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型制特征的形成

浅析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型制特征的形成

2010年第4期 

第36卷总第156期 I。J 材 ! 

Sic “日,z ffc ^f口 rf口 ・63・ 2010年8月 

浅析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型制特征的形成 

马 

(中平能化集团土建处, 

摘要:通过大量的下乡调研、测绘、丈量和现场绘 图获取丰富的一手资料,并结合实体解剖分析和文献资料 

对比来阐述了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原因,分析并总结 

出影响关中典型民居建筑型制特征的主要因素。旨为对关 

中民居院落型制的进一步研究和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 

保护,以及为现代乡土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 

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型制 

中图分类号:Tu一0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011(2010)04—0063—02 

0前言 

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看,任何地域民居的原型,都是 

该地域自然条件、文化应对外表因素而产生的一种综合结 

果。关中构架民居的布局形态与人们的封闭传统意识也是 

分不开的 JL 。从整体上,关中传统民居给人以舒展平缓 

而不张扬的形象,墙体高大厚实,对外封闭,外观简朴, 

轮廓丰富。屋面举折平缓,墙体厚实;整体素雅,以夯土 

墙面表面外抹麦草泥活白灰,青灰色砖和松木构架为主, 

局部砖木雕刻精美表现出装饰与色彩的丰富变化。 

1关中概述 

关中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 

平均海拔约500 m,所以有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等称呼,其 

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秦巴山脉,为 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 

百里秦川”。其地形连绵起伏,风积土的堆积,覆盖了古地 

貌而形成的连续广阔的黄土覆盖层,构成了关中的地表层。 

关中民居因地形地貌变化复杂,历史悠久,而表现出多种 

类型 (如图1)。 

2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形成条件 

民居作为人类必不可少的的生活场景舞台,其发展演 

化可以追溯到旧时器时代。陕西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摇 

篮,自隋唐时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发展,成为国际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同时也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 

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吸取了各族及友邦文化的 

有益部分,创造了灿烂的隋唐文化。直到明清时期的再次 

腾飞,关中民居住宅也从早期的穴居文化一步步转变为一 

直延续至今的封闭性布局体系。由于木质和夯土版筑的保 

存困难程度,直接影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均是明清时期 

保留下来的民居大院(如图2)。 

2.1 自然条件 

关中地区夏季气候炎热干燥,故院内部不需要太多的阳 

光,以保持适宜的温度;关中地区的黄土地貌,属大陆季节 

性季风气候,受风沙影响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因而为了 

使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并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 

要;同时防风沙的袭击,就形成了关中合院民居窄长 封闭 

的特点。 

同时由于关中地区特殊的温带的气候和与台塬接壤的 鑫 

河南平顶山467000) 

