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山西煤炭资源整合 山西省矿井个数从2005年底4278座减至2006年底3026座,到2008年底为2598座,至2009年底减为1053座;办矿主体亦由2200 多家减至130 家,山西省此次煤炭资源整合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强、速度之快、影响之广可窥一斑。
为何必须以壮士断腕之决心整合重组? 60年挖煤120亿吨,1/8国土采空,90%河流断流„„山西,因煤而生、为煤所困,绑在屡创奇迹的国家战车上几十年后,山西喘息连连,不堪重负。
(图A) 山西省煤炭产业格局是典型的以小煤矿为主的产业格局。30万吨/年及以下的小型煤矿产量占山西省煤炭总产量的40%以上,小煤矿成为山西煤炭产业的主力军,造成了产业规模化势差。(见图A) 山西长期的产业私挖乱采和无序开发,使得山西省生态和环境遭到大幅度破坏。仅以采空区和塌陷区为例,山西省矿区而积累计达8000平方公见。其中采空区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以上,可引起严重地质灾害的范围超过2940平方公里,并且每年仍有近94平方公里的地区成为新的塌陷区,形成地而塌陷巳达1824处。
(图B) (图C 注:据统计,近年来美国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基本稳定在0.2) 2000—2010年,山西省煤炭行业共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事故90起,特别重大事故仍有反复,安全生产形势严峻。(见图B、图C) 1993年,我国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它为煤炭产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提高煤炭产业开采率和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重视技术进步等。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将节能降耗、环境评价和经济增长三重目标捆绑,共同作为衡量政府官员的标准。 2000-2005年,国家煤炭安全监察局和各地方煤矿安全监察局设立,确立了“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监管模式。 200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其中第二十七条明确将安全生产纳入考核指标。
轰轰烈烈的整合之路
试点及开展阶段——2004 年至2007 年 2004 年 4 月,山西省政府确定临汾市为煤炭资源整合的试点,拉开了煤炭资源整合的序幕。 2005 年 6 月,山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意见(试行)》,标志着煤炭资源整合在山西正式启动。该《意见》指出,要全力推进对小煤矿实施资源整合;鼓励和支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和地方国有骨干煤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整合、改造地方乡镇煤矿。 2005年8月,山西省国土资源厅、煤炭工业厅、煤炭工业局、煤炭安全监察局联合制定并颁布了《山西省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实施方案》草案及山西煤炭产业重组三年计划(2005—2007)。 2006 年2月山西省政府出台了《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办法》,首次界定了煤炭资源整合,明确了煤炭资源整合的范围、标准、程序以及价款收缴的方式、程序和分配比例。要求年产 9 万吨以下的煤矿出局。 截止2006 年 12 月 31 日,通过实施资源整合和关闭淘汰,全省由整合前的 4389 座煤矿(井)最终保留 3026 座煤矿(井),其中单独保留煤矿(井)2318 座和整合保留煤矿 708 座,共整合压减和关闭淘汰1363对矿井,全省压减矿井比例达到了 31%。
实质阶段——2008 年至2009 年 2008 年,山西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提出“到 2010年使全省煤炭企业控制在 300 家以内,矿井个数控制在 1500 座以内。在全省形成 2 至 3 个年生产能力达到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 至 5 个年生产能力 5000 万吨级的大型煤炭集团,大集团控股经营的煤炭产量达到全省总产量的75%以上,从根本上改变煤炭生产的混乱格局。” 截止 2008 年底,全省矿井由 4389 座减少到 2598 座,年产不达 9 万吨的矿井全部淘汰。 2009年4月,山西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年5月,山西省印发《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煤炭整合的目标调整为:到2011年整合后山西省保留1000座矿井,矿井单井生产规模达到每年90万吨以上;煤炭企业产能原则上每年不低于300万吨;且保留矿井要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开采。 截止 2009 年年底,全省的矿井数由去年的大约 2600 座减少到目前的 1053 座,办矿主体则由 2200 多家减少到了130 家,实现了最初整合制定的目标。
