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经典建筑作品
一、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
开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
周被高架道路‚绑缚‛着的局促土地。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
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
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
比寻常的解决方式,结构工程师罗伯森,这位ENR杂志1989年的风
云人物,向贝氏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
内灌注混凝土,以之作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
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
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
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
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
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
化。
中银大厦整栋大楼以三楼营业厅,17楼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兼宴客厅
与顶端70层的‚七重厅‛等处最受瞩目。
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
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
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
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
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的空间。
贝氏极为知名的华盛顿艺廊东厢,在东西两廊间的广场,有数个小
金字塔错落地分布在喷泉,这些小金字塔是以其雕塑性来丰富景观
代间,同时为两廊之间的地下通道采光,若追根究底贝氏采用的最
早之金字塔造型,是拟建于剑桥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该案因为基
地未获解决而夭折,这四个案子的金字塔尺度大为殊异,唯一共同
点是皆具有采光的功能。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
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
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
第七十楼的‚七重厅‛是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所,大厅中有张可坐24
人的大桌,两侧有数组沙发,南侧是备餐间,储藏室及男、女厕所,
整层就是一个大房间,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顶,尺度巨伟,通常建物
的顶屋是机械房,贝氏却将香港中银大厦机械房安排在第六十九层,
在其上层创造一个充满阳光的玻璃厅,引进阳光,引进风光,将人
们对空间的感觉引进至高的层次,令人衷心地佩服建筑师的气魄,
这是贝氏一贯的设计手法——结合阳光与空间。
玻璃帷幕墙需要定期清洗,中银大厦的造型独特,清洁维护需要特
殊的设计配合,因为建筑物没有平台,清洁工作台得储藏在第十八、
三十一、四十四与六十九楼的机械房内,操作时,工作台得由特别
设计的窗门出入,斜面的部分,与喷泉地大厦的方法相同,在斜面
周边设计轨道以架设工作台,受大斜撑构体的影响,垂直的窗棂不
是连续的,工作台的挂勾特别加长以增加安全性,一幢建筑施工完
成并不意味结束,日久天长的维护工作随着业主迁入而开始,建筑
师有责任藉着良好的设计为业主考虑,中银大厦是一个典范。
中银大厦有个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上是玻璃帷幕墙楼层,这点是
贝氏作品的特例,通常贝氏设计的高楼,由底至顶通体只有一个建
材,墩座是因应基地的斜坡而设计,同时希望藉着厚重的石材,增
强稳定的感觉,墩座部分的窗框呈‚冂‛形,在窗底加一横石,而
非四边连续呈口字形,相同的窗框出现在好莱坞的艺人经纪中心;
石柱顶端的四方菱形白色石饰,则可在巴黎的罗浮宫整建与北京香
山饭店见到;第十七楼与七十楼的遮阳设施,同样地曾用在华盛顿
国家艺廊东厢与达拉斯梅耶生音乐厅;大厦南大门两侧的灯座,使
人想到了台中东海大学校区内的类似设计,这些‚似曾相识‛的建
筑语汇与元素乃是经过历练的设计结晶,凡能经得起考验的,就是
历久弥新的设计,这就是贝氏作品隽永的原因。
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庭园,园中有流水、瀑布、奇石与树木、流
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水在此具有双重意义,实质方面,水声可以
消灭周围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隐喻财源
广进,象征为银行带来佳运,西南解处耸立朱铭的‚和谐相处‛铜
塑,对着的两个个巨大青铜像在灰色的花岗岩衬托下,甚是抢眼,
铜塑的位臵正是到香港观光胜地山顶缆车站的必经之处,就整个敷
地计划而言,颇有点睛之妙,贝氏从事敷地计划,未若香港一般的
惯常方式将建筑盖满整个基地,而用心地在东西两侧规划了庭园,
为人挤楼拥的香港创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间,诚乃可贵之举。
二、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
戏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外部围护结构为钢结构壳体,
呈半椭球形,其东西长轴为 212.20 米,南北短轴为 143.64 米,
建筑总高度为 46.285 米,地下最深处为-32.50 米。椭球形屋面主
要采用钛金属板,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
