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新审视高校双语教学的困境

重新审视高校双语教学的困境

http://www.paper.edu.cn 重新审视高校双语教学的困境 赵英俊,梁树柏 河北师范大学,050016 E-mail: zhaoyingjuncn@yahoo.com.cn摘 要: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已进行了几个年头了,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关键性的问题仍然存在,需要重新认识,如学校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双语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师的教学法,学生的选课情况及学习目的,国外原版教材与学生母语专业知识体系衔接等问题仍很突出。尤其是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必定会导致不同教学法的选择;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我们应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的学习。双语教学是为了在“比较差异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而非简单的模仿重构。我们在借鉴国外原版教材基础上,应立足于本国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编写更适合的教材。双语课程建设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去建设。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目标;学习目的;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学法转变

一、引言 从教育部2001年8月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到现在已是4个年头了,4年后既是教育工作者看到一定的教学成果又是反思在教学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并探索出路的时候,如师资短缺问题、教材配套问题、教学语言选择问题等。从《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等刊物和各高校学报谈及此问题的文章看,很多教师都对此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如:胡江艳(2005)徐明芳(2005)提出了关于双语教学该如何进行的问题,胡艳芬(2005)对于教师培养问题作了探讨。许多文章对双语教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如:陈晶瑛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也有教师从根本上提出了对双语教学的质疑,如康立新的文章《从中加两国比较看我国实施“双语教学”的不可行性》(2005)。 从笔者对本校(物理专业,历史专业,法律专业)和本省其它院校(如河北大学的新闻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了解到的情况看,如果我们不从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上去重新看待双语教学,认识不到双语教学的学习实质及紧迫性,那么再过四年原有的师资力量匮乏,学生的积极性,教材不对路等问题仍不会解决。 各级院校师资力量,学生基础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乃至具体教学任务上差距甚大,甚至在教学法上、教学语言上也有非此即彼之争。各院校有必要利用“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协作组”建立的平台进行宏观协调和相互交流,并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和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学校和教师应从行动研究入手着眼于本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的结合(赵婧,2006),从而促进双语这门课程的良性发展。

二、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通过对2006年4月“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查到的信息看(键入的关键词为“双语教学”,“复合型人才”),论述双语教学、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要性的文章占比例较大(将近80%),可是关于课堂教学实践的论文较少。并且调查发现:实际教学中对于双语教学课究竟该如何上,评价标准,教学原则等问题,很多教师仍较迷茫。再通过对有双语课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发现,双语课程建设不是简单到有了教师和课本就能上的事,有很多根本问题亟待解决,要求学校领导、广大教师和学生去共同努力寻求出路。

-1- http://www.paper.edu.cn 1.学校、院、系领导的重视程度 教育部教高司在2001年制定并颁布了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实施双语教学。文件中只特别对重点高校和前沿学科及涉外专业提出的明确要求很容易成为一些学校不重视双语教学的(除师资力量不足之外的)第二个借口。具体表现在:对教师缺乏问题不去积极解决(双语课可有可无);不调查社会对双语人才(或复合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双语课教学目的模糊)等。双语教师在课程准备上比其他教师要付出更多努力,但实际上课因为媒介语,教材难易,学生接受能力等问题很可能上课效果并不理想,而学校和系在教学评估上和待遇上未给与充分考虑,这样很容易使双语课成为“费力不讨好”的课,从而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在中国,学校行政管理有着决策权力,在此情况下如果学校和系领导不重视,很可能使这门学科的发展有始无终,并且使这门课和任课教师“边缘化”。

2.教学目的的不明确性 英语在专业学生这里是“教学语言”还是“语言教学”仍需重新定义。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指出,英语是由不同语域(register)组成的;目的不同,语言的内涵和外延也有差异,这也会引起教学方法的不同。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核心教学任务,所以尽管在教学法上从语法-翻译法到直接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等新教学法层出不穷,但总围绕着更有效的“language learning”展开。专业英语(双语教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以英语为媒介(工具)去获得知识。那么为什么很多文章又强调在双语教学任务中的“语言学习”呢?一方面是受到加拿大双语教学目标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也是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对英语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当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到了语言的理解和记忆上时,知识的学习自然也就变成了语言的学习。 常见的误解是:双语教学是大学英语的延伸,是语言教学。我们认为,双语教学的首要目的在于探索和掌握知识,而第二个教学目标是在得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当了解因东西方文化的“断层”而造成的该学科在概念表述,论证方式,思维方式和目的表达上的差异,分辨出什么样的思辨原则是更合理的,什么样的研究推理更利于本学科的发展和本学科人才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才是教育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明确了教与学的目的,那么在教学法的选取上,无论是采用语法-翻译法,还是直接法,都是可行的。是否采用“沉浸式教学法”教学,更要取决于专业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教师水平和学生基础及接受能力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以法律专业教学为例,概念的互译,立法原则乃至文化的差异及表述的差异是学习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在此,传统的翻译法在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