收官阶段 ——2010 年至 2011 年 2010 年底,山西省的整合重组煤矿企业正式协议签订率达到 99.5%,主体接管到位率为 98%,共保留矿井1053 座。 2011 年 5 月 25 日,时任省煤炭工业厅厅长的王守祯向外界正式宣布,经过全省上下近三年的全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整合矿井全部关闭,全面进入现代化矿井建设阶段。
(图D) (图E) (注:省政府政策规定了兼并重组的主体企业为山西大同煤矿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山西阳泉煤业集团、山西潞安集团、山西晋煤集团、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简记为“5+2”。) (图F) 整合有多难? 妥协?抵抗? 再没有一种理由能够让山西的煤老板坚持下来:反复的政策,不断面临的利益冲突,以至于极有可能消失的私产等等。 4年前的煤炭产权制度改革让山西煤老板第一次享受了“私产”带来的愉悦。但是这种片刻的愉悦随即遭遇的就是不断的停产整顿。山西左云一位煤老板曾在2007年买过一个证照不全的煤矿,结果1年后就被强行关闭,这位煤老板得知消息后,当场晕倒。 今年年初,山西开始大规模推行煤矿国有化浪潮。官方将此作为解决山西煤炭安全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虽然由此引发的“世间再无煤老板”的说法有几分夸张。但据吕梁市的煤老板凡青(化名)介绍,几次煤炭政策反复以来,能够存活下来的私营矿只能占10%-20%。“要想做大,必须对一些势力妥协。”上述煤老板说。妥协意味着接受整合的企业将以更低的价格回购煤矿。 大同的一位煤老板选择了抵抗。其旗下有四座煤矿,两座被关闭,两座被列入整合对象。此前温州商人已经给他的煤矿出到12亿元,但是如今负责整合的国有企业却只愿意出资8000万。 巨大的差额,让这位靠运煤起家的煤老板气愤不已:“不给合理的钱,我就起诉。” 山西的相关官员透露,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很多只签署了整合协议,并未有实质性进展。这与评估差距过大、地方政府持观望态度有关。 当然还有那些已失去信心的煤老板选择了妥协——集体退出煤炭行业。煤老板凡青就是如此。“心累。”凡青脸上很平静。
安全?冲突! 9月初,一位山西煤炭专家去朔州调研发现,老板把煤矿给了大企业之后,连个井下图纸都没留,接收的人根本不知道井下的情况。 当地煤监局的一位老同志告诉该专家,有的煤矿备份了好几份图纸,分别应付煤监局、政府以及专家组的检查。在去年缴纳价款的时候,图纸被划上了未开采区域,当不交价款了,全部又划为开采区域。 这些井下图纸几乎不能作为生产依据。“谁敢在上面签字验收?”上述专家说。 这些停产整顿之下的煤矿资源整合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安全,几乎所有人都对此充满疑虑。 地方经济凋零,村民没有了收入来源,资源整合就可能引发更多的冲突。此次发生在山西临县“10·12”村矿冲突事件就是一个缩影。如何解决矿权改革后的民生问题成为山西的一个重要命题。 “我并不认为国有煤矿就一定能比我们私人老板解决得好。”凡青说,“私人老板比他们更灵活。” 凡青目前就给村里凡是有驾驶执照的人每人10万元补贴买车,并且提供贷款担保。上学的小孩也全免费。今年周边的200名小学生全部跑到他们村来上小学。 即便如此,山西各地村矿矛盾还是不断加剧。煤老板认为最麻烦的就是这些老百姓“不知足”。而且当地的一些地痞、流氓都会不时敲诈煤老板。 可以想见,当外来的资本介入整合之后,国有企业健全的财务制度,规范的管理都会让原来的村矿矛盾更加剧烈。“当年外地人来投资的时候,都让村民整得服服帖帖,何况国有企业呢?”凡青说。
(工人到哪儿去? 失去煤炭支撑的乡村也在此刻陷入了无限的彷徨。左云县的一个集资入股煤矿的村里,百无聊赖的村民围着一辆小车品头论足。书记马录告诉记者,他最担心的就是村里青壮年的就业。 山西煤运一位高管承认,大集团进行技术改造之后,就业肯定要压缩,而且是成倍压缩。30万吨井下不超过99人,90万吨井下不超过200人。)
利益损失者 当原有的利益平衡被打破之后,利益受损的人将会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平衡。这种平衡的建立,意味着更多的冲突的出现。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中,大部分煤矿老板会选择变卖煤矿或者入股的方式。但显而易见的是,变卖资产者将会遭受低估资产价格的窘境,选择入股的煤老板更会遭受在煤矿中失去话语权的风险。 为了在资源整合之前抢得一杯羹,煤炭企业纷纷开足马力生产,也因此导致安全事故赔偿屡创天价。按照山西省政府的规定,煤矿死亡一个人赔偿20万元,但是据山西本地媒体透露,高平市某煤矿死了一个人之后,竟然赔偿了106万。 这些煤老板首当其冲成为利益损失者。与之相伴的是地方与煤炭相关部门利益的损失。这就是为何山西一些地方政府会在资源整合中抢先将本县内的煤矿整合到一起,不愿放手外来国有企业整合。“这就是为了创造一个‘小金库’。”山西煤炭的分析人士指出。 当山西煤炭经济遭遇重创之后,原本寄生在这条产业链上的各路人马也跌落低谷。一位山西媒体人士感慨,自从推行资源整合以来,山西的假记者的行情急剧下降。
(来源:南方周末最后更新:2009-10-22 02:13:12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曹海东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李廷祯) 煤矿整合停滞 5 年 临汾煤运深陷百亿债务 山西煤矿“国有化运动”已经持续 5 年,但这场大整合并没有给当地的煤炭产业带来繁荣,在煤炭市场疲软的大背景下,部分地区煤矿建设停滞,补偿款拖欠,整合主体债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