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不知道要叫啥
太阳刚刚下山不到一个时辰,天空像是仓皇挂上去的藏色绒布,
月亮在深色的褶皱里探出头来。里沃利大道的路灯点着了,大道两侧
的酒店大厦在灯光下宛若金雕玉砌。马匹昂着头在车流里慢慢踱步。
衣着讲究,谈吐优雅的男女坐在马车里聊着时文和戏剧,偶尔侧过头
斜眼看路过的行人。在稍北一点的克利希大道此时也很是热闹,想象
力丰富的人想必能从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许多庸俗爱情小说里的
角色。这里有许多小职员和女售货员,有也许刚从巴尔扎克小说里走
出来的老家伙,还有从事各种利用人类弱点赚钱的行当的男男女女。
面对截然不同的现实,所有人都用尽全力地紧紧抓住手中的“六
便士”,来维持体面生活的豪奢抑或是获取蝇头小利,因此他们迸发
出了几乎同样热烈的活力。而斯特里克兰德则对此全然地漠不关心,
他唯一在乎的是天上同寒玉一般圣洁又有如秋水妩媚的“月亮”即内
心的理想世界。与此同时,清贫潦倒的厄运也仿佛月光一路紧随着斯
特里克兰德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斯特里克兰德并不是一名“令人喜欢”的角色。与此相对的,他
蔑视礼法,抛弃良知,始乱终弃,不受既成规则的制约,在普通人身
上实验完备的运用良知与服从庞大的社会利益以此压抑原始冲动的
系统对他丝毫不起作用,尤其是其为了作画抛弃妻儿独自出走,甚至
以怨报德使得同行家破人亡。因此,起初在作家的眼里,斯特里克兰
德更像一只滑溜溜的怪物,不受任何责骂、教诲、规劝的束缚,你休
想通过对待普通人的那一套抓住他,这让人感到气急败坏并敬而远
之。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作家对斯特里克兰德的看法开始逐渐改观。
“我觉得你很像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
庙。我不知道你寻求的是什么不可思议的涅槃。你自己知道吗?也许你寻找的是
真理同自由,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你认为或许能在爱情中获得解脱。我想,你的
疲倦的灵魂可能期望在女人的怀抱里求得休憩,当你在那里没能找到的时候,你
就开始恨她了。你对她一点也不怜悯,因为你对自己就不怜悯。你把她杀死是因
为惧怕,因为你还为你刚刚逃脱的危险而索索发抖呢。”(作家谈对斯特里克兰
德的看法。)
“使思特里克兰德着了迷的是一种创作欲,他热切地想创造出美来。这种激
情叫他一刻也不能宁静。逼着他东奔西走。他好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
远思慕着一块圣地„世上有些人渴望寻获真理,他们的要求非常强烈,为了达到
这个目的,就是叫他们把生活的基础完全打翻,也在所不惜。思特里克兰德就是
这样一个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布吕诺船长谈对斯特里克
兰德的定义。)
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与其说是追求理想、追求精神世界的宁静
的一生,不如说是追求厄运的一生。因为追求“美”的原始冲动太过
剧烈不断地从泉眼里喷薄而出,所以他始终无法说服自己满足于庸常
的细水长流。他几乎打翻了所有上帝为其准备的珍馐佳肴,转身夺门
而出,每走一步都是为了更靠近地狱一步。他极度厌恶所有制掣其创
作的因素,为此他从伦敦到巴黎再流浪至南太平洋小岛塔希提,一路
颠簸、一路潦倒。而在其中的几段感情纠葛中,他对如花美眷绝无留
念,仅仅在塔希提同放任自由的土著女人相处使他稍感自在。斯特里
克兰德所做的一切是常人难以理解与接受的。他深陷在一种粗犷砥
砺、丑陋浑浊却神秘莫测、万分迷人的梦境中,就像是溺水的人为了
求生不断挣扎的过程,他背负着沉重的梦境翻山越岭,并毫不犹豫地
丢下其他无用的负重,为了让冒险中踏出的每一步都更靠近皎洁的圣
光。正因此,他被厄运所扰,穷困潦倒,忍受着困苦的砥砺,把自己
锁在高塔里一口一口吃掉孤独的蛋糕。他把自己当成一只祭坛上的黑
羊,在自己通过一切灵魂的痛苦折磨后,美才会如约而至。
“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高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
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
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
