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6期 2011年12月 矿 冶 工 程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V01.31 No6 December 201 l
云南某褐铁矿磁化焙烧一磁选工艺试验研究①
张茂,王 东,陈启平,黎红兵
(长沙矿冶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12)
摘要:对云南某铁品位为37.54%的难选贫褐铁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并确定采用焙烧一磁选工艺进行选别,最终获得的精矿 铁品位达62%以上,铁回收率85%以上,尾矿铁品位下降到13%以下。 关键词:磁化焙烧;磁选;褐铁矿;工艺矿物学 中图分类号:TD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6099(2011)06—0051—03
Experimental Study on Magnetizing Roasting-Magnetic Separation of
Limonite from Yunnan
ZHANG Mao,WANG Dong,CHEN Qi—ping,LI Hong—bing (Changsha Research Institute ofMining and Metallurgy,Changsha 410012,Hunan,China)
Abstract:Process mineralogy study on a Yunnan refractory iron limonite with an iron grade of 37.54%was carried out
and a flowsheet of magnetizing roasting—magnetic separation was introduced.The results show that,a concentrate with all
iron grade and recovery of over 62%and 85%,:respectively,can be obtained,meanwhile,the iron grade of the tmlings
can be reduced to no more than 13%. Key words:magnetizing roasting;magnetic separation;limonite;process mineralogy
自然界中褐铁矿绝大部分以2Fe O ・3H 0形态 存在,呈非晶质、隐晶质或胶状体,外表颜色呈黄褐色、 暗褐至褐黑色,弱至中磁性¨ J。褐铁矿的富矿很少,
含铁品位较低,并且多数含有大量矿泥,属于难选矿 石 J。目前,褐铁矿主要用重力选矿、磁选.浮选联
合等方法处理,由于褐铁矿含有结晶水,通过普通选矿 方法很难得到较好的选矿指标 』,但采用焙烧一磁选
工艺可获得较好的选矿指标。云南某公司为了更好的
利用云南的褐铁矿资源,特委托长沙矿冶研究院对云
南某地的褐铁矿进行工艺试验研究。经过试验确定采 用磁化焙烧一磁选工艺,最终可获得铁品位为62.19%、
回收率为86.99%的铁精矿。
1 原矿性质
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肉眼下样品呈黄褐色。经
镜下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样品 中金属矿物主要是褐铁矿,其次是硬锰矿、磁铁矿,偶
见赤铁矿。脉石矿物样品中除石英和高岭石外,绢云
母和方解石亦常见及。其它微量矿物包括磷灰石、锆 石、金红石和黄铁矿等。 褐铁矿分布广泛,是选矿回收的主要目的矿物。 概括起来,矿石中褐铁矿主要以两种形式产出:①呈
致密状集合体,部分显微孔洞较为发育,胶状构造常
见,少数孔洞中可充填微细粒石英或高岭石,集合体粒 度通常在0.5 mm以上,个别可至1~2 mm;②呈细脉
状、网格状或不规则状沿石英等脉石矿物粒问充填,粒
度变化较大,细小者小于0.005 mm,粗者大于0.3 mm,一般0.02—0.2 mm。根据集合体中褐铁矿所占
比例,还可进一步分为稠密浸染状、中等稠密浸染状和
稀疏浸染状等三种类型。其中稠密浸染状集合体中褐 铁矿的体积含量通常大于70%,部分可过渡为致密状
集合体;中等稠密浸染状集合体中褐铁矿的体积含量
变化较大,大多在30%~70%之间,与脉石之间常构 成“水磨石”式镶嵌关系,褐铁矿基底中嵌布的脉石粒
度粗细不一,一般0.01~0.2 mm不等;稀疏浸染状褐
铁矿多呈细脉状或星散状沿脉石粒间分布。在其出现 部位含量普遍小于15%。总的来看,随着集合体中褐
铁矿浸染程度的降低,脉石含量逐渐增多,而且褐铁矿
与脉石的嵌连关系愈趋复杂。因此,此矿石属于氧化
较严重的难选褐铁矿石,其化学成分和物相分析结果
①收稿日期:2011-06—12 作者简介:张茂(1979一),男,云南宾川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选矿工艺研究和选矿设计工作。
第31卷
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 矿石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表2矿石铁物相分析结果
由表l和表2可以看出:矿石中可供选矿回收的 主要组分是铁,样品TFe/FeO的比值93.9,碱性系数
