区”)。

(2)规划联动层

以巢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统筹考虑巢湖流域及周边旅游资源状况,范围涵盖合肥市区、肥东县、巢湖市、庐江县、肥西县、长丰县以及周边的和县、含山县、无为县等县市,面积12500平方公里,是环巢湖旅游发展的联动区域(以下统称“泛巢湖”)。

3.4.1.2发展背景解读

(1)融入“长三角”——融入、对接、转型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具体说来,安徽要着力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产业集聚基地、劳务输出基地、旅游休闲五大基地。凭借区位优势和自身发展,2010年合肥被正式吸收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跻身 “长三角俱乐部”,为合肥承接产业转移,分享中国最活跃、中国最大城市经济带内群体增长的要素资源和经济机会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为承接旅游业发展,建设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创造了条件。 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将为合肥

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平台和巨大的客源市场。在此环境下,合肥应积极发挥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产业体系,提高宣传营销水平,重点培育生态休闲、人文体验、红色旅游等新产品,率先在旅游产业层面实现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积极打造成长三角地区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结论】新平台,要求合肥融入长三角旅游发展大格局,与沪、宁、杭等旅游名城等高对接,实现合肥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

(2)缔造“大合肥”——整合、优化、提升

2011年7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撤销地级巢湖市;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以原居巢区的行政区域作为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庐江县划归为合肥市管辖。

行政区划的调整,丰富了合肥旅游资源的内涵,改变了合肥旅游发展的空间。大合肥旅游体系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1)发展重心:从“滨湖”到“环湖”

2)旅游形象:从“创新之都,滨湖新城”到“创新之都,东方湖城”

3)空间格局:从“双核、两带、四翼”到“凤凰展翅(一心制动、一体主导、九脉延展、两翼齐飞)”

【结论】新空间,要求合肥重新梳理区域旅游发展新体系,实现市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空间布局的优化和发展能级的提升。

(3)共筑“环巢湖”——联动、合作、共赢

合肥行政区划调整之后,合肥市委、市政府对环巢湖地区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高度重视。2011年9月举行的合肥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充分利用湖光山色和温泉、湿地、历史文化等资源,按照“城湖共生、重点开发、以点串线、整体推进”的思路,重点开发以健康、休闲、度假、水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编辑修改- 运动等为特色的环湖旅游产业带,加快建设巢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把合肥打造成为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

实现四大突破。即:一是深化改革,在旅游发展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二是综合协调,在推进产业融合上实现突破,切实加强旅游与文化、会展、科技、体育、农业等产业的融合;三是整合资源,在区域旅游合作上实现突破,跳出合肥抓旅游,坚持合作共赢,整合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区域协作;四是创意创新,在旅游重大项目招商建设上实现突破,依托资源和创意创新相结合,做好“无中生有”、“小题大做”文章,实现有资源依托型向创意驱动型的转变。

【结论】新使命,要求合肥、巢湖、庐江三地进行联动开发,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共通,达到合作共赢。

3.4.1.3现状条件分析

(1)区位交通

1)地理区位

环巢湖主要包括合肥市、巢湖市、肥西县、肥东县和庐江县的部分地域,它地处皖中,是安徽省的几何中心,位于长江、淮河之间,通过裕溪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2)交通条件

合肥是正在建设中的交通枢纽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贯南接北的优势。目前有7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交汇。合宁沪、合武高铁开通,合福铁路、商杭铁路、合庐铜铁路及合蚌客运专线纷纷开建,合肥将实现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武汉、上海、杭州,3小时到北京、福州。借道巢湖,合肥港实现了通江达海。合肥机场开通了首尔、新加坡、台北等40多条境内外航线,正在建设中的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将大大缩小合肥与世界各地的距离。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联动互补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极大地增强了合肥旅游的可进入性和舒适性。

(2)自然环境

1)地形地貌

环巢湖地处江淮丘陵地带,具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河湖低洼平原三种基本地貌。湖泊、湿地、圩区、岗地、低山形成了环巢湖区域多样的地形地貌环境。本地区土质以黄土、砂壤土为主,土壤蓄水能力差。区域最高点位于银屏山,海拔508米。

2)水利水文

巢湖东西最长处约55公里,南北最宽处约22公里,水域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全湖西湖较浅,东湖较深,湖岸多为陡壁、岩崖。巢湖属长江左岸水系,南淝河等多条支流呈向心状汇入巢湖,由西向东经裕溪河注入长江。巢湖水位受长江影响,冬枯夏涨,汛期巢湖高水位持续时间较长,历年最高水位为11.01米,设防水位为10.50米。汛期时湖水下泻长江不畅,巢湖北岸圩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3)天象气候

