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自然地理地质条件 彝良县毛坪铅锌矿矿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属昭通市彝良县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从103°59'至104°04',北纬从27°28'至27°32'。矿区面积约45平方公里,矿区分布面积0.4平方公里。北距彝良县城17公里,宜宾市248公里。南到昭通市60公里,东到滇黔线水城站240公里。水城经彝良,到宜宾的公路经过矿区,矿区距龙潭车站10公里,交通甚是方便如图(图1—1)。 图1—1
第一节 地势地貌 矿区处于滇东北高原长期抬升,河溪强烈切割破坏的高原峡谷地带。不利于河床上、下水平岩溶带的形成。属乌蒙山北延余脉。山川走向受地质构造线的制约,呈北北东向展布。金沙江水系的洛泽河自南而西,绕过矿区,河宽200米—300米,两岸羽状短小溪沟密布。 矿区地势东高西低,高差900余米。东南部岩头最高,海拔1818米。洛泽河自矿区西部北流,经过矿体西缘长发硐处河床降低113.9米,于海拔879米的铜厂沟口流出矿区(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平均纵坡1.3%。 该区分布有三种地貌类型:岩溶侵蚀中山峡谷、溶蚀高原残丘和剥蚀中山。 一、岩溶侵蚀中山峡谷 主要分布与洛泽河两岸,是岩溶水的排泄带,宽不过1500米,西岸斜坡稍缓,横坡35— 45°,局部壁立,东岸陡峻,见有3—5级台阶,台面向洛泽河方向倾斜,是村庄、粮田积聚地。Ⅰ级台阶为侵蚀阶地,台面宽0—100米、高出河床7—10米。Ⅱ级台阶海拔1100—1200米,台面宽100—200米,个别地段达到400米。此台阶尚可分为次级台阶1—2级,台面为粘土岩,阶坎为碳酸盐岩组成。Ⅲ级台阶海拔1400—1500米,宽百余米,为卸荷裂隙发育的石灰岩沿软弱碎屑岩界面崩落形成 二、溶蚀高原残丘 分布于矿体东部的献鸡、老官寨一带。海拔1700米—1800米,地势起伏在50米左右,是残留的溶蚀高原面。洼地、漏斗、落水洞、溶洞等岩溶形态发育齐全,是岩溶水的补给带。残丘多呈圆形、椭圆形,顶部较平整呈馒头形,直迳50—100米,高出洼地30—70米不等。 三、剥蚀中山 2
分布于矿区东北部,由二迭系峨眉山玄武岩、三迭系砂页岩组成。山体呈北东方向延伸,山顶平缓齐整,多为古高原峰顶面海拔1500米—1700米,沟头“V”型谷发育,反映大气降水汇流地表水体的特点。 第二节 气象水文 矿区属亚热带高原季风季候,垂直分带明显。矿区东北部献鸡一带,海拔1500米以上,属山地寒冷气候带,夏温秋凉,冬严寒,11月到次年3月有降雪,山顶积雪期半年之久。洛泽河沿岸系河谷温暖湿润气候带,海拔900—1300米,冬春温暖不积雪,夏秋酷热。年平均气温16.9°C—17.2°C,最低气温—3°C,出现于1—2月,高温在每年的5—9月,一般为35—39°C。1990年蒸发量1662.8毫米。雨季出现于6—9月,多暴雨,不利于地下水补给。1990年前32年平均年降雨量774.4毫米,最大年降雨量为1981年,达1008.3毫米。月最大降雨量多出现于8月,最高为299.3毫米。最大日降雨量见于1981年9月3日,达147.2毫米。22年中有九年积雪,最大积雪深度14厘米。日照率32%,年日照时数1401.9小时。 洛泽河源于贵州省威宁县草海,属过境河流,于西北隅铜厂沟口流出矿区外。矿区西端铁索桥处测得最大流量162.45米3/秒(表1—1)。两岸支流分布不对称。左岸支溪常年水流有龙潭河、魏家小河、锈水沟等;右岸无常年流水溪沟,干沟极多,长发硐至冯家湾平均140米即发育一条,常年无水流,降雨即有水流,雨停即停。矿区北缘尚有季节性水溪铜厂沟,枯季断流。 矿区河溪流量表 表1—1 河溪名称 最大流量 (米3/秒) 最小流量 (米3/秒) 最大流速 m/s 最小流速 m/s 洛泽河 162.45 15.38 3.66 0.41 龙潭河 17.79 2.11 3.22 0.62 魏家小河 0.89 0.07 1.83 0.69 锈水沟 0.072 0.00033 1.32 0.32 第三节 矿区地层构造、矿床地质 毛坪铅锌矿矿区地处扬子准地台滇东北拗褶带昭通—镇雄拗褶区的毛坪—石门坎背斜(长发硐背斜)倾没端。