(Cao+MgO)/(SiO +A1 O )小于0.1。需要选矿排 除的造渣组分主要为SiO:,有害杂质硫和磷的含量都 很低,对铁精矿的质量影响甚微。矿石中铁的赋存状 态较为简单,呈赤(褐)铁矿产出的铁为95.18%。如
果选矿能将分布在赤(褐)铁矿、磁铁矿和碳酸盐中的 铁全部回收,选矿铁的最大理论回收率为97.95%。 综合化学成分特点,可以认为样品属低硫磷的单
一酸性强氧化铁矿石。
采用云南本地的两种褐煤作还原剂,煤质分析结 果见表3。
表3还原剂分析结果
褐煤 量鱼量 堕堕 编号 Cdaf Hd Nd Sdaf Odaf DT ST HT Fr
注:其中Mt为全水分,Mad为空气干燥基水分,Ad为空气干燥基灰 分,Vdaf为空气干燥基挥发分,Fcad为空气干燥基固定碳,Q 为 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为收到基低位发热量,Stad为空气干燥基 全硫。两种褐煤的焦煤特征(1~8)均为2。
2磁化焙烧试验
2.1还原剂试验 在焙烧温度900℃,焙烧时间为40 min时,分别对
云南1 褐煤和2 褐煤进行了还原剂用量试验,在磨矿粒 度为一0.074 mm粒级占61.92%,磁场强度为0.18 T
条件下进行了磁选管选别试验,试验结果见表4。
表4还原剂用置试验结果
表4结果表明,用1 褐煤作固体还原剂时,最佳
褐煤用量为5%。用2 褐煤作固体还原剂时,最佳褐 煤用量为6%。在试验条件下,1 褐煤比2 褐煤精矿 产率增加了3.22个百分点,精矿品位高出1.54个百
分点,回收率高出3.28个百分点,因此1 褐煤比2 褐 煤还原性能更好一些。 2.2焙烧温度与焙烧时间试验 根据还原焙烧试验一般规律,焙烧温度与时间之
间有着互补关系,即温度高时,焙烧时间可缩短,温度
低时需延长焙烧时间,故进行了不同焙烧温度下的系
列焙烧时间试验。采用云南1 褐煤作为还原剂,用量
为5%,焙烧给矿粒度一6 mm。焙烧矿磨矿粒度为
一0.074 mm粒级占60%~70%时,场强0.18 T条件
下对焙烧矿进行了磁选管选别试验,不同焙烧温度下
的焙烧时间试验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焙烧温度下的焙烧时间试验结果 第6期 张茂等:云南某褐铁矿磁化焙烧一磁选工艺试验研究
续表5
表5结果表明,高温900 f℃的结果与低温650 qC时 回收率变化不大,因此对本区矿石焙烧温度影响不大。
3磁选试验
3.1磁场强度试验
为了确定磁选最佳的磁场强度,在l 褐煤用量为 5%时,在焙烧温度900℃下焙烧40 min,磨矿粒度为
一0.074 mm粒级占61.92%时,对焙烧矿进行了磁选
管磁场强度试验,结果见表6。 由表7可知,焙烧矿在磨矿粒度为一0.074 mrn粒
级含量61.92%~68.7%之间时,铁精矿品位和回收 率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品位保持在61.89%左右,回收
率保持在87%左右。
4流程试验
在条件试验的基础上,对样品进行了流程试验。 l 褐煤用量为5%,焙烧温度900℃,焙烧时间为40 min,磨矿粒度为一0.074 mm粒级占61.92%,一次弱 磁粗选和两次精选的磁场强度依次为0.17 T、0.1 1 T和
0.09 T,最终精矿TFe品位62.19%,回收率86.99%。 焙烧-磁选流程试验结果见表8。
表8流程试验结果
表6磁场强度试验结果 5 结 语
表6结果表明,焙烧矿磁选管选别时,场强只要在
0.12 T以上均可取得精矿品位61%以上、回收率保持
在87%左右的良好指标。在较大范围内选择磁选场 强而又能取得稳定选别指标是本矿石的特点之一。
3.2磨矿粒度试验
1 褐煤用量为5%时,在焙烧温度900℃下焙烧
40 min,磁场强度为0.18 T时,对焙烧矿进行了磨矿 粒度选别试验,结果列于表7。
表7磨矿粒度试验结果 经工艺矿物学研究,云南某地褐铁矿石主要铁矿
物为褐铁矿,褐铁矿多呈不规则状集合体产出,由其构
成的基底中常嵌布粒度细小的石英、绢云母等脉石矿 物形成“水磨石”式的交生关系,其中部分随着杂质矿
物的减少可过渡为致密状集合体。矿样加褐煤5%,
焙烧温度900℃,焙烧时间40 min条件下取得焙烧 矿,采用连续磨矿,磨至一0.074 mm粒级占60%左
右,经弱磁一次粗选和两次精选简单流程选别,取得精
矿产率52.56%(对原矿)、精矿TFe品位62.19%、回 收率86.99%的指标。
参考文献:
[1]刘卫强,张宗华.云南某褐铁矿的选矿工艺研究[J].云南冶金, 2006(3):18—2O. [2]李永聪,孙福印.新疆某褐铁矿工艺研究[J].金属矿山,2002 (6):29—31. [3]孙炳泉.近年我国复杂难选铁矿石选矿技术进展[J].金属矿 山,2006(3):11—13. [4] 游达明,陈雯.菱、褐铁矿选矿研究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与对策[J].矿冶工程,2007(1):40—43. [5] 王毓华,陈兴华,黄传兵,等.褐铁矿反浮选脱硅新工艺试验研究 [J].金属矿山,2005(7):37—39. [6]谢建宏,崔长征,宛鹤.新疆某难选复合铁矿选矿试验研究 [J].矿冶工程,2009(5):33—36. [7] 艾光华,余新阳,魏宗武.某难选高磷赤褐铁矿提铁降磷选矿试 验研究[J].矿冶工程,2009(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