地质特点,造成了其土质和植被的差异性,是关中民居形 

成特定形态的必要条件。关中的土壤土质坚硬易塑,非常 

适合夯土版筑。因此,民居中主体的承重均是夯土墙和土 

坯墙为主。而且这类夯土墙、土坯墙在经过多年使用被新 

墙替代后,仍能够作为优质的农家肥使用。“就地取材,因 

地制宜”的思想也使得窑洞,或窑洞与合院相结合的组合方 

式在关中均较为常见(如图3)。 

嘲一圈 

图1关中地形 图2香庙乡程家 图3唐家村靠 川民宅 崖窑洞 

2.2宗法等级观念 

传统的宗法等级观念也决定了关中民居的布局形态, 

建筑形制,和材料的运用等等。陆元鼎先生认为:“礼教是 宗法制度的具体体现和核心内容。”宗法制度制约了包括民 

居在内的中国古代建筑的方方面面 J。明确的轴线布局, 

房屋的面宽、进深与单体建筑开间及单体建筑的等级划分 

等等。 礼制作为古人的文化规范、行为模式、规章制度,其 

本质是体现一种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正是这种秩序,使 

民居的型制具有了明显的等级制度 。在与礼制相适应的 

官方颁布的建筑型制营造定式和施工则例,规定了各种等 

级的住居或建筑允许的开问、用料及装饰等级等,从而用 

一种标准化的方式促成了民居的等级划分(如图4)。 

l¨●I 日冀# 菇域.I.…B 辜^抒进膏蝇 

图4唐家大院主院 

明代宗法制度逐渐盛行,以宗族血缘关系为联系纽带 

的大家庭也随之增多了起来。随着社会占田的结果,卖身 

投契的奴婢下人也多了,所以大户人家的宅第也越来越大。 

洪武年间制定的官员营造房屋规定为:“不许歇山转角重 

檐、重棋,及绘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厅七间两 

厦,九架,中堂七间九架,后堂七间七架,门三间五架, 用金漆及兽面锡环…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 

梁栋斗棋檐桶青碧绘饰,门三间五架,黑油锡环。三至五 

品厅堂五间七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檐桶青碧绘饰,门三 

间五架,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梁栋饰以土 

黄,门一间三架,黑油铁环。品官房舍门窗户牖不得用丹 

漆。功臣宅舍之后留空地十丈左右,皆五丈不许挪移,军 

民居止,更不许于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以资 

游眺。” 

清代的佃户穷人多是无立锥之地。他们常是住在地主 ・64・ 2010年8月 l・J之材 

Sichuan Buildine Materials 2010年第4期 

第36卷总第156期 

的家里或租赁房子住。就是自己能盖几间房子也是很简陋 

的,多是简单的单排房院,或是单排房与单排厦、单排房 

与储物与厨房作用的街房组成的双排房院。以每二人住一 

间屋为最多(每人约七八平方公尺),中间的开间一般为堂 

屋,供奉祖先排位,或是会客起居所用。房屋的结构多是 

夯土房。有的也居住于靠崖窑洞。普通自耕农或富农小地 

主等则常用三合院,即正房和左右厢房拼成三合院;或是 

四合院——正房,左右厢房以及街房。 

清朝大地主和富商的宅子多带有较精美的雕刻彩绘, 

门窗雕刻比较流行,整体规划布置也是由院落重重拼合起 

来,呈横向联排布局的较为广泛。建筑的功能上一般皆设 

有客厅、饭厅、佣人房、车轿房等。此外关中比较大的地 

主人家多用纵向多进院落配合联排院落使用,以增加院落 

的使用功能,即前为大门,街房,两侧客住厢房,内为厅 

房和家人居住的厢房以及上房,而厨房等则在偏院或后院。 

婚丧嫁娶时厅房联合院落的天井(院庭)便成为待客的临时 

客厅 。 

明清时期的关中民居极大的反映了关中地区传统民居 

对于家庭的各种生活需要、礼仪制度、风俗习惯等,封建 

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民居建筑的型制上集中解决了 ]。 

2.3历史、政治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条件在建筑形式演变过程中变 化不大,但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给民居建筑带来不同层面 

的影响。关中地区作为西北通向异族丝绸之路要道,受异 

族的侵扰也极其频繁。自“安史之乱”以后,长安日益调敝, 

繁华不再而在随后唐末至宋元时期战乱频繁,逐渐演变为 

较为封闭、落后的地方经济军事中心地位,社会发展停滞 不前,建筑发展甚至出现倒退现象。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社 

会情况较为稳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传统民居建筑 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潮。这样的社会发展情况对关中 

