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的导入方法
【摘 要】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
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导入方法;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
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
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
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
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
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启动原有认知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人新课的常用方法。
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
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
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
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二、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
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
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人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
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
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
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
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
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
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
进新的教学情境。
三、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
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
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
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
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作祟的时候,然
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
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
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
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人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
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
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四、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
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
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
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
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
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l一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
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
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
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
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
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
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
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
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
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五、巧设圈套导入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
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闪光
点。因此,如能在导人环节中运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番
知识的内涵,势必会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在教学《山中访
友》一课前,我先做了个调查:“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也就是说在学习中要实事求是。下面请本着实事求是
态度,没预习课文的请高抬贵手。”几个同学怯生生地举起了手。
我叫起了其中一位:“很好!请根据文章标题猜猜本文的内容。”他
果然中了我的圈套说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好友,并和
他作了愉快的交谈……我郑重其事地总结道:“说得很好,想象丰
富奇特,语言流畅生动。可是大家说本文作者所拜访的朋友是人
吗?”“不是,是自然界的景物!”……这样一来,那些没预习的同
学都恍然大悟,明白了今天所学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设置悬念导入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
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人环
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
考,又会涉及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
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
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
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
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
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
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
学习。
当然,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
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还需要教师依据教材、
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
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
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
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