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建设

中国的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建设

中国的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建设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正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面向世界,发展自己,是我们明智而正确的抉择。

但是,经济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文化一元化。

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中国文化多元化有其独特表现及其成因,文化多元化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既有利又有弊。

中国应辩证地应对文化多元化这样一个时代,既不能逆潮流而动,也不能随波逐流,应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化发展观,努力确立起“主导———多元”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关键字: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格局正文:一、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及其成因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正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面向世界,发展自己,是我们明智而正确的抉择。

但是,经济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文化一元化。

在构建先进的世界文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虽然信仰共产主义的人仍然占多数,但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在从小接受共产主义教育和熏陶的氛围内,还有近半数的人拒绝这种信仰,尤其是在某些群体,比如城市贫困群体,这种倾向更加严重。

这不能不说是文化多元化的一种表现。

道德标准的多元化、信仰的多元化仅仅是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冰山一角。

但这冰山一角已足以让人窥到一个文化多元化时代。

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化多元化有其自身的特色。

首先,中国的文化多元化表现为不同价值观的激烈冲突。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是多元文化的一个典范。

但在其混乱喧嚣的文化表象之下,却有一些核心的价值观是极其稳固的,比如自由、民主、个人主义等等。

因此,喧嚣的多元文化乱而不失其序。

中国由于缺乏这样一种公认的价值观内核,造成了价值观的多元化,道德标准的混乱。

第二,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表现为信仰的多元化。

虽然很多国家都同我们一样主张信仰自由,但事实上很多国家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信仰,主要是宗教信仰。

例如,有的国家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有的信仰伊斯兰教,有的信仰佛教等等。

而在中国,信仰是极其多元化的。

一部分人信仰共产主义,一部分人信仰宗教,南方信仰佛教的人数较多,而北方许多地区近些年来信仰天主教的人数不断增加。

还有相当部分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第三,中国的文化多元化表现为不同民族间文化的碰撞和冲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与经济矛盾、政治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纠结在一起,呈现出格外复杂的态势。

第四,中国文化多元化还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同外来西方文化的尖锐冲突。

这是全球化这个世界大背景和中国改革开放这个国内小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代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原因。

中国的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建设因。

第一,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

中国文化本来就有多元化的传统。

中国地域辽阔,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且不说组成中华民族的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各的文化传统,就是同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然而,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忽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强调“一元化”,搞文化专制主义。

第二,全球化带来的外来冲击。

全球化带给中国的不仅是外来的资金和商品,还有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

城市中随处可见的麦当劳,全国性的英语热都在提醒我们西方文化正深深地渗透到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当中。

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文化传统或者文化精神和族群、国家的认同具有紧密的联系,假如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遭到破坏,将面临极大的族群和国家认同危机。

人们开始回过头来强调自身的特色,竞相保护各自的文化。

第三,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文化来主导文化的整体格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儒家文化是主导者。

尽管中国儒、释、道长期并存,文化一直呈现多元的态势,但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是一直无人撼动的。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理、智、信”经过长期积淀,成为中华文化当中最核心、最稳定的内核,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灵魂。

二、文化多元化的利与弊文化多元化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文化多元化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文化只有多元化才有生命力,才能发展,才能进步。

多元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不应当有高低上下之分,应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认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文化,坚持文化的多元化,充分保护各民族的文化,是实现民族平等,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实现文化、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

坚持文化多元化有利于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然而,文化多元化对于我国的文化建设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文化多元化容易引发价值观的分歧和冲突,带来道德标准的混乱。

道德标准混乱导致的,就是各行其是、随心所欲,由此会引发社会风气日下,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如果不妥善处理,还有激化的可能性。

马加爵,一位来自异乡的农村大学生,如今成了尽人皆知的人物。

他的悲剧体现的正是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

由于经济差异、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矛盾,使得他与新的文化环境格格不入,在经历了长期的自卑、孤独、压抑、焦虑和愤怒之后,终于失去了理智,残害了同学。

三、建立中独特的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多元化与一体化趋势将会同时存在。

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对立关系,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

不过,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界限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相互影响。

如果只强调多元化,而不强调一体化,则多样性和差异性将会逐步增强,同一性或共同性将会逐步削弱。

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多元化和一体化的关系,两者并重,不可偏废。

1 .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树立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观。

当前,研究全球化的各种理论层出不穷。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西方出现的“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等,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使西方文化成为“主流文化”,因此,我们对此主张应保持警惕。

首先我们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

“和而不同”的“和”即“和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不同文化的交流、冲突和融合将不可避免。

克服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实现全人类平等和谐的发展,要求构建一种先进的世界文化,这种文化不是哪一种单一的文化模式,而应当是各民族文化精华融合的结晶。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还应该树立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观,即对外抵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主张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共存,平等交往;对内摈弃封闭保守的思维模式,主张开放与融合,吸收世界上各民族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

只有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世界文化才能丰富多彩;只有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建立在人类整体意识上的先进的世界文化,才能引导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2.保持民族特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种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它鲜明独特的个性。

过去我们常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融入世界文化大潮,民族的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是文化发展的辩证法。

文化交流的全球化,使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能够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为全人类所共享;而参与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则决定了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近代以来,我们又吸收外来文明,创造了新文化。

在构建超民族、超地区的主导价值观念体系。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现实状况来看,差异性仍较明显,既有民族的,也有地方的;既有传统的,也有西方的;既有先进的,也有腐朽的……复杂多样的价值观并存交织,激烈碰撞。

传统的主导价值观念体系被破坏,与现代社会适应的新的主导价值观念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如果没有主导的价值观念体系,就没有共同的规范和准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难以统一,中华民族和国家也就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大多数主权国家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发展先进文化,必须首先在价值观念层面进行整合,加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整合,强化现代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形成超民族、超地区的主导价值观念体系。

3.坚持文化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思想,就反映了中华民族不满足于现状,弃旧图新的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

”这“三个必须”,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创新的实质是对传统局限的超越。

一方面,我们要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改造传统文化,使其转化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资源。

另一方面,要有世界眼光,积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包括西方的先进文化,来充实、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总之,中国应当理性面对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要坚持辩证地看待文化建设、文化发展问题。

一方面,要顺应多元化的发展潮流,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另一方面,又不能一味地随波逐流,要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正确引导,努力建设自己核心、稳定的社会主义主导文化。

只有这样,我国的文化建设才能走上健康、繁荣、有序的发展之路参考文献:J·希利斯·米勒:《论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