地区传统民居的形态特点也产生很大影响。 

另外,关中平原东南部由于产粮丰富,历来是兵家必 

争之地。清时更是在关中大荔县朝邑镇内建立了号称天下 

第一仓的“丰图义仓”,从其建仓的选址和守仓城墙的高度以 

及墙体的炮弹孑L已可见千百年来关中在历史政局变迁中的 

争夺地位,所以,关中地区的传统居住建筑亦呈现出强烈 

的防御性和内向性。从位于西安以东,泸河东岸的半坡遗 

址就可以看到这种强烈向心性聚落在原始社会便已初现雏 

形。明清时期的典型防御性聚居村落的例子更是在关中随 

处可见,如很多村落以“堡”、“寨”字命名,还有的村落有 独立的寨门或堡门,如潼关县西北村文明寨,寨门以55 em 

×35 em砖体砌筑,门上有嘹望孔,寨内的主干道南北朝 

向,两侧民居入口均开至主干道上,并设有专门的排水系 统(如图5)。还有的村落以黄土砌筑围墙,如合阳县坊镇 

灵泉村,村内民居街道整齐,朝北的围墙开出防御性的城 

门洞,靠村内部分围墙两侧有上墙阶梯(如图6)。 

图5 潼关文明寨寨门 图6合阳县坊镇灵泉村城门 

2.4民俗的影响 任何文化都具有传承性。民俗文化是社区与社区共存 

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每一代人都需要从上一代人那 

里承接民俗文化的遗产,并把它传继给下一代人,使民俗 成为一个不间断的连续存在。民俗的体现是全方位的,从 

衣食到住行,处处都有民俗文化的烙印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建筑的发展,关中地区所拥有的本 

地区的建筑文化内容,总是越来越丰富、复杂;于是便形 

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型制。这其中包括屋顶形式、大门方 

位、门的形式、窗的形式、房屋开间、住房分配、道路设 

置、水塘设置等等。如果说关中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关 

中民居的空间,院落的独特构成骨架,那么民俗文化则从 

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关中民居型制五光十色的生动内 

涵。关中民居的型制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是那样密切,以致 

于民居的每一个细部都与当地人的习惯及爱好分不开。 

今天,关中的地理、气候、建筑材料并没有太大变化, 

但传统民居却不适应现在人们的生活。从这一点就可以反 

过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曾经广泛地影 

响过民居型制的形成,而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一旦 

改变,民居的型制就会紧随着改变。 

3结语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关中民居的原型特点,首先 

是关中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及其产生的“天人合一”哲学的 

适应性建造表达,关中黄土高坡四关紧锁,沃野八百里,这种 

自然地貌“内化”关中人的心理结构,于是,从周代开始,关中 

的民居就以“合院”(特别是“四合院”)为原型。这一原型, 

同时表达了区别于“海洋文明”的“内陆文明”的封闭性和替 

惕性。另一方面,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最初也产 

生于关中黄土高坡,所以,关中民居原型也就不能不表达“天 

人合一”哲学的建筑表达,包括“四合院”充分利用了黄土地 

上的建材,充分适应了黄土地上的农耕生活和宗法家庭形 

式,一方面体现了“长幼有序”,另一方面则通过“庭院” 

显示了天伦之乐。 

在关中民居中,还包含着居住方式、居住行为以及民 

居建筑中的各种技术、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它就组成了 

民居建筑中的人文要素,这是民居中文化内涵的重要内 

容 。研究关中民居建筑型制的形成,希望能为研究关中 民居建筑与民俗文化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在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创造符合关中平原地域特色的新的院 

落模式与乡土建筑提供可参考资料,为现代建筑设计中的 

地域性特色和文化传承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ID:5907] 

参考文献: 

[1]武联,霍小平.浅析陕西关中构架民居文化[J].西北建筑工 程学院学报,1999,(3):53. [2]百度百科.关中简介[EB/OL]http://baike.baidu.corn/view/ 109674.htm. [3]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第一版)[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 版社,2003. [4]朱向东,马军鹏.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其型制初探[J]. 山西建筑,2002,28(1):12. [5] 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第二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刘鹏宇.关中民居的地域特质与现代传承初探[D].西安:西安 建筑科技大学,2008. [7] 王其均.宗法、禁忌、习俗对民居型制的影响[J].建筑学报, 1996,(10):57. [8] 李宁.浅析西北民居及民居文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6,(2):4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