巢湖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较长。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15—123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在2035—2270小时之间。年均气温为15.7—15.9℃。最热月为7月,平均28.3℃,最冷为1月,平均2.5℃,无霜期232—247天。巢湖水体夏为“凉库”,冬为“热源”,对区域局部气候有较大的调节作用。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158毫米,年平均降雨日为130天,主要集中在夏天。梅雨是本地区气候特征之一,每年6、7月为梅雨季节。

4)植被物产

巢湖周边地带性植被属于落叶林向常绿阔叶林过渡地带,温带、亚热带生物共生繁衍,是我国江淮地区植物荟萃之地,植物种类达1000余种,其中不乏珍贵名木。如牡丹、青檀、黄檀、银杏、金钱松、杜仲、楸树等。还有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梅花鹿、黑麂、大白天鹅、白冠长尾雉、穿山甲、猫头鹰、豺等。巢湖水产品丰富,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巢湖三珍”,即银鱼、白米虾和大闸蟹。

(3)历史人文

环巢湖地区历史悠久,在近四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融徽风皖韵于一身,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这里是东西(吴、楚)文化的交汇地带(周、春秋、战国至西汉),南北(长江、淮河、黄河)文化的交汇地带(夏、商至明、清),安徽文化的中心地带(清代至近、现代),成为演绎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舞台。

1)影响深远的史前文化

以银山智人遗址、神墩文化遗址、有巢氏传说为代表。

2)金戈铁马的战争文化

楚汉时期的亚夫、项羽,三国时期的周瑜、巢城、东关、濡须坞、藏舟浦、逍遥津、斛兵塘、明教寺、合肥新城为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编辑修改- 3)清正廉明的包公文化

以包公祠、包公庙为代表。

4)名震天下的淮军文化

以李鸿章、刘铭传、吴长庆、刘秉璋、丁汝昌为代表。

5)彪炳千秋的名人文化

以“巢湖三将军”张冶中、李克农、冯玉祥为代表。

6)激昂奋进的红色文化

以新四军军部、渡江战役总前委等为代表。

7)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

以小井庄“包产到户”、世界第一台VCD,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为代表。

8)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

以三河、中庙、长临河、柘皋等古镇、庐剧、巢湖民歌为代表。

9)和谐相处的宗教文化

以王乔洞、紫微洞、仙人洞、毛山洞、泊山洞、中庙、鼓山寺、相隐寺、明教寺、开福寺、伏虎寺为代表。

10)清新秀丽的山水文化

以巢湖、南淝河、四顶山、银屏山、姥山岛、鱼米之乡为代表。

今天的合肥,既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洋溢着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形成了“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

(4)社会经济

行政区划调整后,环巢湖所在的合肥市所辖区、县(市)达到9个,面积11429平方公里,总人口745.7万;全市GDP总量达到2955.7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居第15位,人均GDP39641元;三产比重6.13:53.04:40.83,全市工业总产值达3268亿元;财政收入508.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0.6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6.4亿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418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478元。

表3.4.1-1 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一览表

类别 指标

面积 11429平方公里

人口 745.7万

全市GDP 2955.7亿元

人均GDP 39641元

三产比重 6.13:53.04:40.83

工业总产值 3268亿元

财政收入 508.4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 270.6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26.4亿元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2418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6478元

注:数据来源——《市长文集—决策与思考》(合肥市人民政府,2012年)

(5)旅游现状

1)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环巢湖旅游活动主要分布于中庙-姥山岛、滨湖新区、三河古镇以及巢湖市、半汤温泉、汤池温泉等区域。近年来,环巢湖旅游开发建设如火如荼,旅游项目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这些项目涉及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景区等各个方面,其中有不少投资总额超过亿元的大项目。随着环巢湖观光大道、度假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合肥美术馆等项目的建设运营,环巢湖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城市观光游览、滨湖旅游、休闲旅游、科普考察旅游、宗教旅游、森林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休学旅游、农业旅游等产品体系,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

合巢联手策划和推进了“六个一”工程,即:

一条大道:连接合肥、巢湖的旅游观光大道;

一个新区:合肥滨湖新区;

一批项目:涵盖观光、休闲、生态、文化等方面;

一组线路:辐射整个板块的旅游线路;

一串温泉:半汤、汤池等温泉;

一群景区:规划提升有生命力的景区,如三河古镇、四顶山、姥山岛等。

(6)发展问题把脉

环巢湖旅游开发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目前来说,整个区域旅游开发建设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资源整合不够,产品体系有待优化

依托巢湖、中庙、姥山岛、温泉等代表性景区景点,环巢湖已初步形成了城市观光、科技旅游、文化旅游、温泉旅游等产品体系。但总体而言,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特别是代表性的温泉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已有的产品开发利用较浅,并存在同质竞争现象。水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