构造线呈北北东向,该区经历了多旋回的构造运动,以燕山皱褶运动为强烈,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喜马拉雅山运动的抬升活动造就了矿区的侵蚀峡谷地貌特征。区内以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为主,在泥盆纪海侵后,地壳间断上升,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和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后,出现了内陆河湖相沉积。铅锌矿床产于碳酸盐岩地层中,受控于北东、北西向继承性活动的断层组。 一、地层 矿区晚古生代地层发育,早中生代地层仅见于矿区北部边缘,新生代沉积零星分布于洛泽河沿岸和残留的高原面上。上泥盆统到下二迭统以碳酸盐岩为主,缺失上石炭统。上二迭统仅见玄武岩,下三迭统为河湖相碎屑岩,第四系为残破积和冲洪积物。 (一)泥盆系一打得统(D3):分布于洛泽河两岸。下部中粗晶质白云岩夹多层炭质页岩,未见底;中部粗晶质白云岩夹页岩,含铅锌矿层;上部深灰色中粗晶质白云岩夹灰岩及多层炭质页岩。总厚度大于300米。 (二)石炭系丰宁组(C1):分布于龙潭河口、林家坪、水泥厂等地,假整合于泥盆系之上,自老而信分三层: 1、C11(丰宁煤系)灰绿色粉砂岩、页岩、黑色炭质页岩夹灰白色石英砂岩及无烟煤3—5层。厚2.9—152.68米。 2、C12黑色燧石灰岩,厚34.33米。 3
3、C13灰绿色中厚层生物灰岩、泥质灰岩夹多层0.2—5米厚的杂色页岩、细砂岩,厚62.5米。 (三)石炭系威宁组(C2):环形带状分布于新街到锅圈岩、嗄甲、官寨、咪耳沟的陡坡地带,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四)二迭系阳新统(P1):分布于矿区东部和西北部,分为两层。 1、矿山组(P11):又称矿山煤系或栖霞底煤系,为杂色砂页岩夹灰绿色薄层泥灰岩和煤层,北薄南厚,27.44—98.6米。 2、栖霞茅口组(P12):上部青灰色细晶灰岩、虎斑状生物灰岩;下部浅灰色灰岩、生物碎屑岩,厚350.76—410.81米。 (五)二迭系峨眉山玄武岩(P2β):灰绿色块状致密玄武岩,厚大于300米。 (六)第四系全新统(Q4):零星分布于洛泽河河岸溪流沟口及献鸡一带。据CK108—1揭露,冲积层厚23米;残破积层厚度变化大。 二、矿床地质 毛坪铅锌矿Ⅰ、Ⅱ矿带,属于沉积改造—侧分泌层控矿床。即晚泥盆世及早石炭世具封闭海湾泻湖环境形成的贫矿或矿源层,经地下热卤水的循环作用,使铅锌元素进一步富集于纵向断层带和层面虚脱孔隙中。矿床具中型规模,有三个矿带沿层平行分布,矿体长20—180米,延伸540米,矿层厚2—16米,品位7.34—35.34%,已探明总储量222373吨(金属量)。 Ⅰ矿带产于泥盆系一打得统顶部,岩层倒转,底板为深灰色灰岩、白云岩夹页岩,顶板为中细晶质白云岩夹少量页岩。受纵向断层F7控制,矿体长144米,由标高896米中段倾向下延110米仍为尖灭,矿层厚16米,平均品位Pb4.52%,Zn10.13%,探明铅锌金属量102936吨,占矿区总储量的46.3%。Ⅱ号矿带赋存于中石炭统灰白色厚层粗晶质石灰岩中,矿层顶、底板为白云岩夹层。矿体受纵向断层F3制约,矿体长20—180米,埋深540米,矿层厚2.21米,平均品位为Pb5.75%,Zn15.8%。探明铅金属储量23451吨,锌金属储量79773吨,银20.317吨,锗14.38吨,硫60290吨,镉180吨,镓5.981吨,锑192吨。此外,尚探明Ⅲ号矿带铅锌金属量16213吨。 三、构造 矿区构造由一个背斜和一个向斜控制全区。断层不甚发育,大体可分为纵向成矿前断层组和横向成矿后断层组,组距均不甚大,唯洛泽河、铜厂沟两个断层规模稍大。前者控制矿床水文地质西部边界,后者与矿床水文地质条件没有直接关系。 (一)皱褶 1、长发硐倒转背斜:是一向北东倾没的短轴倒转背斜,长约20公里,宽约9公里。区内为背斜北段,轴向10°,近倾没端偏转为40°,平面上呈“S”形,转折处为铅锌矿富集带。核部为泥盆系一打得统白云岩,两翼不对称,二迭系阳新统灰岩与中石炭统灰岩组成东翼;西翼为阳新统、威宁统、丰宁统,岩层倒转,倾角75—85°。 2、献鸡船形向斜:位于倒转背斜东南翼的外侧,地面高程1500—1800米。轴向330°,长7公里,宽约4公里,面积27.89平方公里。核部为阳新灰岩,倾角极缓,一般10—20°。地势起伏不大,为高原残丘。翼部为中、上石炭统灰岩,倾角稍陡,一般15—35°,地貌上常构成悬崖绝壁。 (二)、断层 1、纵向断层组:大小10余条(表1—2),主要有F7、F3、F6分别控制Ⅰ、Ⅱ、Ⅲ矿体,水平断距30—200米。走向30—60°,倾向南东,倾角65—85°。地表显示较明显,深部由于矿化充填变得较隐蔽,属成矿前断裂,成矿后又有活动。该组多为沿层面滑动,结构面前期多属张性,可能为背斜核部二次纵张断裂,后期转为压扭性,成为阻水断裂。 4