3.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参与,双语课很难取得好的效果。问卷调查(校本部2005级本科物理专业,汇华学院2003级本科中文和思政专业)统计显示,绝大部分学生(85%以上)都能认识到:有必要开设一门自己本专业(或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但是经笔者查阅学生选课报表发现并非所有学生都选了双语课(尤其是定为“选修课”时)。以本校2005级本科物理专业为例,学院在2005年第一学期安排了基础双语课An Introduction to Mechanics(Daniel Kleppner, Robert J. Kolenkow编著),但选课的学生只占了30%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对未选课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是有70%的学

-2- http://www.paper.edu.cn 生是因为“太难”,或“担心听不懂”。还有少数同学是“其它原因”,如“与其它课程时间上冲突”等。英国语言学家、教育家路易·亚历山大在其《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的前言中写道:“当学生顺利地通过中级学习阶段开始进入高级学习阶段时,他们往往感到沮丧。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只掌握了比较有限的词汇量,而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突然进入了一个充满新观念的世界......高年级的英语课程理当所然地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智力水平和相当广泛的背景知识,而许多学生在这两方面却是有所欠缺的”。很多学校出于知识结构考虑,往往在新生的第一学期安排双语课程,而学生要面对从语言学习(大学英语)到知识学习(专业英语)的转变确实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双语课本身的知识层次(往往是基础知识),建议将双语课程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开始。

4. 原版教材问题 现在高校双语课所用教材以原版引进为主,清华、北大及外教社、外研社、高教出版社等近些年已相继引进一大批国外原版教材,在国内师资力量薄弱、双语课程建设刚刚起步的条件下填补了教材紧缺的空白。国外原版教材语言纯正,体现了西方的逻辑、文化,尤其是其推理过程、思维方式的不同能很直观地显现出来,并且往往体现了新的教学原则和教法。但国外原版教材也有不适合中国土壤的一些问题: (1)专业术语较多,且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要求学生在必须有限的时间内巩固旧知识掌握新内容。大学英语在这方面既没有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准备,更没有涉及到专业研究方法的介绍。大学英语虽然也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包括半专业术语)但相对于专业英语课本来说还是较少,如:diameter(直径)、compute(计算)、fraction(分数),而单词又因为“语域”的不同会造成即便是学过了也需重新认识的问题,如数学概念:set(集、组、套)、function(函数)、constant(常数);法律用词action(转让)、presents(本法律文本)、prejudice(损害)、mean(财产)等。(如果上大学英语课时教师能顺便点拨一下,会为以后的专业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如果单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转变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困难的话,那么大量来自拉丁语或其它语言的专业单词识记的困难会更大。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问题也值得深究。 (2)配套教辅书几乎没有,造成教师和学生死抠课本的现象严重。因为辅导材料的缺乏,网上查到的信息往往又不是太深就是太浅,且浩如烟海的信息往往使人有手足无措的感觉,对学生来说“迷航”又是个问题,那么教师得到的相关背景知识和知识点在实际应用的范例就较少,所以造成上课时只能以本(课本)为本,就题(例题)论题。笔者对石家庄的几个大书店和数所高校内的书店已做过调查,并且留意过北京数所高校附近的书店,教辅书和原版教材供给较少。 (3)进口教材不是专为中国学生量身定制的,所以存在“断层”问题。课本的编写往往只照顾到本国读者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完整知识体系的形成,而原版教材在编写时肯定不会想到中国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更不用说其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差异问题。所以现在很多高校引入双语课本的通常做法是只引入基础部分。即便是这样的教材,往往因为内容太多再加上语言问题及师生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而不能如期完成任务,或草草讲完,学生实际收获和得到的启发很少。 (4)国外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也是个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 要解决以上双语教学出现的问题,需要从学校领导到广大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