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油脂生产与利用

微生物油脂生产与利用

微生物油脂生产与利用

微生物油脂一般又称之为单细胞油脂,即微生物

以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为碳、氮源、辅

以无机盐生产的油脂和另一些有商业价值脂质“ 。

微生物细胞通常仅含有2%~3%油脂,随着人们

对微生物研究深入,发现某些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培

养,干菌体含油率可达30%,甚至60%,如此之高含油

量使微生物油脂实际开发成为可能。尤其引人注目的

是,某些微生物还可产生具有生理活性功能的二十二

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 .亚麻酸和

花生四烯酸(从)等脂肪酸 ,在人们日益关注自身健

康今天,具有保健功能油脂开发拥有广阔发展前景。

1微生物油脂生产

1.1微生物生产油脂优点

与动、植物油生产相比,微生物油脂生产具有许

多优点:(1)微生物细胞增殖快、生长周期短;(2)微生

物生长所需原料丰富,且能利用农副产品及食品工

业、造纸工业中产生废弃物,起到保护环境作用:(3)所

需劳动力少,同时不受季节、气候变化限制;(4)能连续

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5)利用细胞融合、细胞诱变等

方法,能使微生物产生更能符合人体需要的高营养油

脂或某些特定脂肪酸组成油脂,如EPA、DHA、类可可

脂等。

1.2微生物油脂生产工艺

微生物油脂一般按如下工艺生产:

筛选菌种一菌种扩大培养一收集茵体一干茵体

预处理一油脂提取一精制

1.2.1产油微生物菌种筛选

用于工业化生产菌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油脂

积累量大,含油量应达50%以上,且油脂转化率不低

于l5%:(2)生长繁殖速度快,不易污染杂菌;(3)能适

应工业化深层培养,装置简单;(4)油风味良好,安全无

毒,易消化吸收" 。

目前研究用于生产微生物油脂菌种主要有藻类、

酵母和霉菌。具体如下:

在各种藻类中,金藻纲、黄藻纲、硅藻纲、绿藻纲、隐

藻纲和甲藻纲中藻类都能产生高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

常见产油酵母有:浅白色隐球酵母、弯隐球酵母、

斯达氏油脂酵母、茁芽丝孢酵母、产油油脂酵母、胶粘

红酵母、类酵母红冬孢等。

常见产油霉菌有:土霉菌、紫癜麦角菌、高梁褶孢

黑粉菌、高山被孢霉、深黄被孢霉等¨ 。

1.2.2菌种扩大培养 菌种扩大培养就是油脂发酵生产和积累过程。培

养基组成、培养条件是此阶段中主要影响因素,直接

影响到油脂产量和质量。

1.2.3干菌体预处理

在微生物油脂生产过程中,菌体预处理是关键工

艺。微生物油脂存在于细胞内,有些油脂甚至与蛋白

质或糖类呈结合态存在,且由于细胞壁较坚韧,故在

有机溶剂浸提前须对菌体细胞进行预处理。预处理方

法主要有四种:即干菌体磨碎法(干菌体与细砂一起

研磨);干菌体稀盐酸共煮法;菌体自溶法(让菌体在

50℃下保温2~3 d);菌体蛋白变性法(用乙醇或丙酮

使结合蛋白质变性)。

1.2.4 油脂提取

油脂提取一般采用有机溶剂浸提,用于油脂浸提有

机溶剂主要有乙醚、异丙醚、氯仿、乙醚一乙醇、石油醚、

氯仿一甲醇等 。磨碎微生物干菌体由于颗粒较细,浸

提时溶剂渗透性极差,混合油不易浸出,因此在浸提前可

对干菌体进行造粒处理,这样提高浸出设备利用率,混合

油中粉末少,毛油质量好,浸出系统管道不易堵塞。需要

注意的是,造粒时须严格控制温度,最宜不高于50"C,以

防油脂氧 。浸提后再通过减压蒸馏等手段回收溶剂。

1.2.5精制

通过水化脱胶、碱炼、活性白土脱色和蒸汽脱臭对

微生物毛油进行精炼,可得到品质较高微生物油脂" 。

1.3影响微生物油脂合成因素

1.3.1培养基组成

收稿日期:2005-08.09

作者简介:王祯旭(1983~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化学与营养。

维普资讯

l4 粮食与油脂 2005年第10期

培养基一般采用食品和化工加工过程中产生副

产物(如:废糖液、淀粉、尿素等),外加一些微生物生长

所需生长因子。培养基中氮源浓度和C/N比是影响微

生物油脂产量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培养基中含氮化

合物越多,则细胞蛋白质含量越多。因此在实际生产

中,培养初期供给大量氮源使微生物迅速增殖,以获

取大量菌体细胞,后期改为含糖量多的培养条件以使

油脂积累,这样可从蛋白质合成初期百分之几油脂含

量提高到后期百分之几十油脂含量。刘淑君等 研究

发现,C/N比为61:l时,油脂产量和得率最高。

1.3.2培养温度

生成油脂最适温度大多在25~C左右。温度能影响

油脂的组成、含量;培养温度低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将增加。 1.3.3 pH

生产油脂最适pH值随微生物种类不同而异,酵

母为3.5~6.0,霉菌为中性至偏碱性,油脂酵母培养基

pH值越接近中性,稳定期菌体油脂含量越高。

1.3.4培养时间

培养时间对油脂合成也很重要。如黑曲霉、米曲霉、

根霉、红酵母、酿酒酵母最佳培养时间分别为3 d、7 d、7 d、

5 d、6 d。培养时间不足,微生物菌体总数达不到最大量而

影响油脂量;培养时间过长,微生物个体变形、自溶,形

成油脂进入培养基中难以收集;同样影响油脂产量 。

1.3.5通气量

微生物利用糖类基质合成油脂及不饱和脂肪酸

时都需要氧气,因此必须供给充足氧。

1.3.6 无机盐

对某些微生物,添加一定量无机盐类,可提高其

产油量。

1.3.7 光照

一般来说,对于许多硅藻和裸藻,低光照强度增

加脂肪酸形成和积累;但对于绿藻类,红藻类,紫球藻,

光照强度效果则相反。

2微生物油脂利用

由于微生物油脂制造成本较高,尚未实现大规模

工业化生产,现还无法与动植物油脂相竞争。因此目

前对微生物油脂研究和开发主要集中在利用微生物

生产附加值高的功能性油脂和特殊用途油脂方面。

2.1 一亚麻酸( .GLA)

一亚麻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之一,具有明显降血

脂和降低胆固醇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

品、高级化妆品中。

英国科学家使用爪哇镰刀菌,以小麦淀粉生产葡

萄糖作为培养基进行发酵生产, .亚麻酸含量高达

16% 。我国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张秀鲁等c10]利用

Mlo2菌株发酵生产 -亚麻酸,其含量占总脂肪酸8% 。

2.2花生四烯酸(AA)

花生四烯酸一般存在于陆地动物油脂和一些植

物油中,但含量极低。它是合成前列腺素前体,其代谢

产物PG、TX、LT具有调节脉管阻塞、血栓、伤口愈合、

炎症及过敏等生理功能。1979年,Lizuka等发现青霉

属Penicillium cyaneum在细胞内明显积累花生四烯

酸,用烷烃作为主要碳源培养,其花生四烯酸含量为

0.2 mg/g(干细胞)””。我国研究起步较晚,1997年朱法

科等¨ 以一株被孢霉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获得

AA高产菌,AA得率达0.83 g/L。

2.3 类可可脂 可可脂是一种价格较贵油脂,其甘油三酯组成主

要为POS 51.9%、SOS l8.4%、POP 6.5%(P:棕桐酸,S:

硬脂酸,O:油酸)。荷兰利用假丝酵母属、类酵母属、红

酵母属、油脂酵母属等l4个属酵母变异种生产类可可

脂及其代用品,以N一甲基一N一亚硝基胍诱变后得到

高产菌种,经培养,油脂含量达30%,且其中95%甘油

三酯具有P 37.6%、S 14.3%、O 37.5%脂肪酸组成 。

2.4 EPA和DHA

天然EPA、DHA主要富集在深海鱼油中,其具有

重要生理功能:(1)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及

高血压;(2)防治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3)治疗

气喘、关节炎、周期性偏头痛等;(4)促进婴儿神经系统

和视觉系统发育。

美国Martek Bioscience’S公司研究人员发现硅藻

异养菌Nitzschia alba是一种很好EPA生产菌,在机械

搅拌罐培养64h后,菌体浓度达到45 g~48g/L,硅藻

油含量高达干重50%,EPA 占油总量4%~5%。日本

筛选、养殖一种海藻Chlorella mimutissma,其脂肪酸

中含99%EPA“ 。

在自然资源日益贫乏今天,对新资源研究开发必

将成为全世界关注热点。微生物油脂正是作为一种新

型油脂新资源出现在我们面前,相信随着其生产技术

日趋完善,微生物油脂必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