2、横向断层组:走向NNW或NE多倾向西,倾角47—50°。与岩层交切,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为成矿后形成。在Ⅱ、Ⅲ矿带发育有7条,阶梯状平行展布,间距25—50米,规模小,垂直断距10—24米,水平断距10—15米。地表不甚明显,多见于海拔910米以上,仅F40、F29延伸到海拔910米以下矿体附近,为充水断裂。 纵向断层统计表 表1—2 编号 走向 倾向 倾角 结构面性质 两盘层位 备注 F7 32—56° SE 62—70° 纵张 D3顶部和C11底部出露长185米 控制Ⅰ号矿带 F3 30—35° SE 75—85° 先张后压扭 C22出露长100米 控制Ⅱ号矿带 F6 35° SE 55—65° 先张后扭 C22出露长100米 控制Ⅲ号矿带 F5 30° SE 80—82° 纵张 C23 见角砾岩 F2 40° SE 75° 纵张 C22出露长75米 见角砾岩 F4 50—60° SE 87° 纵张 C22出露长85米 F10 50° NW 65—89° 纵张 见角砾岩 F11 58° NW 75° 纵张 见角砾岩 3、洛泽河断层(F1):位于矿体西部边缘,洛泽河东岸向南延伸区外。在二坪子丰宁煤系中见到水平错距200米,树林头新街间断层壁明显,彝良县冶炼厂背后,物探测量显示高阻异常,宽度20米,推断为高角度断面西倾的逆断层。 四、新构造活动及其地震 矿区地处NNW向马边—大关—彝良活动隐伏断裂与NE向昭通—彝良断裂交切处的南部,彝良、昭通、威宁三个布格重力负异常带变换三角的内侧,地壳厚48公里。第四系以来,地壳抬升活动强烈,洛泽河急剧下切,两岸无高漫滩分布,仅见高出洪水位7—10米的小溶洞和残留侵蚀阶地,阶面有冲积砾石散布。峡谷崖壁直立,高达200—300米,悬泉高出河水面百余米。“V”型河谷发育,梯状陡坎高10—30米,雨后形成瀑布、跌水。以上均为地壳急剧抬升的佐证。 地震是新构造运动活动的突出表现,有记载以来,邻区地震10余次,震级5.5级以下,震源深度24—43公里。震中虽然未出现于矿区,但建筑物的破坏,人畜伤亡已波及到猫猫山。矿区邻近的马边—昭通强地震带,据国家地震局统计,1900年以来地震活动相当频繁。矿区地震区划属永善—彝良6—6.5级危险区,建筑物一般应按7—8度地震烈度设防。 第四节 岩溶 矿区95%的面积为碳酸盐岩,以二迭系阳新灰岩分布面积最广,占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的51%。石炭系威宁、丰宁统灰岩夹白云岩分布面积次之,为11.88平方公里,占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的36%。泥盆系一打得统白云岩分布面积4.15平方公里,占碳酸盐岩分布面积13%。 区内岩溶发育强弱不均,岩溶形态,规模及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同,是地层岩性构造、地貌、降雨诸因素相互制约的结果。其中构造乃是控制岩溶发育的主导因素。 一、献鸡向斜岩溶发育特征 献鸡向斜位于长发硐背斜东翼,面积26.12平方公里,海拔1600—1800米。属滇东北残留高原面,地势起伏不大,洼地、残丘、台地相间,高差30—50米。厚层状阳新灰岩组成宽缓的船型向斜核部,倾角平缓,灰岩质纯,几乎接受全部大气降水的渗入,地下水交替迅速,溶蚀作用强烈促使岩溶发育。岩溶以垂直形态为主,洼地、漏斗、落水洞、石芽等遍布。溶洞少见,仅见于1300米以上、下发育有二个水平充水溶洞,是岩溶水的排泄通道。 二、长发硐岩溶背斜发育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