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
经历过的一番冒险。”
故事的最后,大步流星的斯特里克兰德终于追上了他梦想的厄
运。
“四面墙上,从地板一直到天花板,展开一幅奇特的、精神绘制的巨画,
非常奇妙,也非常神秘。库特拉斯医生几乎连呼吸都停止了。他心中出现了一种
既无法理解、又不能分析的感情。如果能够这样比较的话,或许一个人看到开天
辟地之初就是怀着这种欣喜而又威服的感觉的。这幅画具有压人的气势,它既是
肉欲的,又充满无限热情。与此同时它又含着某种令人恐惧的成分,叫人看着心
惊肉跳。绘制这幅巨作的人已经深入到大自然的隐秘中,探索到某种既美丽、又
可怕的秘密。这个人知道了一般人所不该知道的事物。他画出来的是某种原始的、
令人震骇的东,是不属于人世尘寰的。库特拉斯医生模模糊糊地联想到黑色魔法,
既美得惊人,又污秽邪恶。”
“„他在创作这些巨画时也许终于寻找到了心灵的平静;缠绕着他的魔鬼
最后被拔除了。他痛苦的一生似乎就是为这些壁画做准备,在图画完成的时候,
他那远离尘嚣的受折磨的灵魂也就得到了安息。对于死他毋宁说抱着一种欢迎的
态度,因为他一生追求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起初,我在未了解斯特里克兰德之前,把他当成了一个毫无责任
心的混蛋。但仅仅是粗略地读过他追求美的故事,他的形象就一发不
可收拾地越发伟岸起来。就像冰川时代陆地的肋骨被掰断,无家可归
的冰山唱着古老的歌谣流浪至今,而人们得以窥见的却仅是冰山一
角。
斯特里克兰德在故事里甚至在读者眼中被不断地误读,他外貌粗
野、言行粗俗,被人当成不折不扣的恶棍,甚至在其子女听完他惨死
的情状之后,也认为其罪有应得,但实际上,他是个值得同情的伟大
艺术家,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别开生面的杰作。故事里诸如此类的误读
和反转比比皆是,更呼应着故事的另一个主题,“你们不要论断人,
免得你们被论断——《圣经》”。因为人与人的相处,因为总是受到视
野的限制而肤浅、局限、片面的。
《月亮和六便士》在我开始翻看时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其叙
事手法,让我有一种坐在咖啡厅听毛姆声色俱全地讲述他的所见所闻
之感。在毛姆的笔下,所有的物品、场景都被正确无误地摆放在他应
该在的地方,翻开书页,一副十九世纪初的风景画卷就此铺开。令我
五体投地。
“天空仍然呈现出黎明时分的苍白,环礁湖上笼罩着死一样的沉寂。十英里
之外,莫里阿岛伫立在海面上,像是一座圣杯形状的巍峨要塞,深锁着自己的全
部秘密。”
“我的住家是在珊瑚岛上,是环抱着咸水湖的一个低矮的环形小岛。那地方
的美是海天茫茫的美。是湖水变幻不定的色彩和椰子树的摇曳多姿。而思特里克
兰德住的地方却是另一种美,好像是生活在伊甸园里。„与人寰隔绝隔绝的一个
幽僻的角落,头顶上是蔚蓝的天空,四围一片郁郁苍苍的树木。那里是观赏不尽
的色彩,芬芳馥郁的香气,荫翦凉爽的空气。这个人世乐园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他就住在那里,不关心世界上的事,世界也把他完全遗忘。”
“海滨上有一千种小动物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响。各式各样的带甲壳的小东
西永远也不停息地到处爬动,另外还有生活在陆地上的螃蟹嚓嚓地横爬过去。有
的时候你可以听到咸水湖里鱼儿跳跃的声音,另外的时候,一条棕色鲨鱼把别的
鱼儿惊得乱窜,弄得湖里发出一片噼啪的泼溅声。但是压倒着一切嘈杂声响的还
是海水拍打礁石的隆隆声,它像时间一样永远也不终止。但是这里却一点儿声音
也没有,空气里充满了夜间开放的白花的香气。这里的夜这么美,你的灵魂好像
都无法忍受肉体的桎梏了。你感觉到你的灵魂随时都可能飘升到缥缈的空际,死
神的面貌就像你亲爱的朋友那样熟悉。”(毛姆写塔希提之美)
除此之外,毛姆在精神世界的追求上同样是一位斯特里克兰德式
的人物。在现代主义文学大行其道的时代,毛姆依旧固守着自己现实
主义小说的疆土,并在当时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就像是喜好读用双行
体撰写的德育故事的骑士,他擦亮银盔,蹬一匹神骏,守护人老珠黄
的公主。这让我敬佩不已。而《月亮和六便士》这一小说,一定程度
上也是对当时评论家的质疑的一种回击。
《月亮和六便士》中有相当多对于男女爱情之间的评论,相当有
趣。有一部分在时间的冲刷下更加光彩夺目,推荐感兴趣的小伙伴可
以读一读。篇幅问题,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