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小鼠肠道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实验小鼠肠道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Oct.2015,35(5)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LaboratoryAnimal and Comparative Medicine 421 doi: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17 

实验小鼠肠道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景亚星 ,白鹭z,高焕云z,郑振宇 ,: (1.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州450002;2.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郑州450002) 

[摘要]本文就影响实验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因素以及无菌(GF)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研究 现状作了概述,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人类和动物肠道微生物提供依据。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现代生物技术;无菌(GF)小鼠 

[中图分类号]Q9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17(2015)05—0421—04 

动物体内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胃肠道 中的微生物菌群是一个独特多变的生态系统,是现 已发现的生态系统中细胞密度最高的系统之一…。 定植于大肠和小肠的微生物对维持宿主功能具有重 要作用,包括宿主代谢产物的生成、食物中能量摄 取和免疫系统发育等。小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 被研究的最详细、品种最多的哺乳类实验动物,本 文旨在概述实验小鼠肠道微生物的相关研究现状。 肠道微生物研究概述 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在动物健康、营养、免疫 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19世纪法国微生 物学家巴斯德就提出学说——正常菌群对宿主是有 益的,之后人们更加注重对动物胃肠道正常微生物 群的组成、定植规律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研究。 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可以参与宿主多糖、脂类 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与宿主形成一个相互 依赖的整体并和代谢疾病的发生有关[zI3]。正常情 况下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处于稳定的生态平衡状 态,从而保证机体肠道功能的正常发挥。另外, 有益菌群作为肠道内壁黏膜的特异性生物屏障,可 以抑制病原菌的增殖,使肠道微生物处于稳定平衡 状态。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稳定平衡是宿主动 [收稿日期]2014.12.30 [作者简介】景亚星(1989.),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动物遗 传工程方面的研究 E-mail:358 142889@qq.tom [通讯作者]郑振宇,男,教授,主要从事分子遗传学和动物遗 传工程方面的研究。E-mail:cbuniv@126.com 物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和发挥正常功能所必须的条 件。当菌群平衡遭到破坏时会导致病理的发生, 肠道菌群也会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导致茵群失调[4]。 因此,便捷高效的调控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组 成、保持动物胃肠道微生物区系平衡以及维持动物 健康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1.1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 动物消化道存在着数目庞大且相对稳定的微生 物群落。菌群的多样性能够保证肠道微生物区系的 平衡,也提高了其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微生物群落 能够维持胃肠道环境相对稳定并促进营养物质消化 吸收。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 展为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技术, 人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 离鉴定了大量的肠道厌氧微生物,完善了微生物的 种类和分类系统,也充分证明了肠道微生物的多样 性。现在己经比较成熟的技术有遗传指纹图谱技 术、宏基因序列分析、DNA杂交技术、指纹分 析技术等,这些技术对肠道微生物群体多样性的研 究和微生物群体动态的追踪研究有关键性的作用。 1.2肠道微生物功能研究 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和对肠道微生态重视程度 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多地了解肠道微生态菌群, 肠道正常的微生物群落是微生物与宿主在共同进化 过程中形成的、对宿主有益的群落,并且与宿主 的营养、免疫、代谢和毒性等方面密切相关[s-7]。 此外,肠道微生物可以促进肠道组织发育,其代 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所需营 养,加速上皮细胞的生长与分化。肠道内的双歧 422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LaboratoryAnimal and Comparative Medicine 杆菌、梭菌、乳杆菌等微生物能合成多种蛋白质 和维生素,供宿主利用。肠道微生物还能够促进 宿主对亚油酸的吸收,促进胆固醇向类固醇方向的 转变【 】,Backhed等【 】利用无菌(GF)/J,鼠进行试验, 将正常小鼠的肠道细菌接种GF小鼠,于14 d后检 测,发现在饲喂量减少29%的情况下,体内脂肪 竞增加42%,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与机体能量的贮 存有关。肠道微生物具有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 刺激机体免疫器官的成熟、激活免疫系统等作用, 不同种类和数量的正常微生物定植在胃肠道黏膜以 及分布在肠道内容物中,形成动态微生态平衡, 已有研究发现普通小鼠相对于GF小鼠和悉生小 鼠,脂多糖刺激脾脏来源的巨噬细胞产生IL一12的 作用明显增强,提示完整的肠道菌群是脾脏产生 IL.12的基础[10]。 2影响实验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 因素 2.1饲粮成分对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日粮是影响动物肠道菌群组成的最主要因素, 包括饲料类型、物理结构、营养组成以及抗生素 的使用等。动物对食物营养的吸收不仅与自身肠道 微生物的数量有关,还取决于肠道菌群的组成。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已经意识到饮食能够显著 地改变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和丰度,饲喂不同能量的 饲料发现不同饲粮条件下肠道内的一些特定菌群与 动物的饲料转化率存在关联。陈杏云等[11,12】采用高 脂饮食建立肥胖菌群人源化(HFA)d'鼠模型,并证 实了高脂饮食明显改变HFA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 主要表现为诱导肠道内有害菌生长繁殖。酸性条件 能够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生长,却能促进乳酸 菌的繁殖,赵艳姣等[133通过给小鼠饲喂添加不同比 例的霉变饲料,观察到葡萄糖氧化酶(G0D)能减少 肠道大肠杆菌的数量,当添加GOD的量提高到 0.3%,乳酸菌数量得到提高。 2.2日龄对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宿主的年龄差异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结构,肠 道菌群的丰度会随着宿主的生理变化而变化,有研 究报道[14,1 5],从幼年到成年肠道中硬壁菌门/拟杆 菌门的比例增加,而从成年到老年又逐渐减小, 据统计,真细菌属、拟杆菌属和瘤胃球菌属是在 成年肠道菌群中发现的主要微生物种类。新生小鼠 一般是无菌的或者菌体数量很少,随着年龄的增长, 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开始增加。尹业师等fl6]通过聚 合酶链式反应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实 验显示,小鼠在成长过程中,DGGE的条带数由 7日龄的少数几条增至14条,13日龄的平均超过 20条、28目龄的平均超过30条、28和42日龄的 DGGE条带数基本一致,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变 大,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并且稳定性增强。 2.3益生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有益微生物可以抑制其他有害菌在消化道内的 生长增殖,也可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机制,被 认为是一类具有广阔开发和应用前景的抗生素替代 品。但是,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会受多种因素的影 响,继而使病原菌不断繁殖,消化道菌群紊乱。 王友湘等["]对小鼠灌喂瑞士乳杆菌后显示,相关微 生物在肠道的定植有相应的调理过程,也说明益生 菌对小鼠肠道微生物区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研究显示『l8】,不同个体和性别问肠道微生物 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相对比较稳定:不同饲 养环境也可导致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但是这 些影响因素较以上因素显得不太重要。 2.4菌群对小鼠的免疫系统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利用小鼠模型的研究表明[19】,微 生物菌群对免疫系统的发展和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饮食的不规律以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糖尿 病、哮喘病和过敏症发病率明显提高[20 3。因此, 利用这些动物模型来进行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十分重 要,前期的研究也证明了微生物菌群对调节免疫应 答的确具有很重要的作用【21]。 肠道益生菌能够活化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 产生细胞因子,从而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 或增强免疫反应『22】。有研究报道[z,],肠道益生菌 能够直接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诱发肠道免疫; 活化肠黏膜内相关淋巴组织,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A生物合成增加,从而提高消化道黏膜的免疫功 能。Kim z ]在实验组用益生菌鲜奶酪灌喂小鼠, 结果显示在大肠和小肠中CD4+/CD8+T细胞数量比 率升高,说明益生菌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 淋巴细胞在局部产生细胞因子,可以防御外来病菌 的侵袭。另外,Paturi掣:s]用乳杆菌灌喂小鼠,结 果显示小鼠小肠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分泌增多,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Laboratory Animal and Comparative Medicine 423 相关细胞因子的量也增多,表明乳杆菌能提高小鼠 免疫系统功能。肠道微生物组与肥胖的形成也有一 定关系,已引起广泛关注。Upadhyay 】研究显 示,体质量增加不仅需要增加热量摄入,而且需 要肠道微生物和免疫应答之问的调节和传递。 果小鼠体内形成肿瘤:而将大肠杆菌基因组中涉及 DNA损伤的区域除去后,大肠杆菌引发肿瘤的能 力大幅降低。表明肠道微生物紊乱扰乱了肠道生态 系统,使病原体能够入侵肠道,损害宿主细胞, 从而提高患结肠癌的风险。 

