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及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目前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要正确理解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把握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重点研究问题,将积
极心理教育更好地应用于高校学生教育中。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本土化;实践创新
一、引言
以前,在心理教育研究中消极心理学占主要部分。消极心理学
关注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检测和矫治。大多数心理教育模式以消
极心理学为基础, 如精神分析、医学心理学等, 所以消极心理教
育模式主要集中于修复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危机上。但是这种教育
模式已经显现出一定的问题,只重视解决少数人已有问题,而忽视
大部分人的发展性教育。积极心理教育模式以新兴的积极心理学为
主要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使我们以一
种新的视角对目前心理教育取向中存在的局限进行审视和反思。
二、积极心理学重点研究问题
1.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
现有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都是以西方的研究为理论基础的,我
国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要将本土文化与西方心理学理
论结合起来。我国积极心理教育本土化的建构既需要以中国的问题
为本位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术发展方向,又需要深入西方文化精神的
内部借鉴其经验得失,并在二者良性互动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
积极心理教育研究新范式。
(1)测量工具和干预技术的本土化
心理教育以了解学生为基本前提,只有通过客观的测验或评定,
才能掌握学生的问题并进行干预。积极心理教育本土化必须根据我
国的文化习俗和社会背景对这些成熟的测量工具和干预技术进行
本土化改造,以此形成和发展本土化积极心理教育特有的研究技术
和手段。尤其是对测量工具的编制,一定要基于中国常模进行修订,
否则将会出现格格不入的现象。对测量工具和干预技术进行本土化
改造是积极心理教育本土化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本土化心理教育
方法的最初尝试是在心理咨询领域,即钟友彬创立的“认识领悟疗
法”是为了适应中国社会文化背景而建立的本土心理干预技术。未
来,积极心理教育本土化的重点是继续对测量工具和干预技术进行
本土化改造。
(2)本土化要求实践创新精神
实践创新是推动积极心理教育本土化的重要动力。“心理—道德
教育”是在中国教育文化与教育实践的土地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
形态,也是适应我国国情的一种心育与德育融合的教育模式。若在
其中引入“积极因素”,为我国积极心理教育的一大创新。积极心
理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以素质教育为依
托,实现积极心理教育本土化发展,是我国积极心理教育实践的又
一大特色。而就积极心理教育开展形式来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
适当的。
2.开展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如何各自发挥功能、相互作用的
机制的研究
全面看待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影响和作用,在研究积极心理
现象的同时, 不盲目乐观,不能忽视对消极因素的研究,不片面
夸大积极情绪等积极心理活动的作用。应看到消极情绪也具有意
义,不必持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如果来访者在转化消极情绪的过
程中获得控制感,就实现了心理治疗的价值。例如,在中国的佛学
思想中的“空”,就是一种通过自我反思,以顺其自然、接受现实
的态度将生活中的消极影响化解的途径。
3.积极心理学需注重挖掘人的潜能的研究
在心理教育研究中,我们要摆脱那种让人以为心理学家可以帮
助人们摆脱困境,走向美好的观点,树立人们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
创造美好、幸福的世界的理念。要真正以人为中心,进行积极心理
学的研究,而非以心理学家为中心。深入挖掘人自身的潜能,让人
们了解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增加自信心,使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
造美好的未来。
三、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链接
作为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人类自身
的积极因素,通过不断地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而
获得良好的生活”。这一理念对于研究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全面推
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启
示作用。围绕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如何在实践操作层面提炼工作理
念、指导思想,在积极心理学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找到
最佳契合点,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工作实践中,许多做法值得
深入探讨。
积极心理学理念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理念,借鉴到高校心理健
康教育,根据各个学校自身的特点,需要做个别化处理。积极心理
学理念在工作实践层面的指导思想应该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在心
理健康教育目标达成、内容、手段方法、资源利用以及整个心理健
康教育系统构建方面都有独特的思考。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
教育目标兼顾治疗与发展,即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与发展全体
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着重于培
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进行积极
有效的调控,以及个性心理品质健全的培养。在方法与手段上,注
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减少说教和灌输,让学生自主、自觉地维护
自身心理健康,这也包括让学生自觉自愿地组织、参与相关的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学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学生问题的解决仍然
需要自身积极的配合、努力,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学校要提供
给学生自我心理成长的条件,创设自主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不仅如此,学校还要起到整合资源的功能,将社区、家庭和学校的
整体育人优势加以利用。
四、总结
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更好地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实际教
育中,结合我国文化和历史,通过实践创新,更好地挖掘适合我国
大众的心理教育方法。对于高校教育来说,要给学生创造积极向上
的学习环境,并深入挖掘学生自身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者简介:肖冬梅(1963-),女,山东汶上人,辽宁公安司
法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