湖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北侧主入口为80米长的水下长廊,南侧入
口和其它通道也均设在水下。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
闲广场。国家大剧院北入口与地铁天安门西站相连,并有能容纳1000
辆机动车和15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在入口处设有售票厅,观
众通过水下长廊进入大剧院。水下长廊的两边设有艺术展示、商店
等服务场所。大剧院内有三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
西侧为戏剧场,三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
在歌剧院的屋顶平台设有大休息厅,在音乐厅的屋顶平台设有图书
和音像资料厅,在戏剧场屋顶平台设有新闻发布厅。内部歌剧院主
要演出歌剧、芭蕾、舞剧,有观众席2416席;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
乐、民族乐、演唱会,有观众席2017席;戏剧场主要演出话剧、京
剧、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有观众席1040席。各剧院都设有化妆间、
指挥休息间、练琴房、演员候场区、换装间、服装整烫间、道具间、
演员休息厅。舞台技术用房设有音响控制室、灯光控制室、调光器
设备间、音响设备室、摄像机房等。 大剧院共有五个排练厅,位于
三个剧场之间,可以共用也可以分别使用。一个大排练厅主要用于
合成排练;两个中排练厅一个主要用于舞蹈排练,一个用于乐队排
练;两个小排练厅主要用于分部排练。 大剧院设有集中音像制作中
心,有大录音棚一间、同期录音演播室一间,以及电视转播机房和
音像后期制作室。大剧院设有一间大绘景间,设臵布景吊挂和绘景
设备,还设有布景、道具整修间和布景仓库,以及为集装箱运输用
的升降平台2台。
三、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
项目地址:东三环中路32号
项目概况: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地处东三环路以东、光华路以北、朝
阳路以南,CBD规划范围内。中央电视台新台址用地面积总计187,
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最高建筑约230米,工程建设
总投资约50亿元人民币。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确定采用荷兰
OMA的设计方案。专家评委认为这一方案不仅能树立CCTV的标志性
形象,也将翻开中国建筑界新的一页。
四、香港会展中心是亚洲第二大的会议及展览场馆,规模仅次于日
本。会展中心同时拥有两幢世界级酒店,一幢办公大楼,一幢服务
式住宅。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由香港贸易发展局拥有,是亚洲首个专为展览会
议用途而兴建的大型设施,并由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管理有限公司负
责管理。大会堂前厅的玻璃幕墙高达三十米,拥有一百八十度宽广
的海港景观,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与原有的会展中心之间,由一条长
一百一十米的天桥走廊连接。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座落在面积为6.5公顷的填海人工岛上。有三
个大型展览馆,提供28000多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可容纳2211个标准
展台;又有不同大小的会议厅房共占地3000平方米,以及一个面积
4300平方米的会议大堂。在此大堂举行会议可容纳4300人,用来举
行宴会则可招待3600名宾客,是全球最大的宴会厅之一。
会展中心有五间展览厅,共46,600平方米。二个会议大厅共6,100
平方米,。五十二个大小会议室。
五、鸟巢。这件被誉为‚第四代体育馆‛的伟大建筑作品,见证的
不仅仅是人类21世纪在建筑与人居环境领域的不懈追求,也见证着
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不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
2002年10月25日,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和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组委会授
权,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面向全球征集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中
国国家体育场的建筑概念设计方案。
国家体育场是第一个进入建筑设计程序的北京奥运场馆设施。据北
京市规划委介绍,国家体育场建筑概念设计竞赛分为两个阶段:第
一阶段为资格预审;第二阶段为正式竞赛。截止到2002年11月20日,
竞赛办公室共收到44家著名设计单位提供的有效资格预审文件,经
过严格的资格预审,最终确定了14家设计单位进入正式的方案竞赛,
他们分别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日本、
加拿大、瑞士、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
奥运会不仅吸引着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员创造最好的成绩,而且吸
引着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师创造最伟大的作品,包括世界建筑设计
最高奖——‚普利茨克奖‛得主在内的全球许多最具实力的设计团
队和最有才华的设计师都参与了这次竞赛。2003年3月18日,最终参
与竞赛的全球13家具有丰富经验的著名建筑设计公司及设计联合
体,将他们理想中的中国国家体育场的壮丽构想送抵北京。13个设
计方案中,境内方案2个、境外方案8个、中外合作方案3个。
在随后的方案评审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和荷兰建筑大师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