3 GF小鼠与肠道微生物4小结 近年来,相继有研究报道[: .30]肠道正常菌群与 机体生理状态的维持关系紧密,但由于肠道菌群组 成和作用的复杂,其具体作用机理仍需要更深入的 探索研究:因此,需要一种理想的模型来研究肠道 菌群对宿主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而GF动物的出现 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GF动物是指其体内不存在任何包括细菌、病 毒、真菌、原虫、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立克次体在内的活的生命体的动物,这一动物模型 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为研究和验证肠道微生态和宿主 正常生理及病理感染状态下的相互关系提供材料。 GF动物的免疫系统如淋巴系统、抗体形成系统等 均发育不良,当GF动物处于正常有菌条件下,其 各种生理指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表明正常 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在刺激机体免疫器官的分化发 育,增强机体免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SPF 级小鼠相比,GF小鼠体内的免疫球蛋白I gG、 IgA、IgM表达量显著下降,其免疫细胞的表达量 也较少,当重新定植菌群时,这些生理指标得到 逆转,表明肠道微生物对机体整个免疫系统的发育 和功能发挥都是十分重要的[31,32】。1945年,美国 Notre Dame大学Lobund实验室的Reynier等首次成 功培育出GF大鼠并随后成功繁殖和建群,证实了 动物可以在GF环境下生存。肠道内的菌种多具有 强大的消化多糖类物质的能力,Backhed等【,】在GF 小鼠体内灌注常规饲养小鼠的小肠末端的微生物 群,显示GF小鼠在14 d内体内脂肪含量增加了 60%。GF动物和完整的胃肠道微生物群系的普通 动物相比更易感染疾病,研究表明,给GF小鼠灌服 10个沙门氏菌就可致死,而正常小鼠则需要106个 同等细菌,因此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群系对于维护动 物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组与癌症的关 系近年受到关注,Arthur等[33]研究显示,大部分 结肠癌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体内均存在大肠杆菌 突变株。有研究将大肠杆菌突变株注入小鼠,结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 与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相结合的微生物非培养分子 生物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从传统的纯培养技术到非培 养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探讨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多 样性,以及肠道微生物分子水平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 持,也为实验小鼠肠道微生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 的平台。最近几年,肠道菌群相关的研究急剧增 多,这些研究为探究肠道菌群和宿主健康的关系提 供了依据,但是关于实验小鼠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还 有待深入,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动物肠道微生物区 系变化规律、信号通路及相应的机制,进而通过改 变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增加优势菌群量等措施来预 防和治疗某些肠道疾病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