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论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之异同
摘 要: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是从异化现象或物化现象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并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商品拜物教现象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但在概念内涵、产生根源和扬弃途径等方面,二者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卢卡奇;物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038-02 马克思在扬弃了前人的异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而卢卡奇在没有看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情况下,提出了物化理论。这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又有相同之处。认真分析研究异化思想与物化理论对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梳理 (一)马克思异化思想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论述是从国家问题开始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指出:“政治国家的彼岸存在无非是要确定它们这些特殊领域的异化。”[1]165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从政治异化开始转向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经济异化,接触到异化的经济问题时指出:“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是一种独立的东西,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本身的价值。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2]448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问题深入研究,明确提出异化劳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在私有制度下,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所以劳动产品作为一种统治劳动者的异己力量而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3]44其二,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因为工人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并且在劳动中“否定自己”,所以劳动对他们来说是外在的异己的东西,毫不夸张地讲“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3]47。其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使人与他们的劳动产品相分离,让整个劳动过程都异化了,这样久而久之也就改变了人所固有的真正的属于人的生活,即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其四,人同人相异化。人同人的劳动产品、人的生活、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自然造就着人同人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卢卡奇阐述物化概念早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公开发表,他在没有阅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情况下,仅仅是通过研读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和商品拜物教的分析,论述了物化现象。物化现象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重要主题,也是其物化理论的基础。卢卡奇认为,作为商品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产生了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现象――“物化现象”,形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的问题”[4]144。而且在卢卡奇看来,物化作为商品社会的一种必然的商品拜物教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了空前的普遍性,成为了整个社会的统治形式,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他指出物化是这样一种情况“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4]147。由此可知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体现在主、客观两个层面:首先从主观层面上讲,物化是指人与自身相异化,人自身变成了商品。这种商品“服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异于人的客观性,它正如变为商品的任何消费品一样,必然不依赖于人而进行自己的运动”[4]148。其次从客观层面上讲,物化是指商品生产规律成为控制人的力量并与人相对抗。在商品和商品交换运动中异化表现为物与物之间关系的世界,虽然它的运行规律逐渐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被认识,但人不仅无法完全驾驭它,还反过来支配控制着人。 二、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异同 通过上述对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归纳阐述,我们可以看出,两者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相同点 马克思和卢卡奇都认为异化或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不仅如此,这两者都是从异化现象或物化现象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而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商品拜物教现象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二)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不同点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不同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异化思想与物化理论产生根源的差异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他表示异化现象是社会分工、私有制发展的产物,正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述的一样“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这种发展是使人成为了机械化体系中的零件,人们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只能在这个体系中进行机械的、重复的工作,而且在劳动中人处于完全被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动的地位,失去了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分工、私有制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片面发展,导致人与物、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但卢卡奇并不这样认为。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表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加深的。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把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性质变成了劳动结果,即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这就使在分工中实际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蜕变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形式,整个社会就被物化了。 2.异化、物化和对象化的区分 马克思认为物化有两种:一种是对象化的物化,一种是异化的物化。在论述异化劳动时,马克思还特别注意把异化同对象化区别开来,并认为劳动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对象化,而异化意味着“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1]91。因此,对象化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共同基础,而异化只是特定历史阶段存在的现象,异化是一个历史范畴。而卢卡奇在论述物化问题时,没有对异化、物化和对象化进行严格区分,他认为对象化、物化即异化,并且在批判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异化现象时,把所有的对象化都简单当作与人相对立的异化现象加以批判,混淆了对象化、物化和异化的区别。 3.消除异化的途径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马克思和卢卡奇在异化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并且终究被消灭这一点上形成了共同认识,但是他们对于消除异化或物化的途径和方式则有着根本的差别,这也是异化思想与物化理论最根本的差别。马克思认为,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体现,因此“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1]121。共产主义就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扬弃了异化的社会才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总而言之,克服和消除异化的根本途径是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而卢卡奇却没有找到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物化的现实道路,而是将克服物化的途径归结为无产阶级的自我觉醒。卢卡奇寄希望于通过无产阶级提高自身思想高度来达到克服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活动中人被对象化的扭曲现象,但是对于无产阶级来说,理论“只能是从外面灌输给他们的,而不可能是他们在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达到的自我觉醒”[5]85。 三、结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异化现象不仅没有消除,相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突出了,异化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中,更是逐步扩展到了社会、文化、心理等各个领域,逐步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从工人扩展到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使人们生活在一个普遍异化的环境中。所以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没有过时,并且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对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认真汲取其理论中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容,可以为我国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些构思与设想,这样也有利于我国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总之,认真学习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物化理论可以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更好更快地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孙伯.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