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医学2013年7月第34卷第19期
黄体酮类药物治疗先兆流产的效果研究
马宏(陕西省西安市东方医院,陕西西安710043) ・3827・
・药物与临床・
[摘要】 目的:黄体酮类药物治疗妇女先兆流产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收治的78例先兆流产的妊娠妇女作为研究对
象。将78例患者按人院顺序平均分为两组,即A组试验组,B组对照组。A组39例患者采用黄体酮类药物配合常规治疗;B组
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出血情况以及继续妊娠并最终生产情况。结果:经治疗后,A组患者出血量明显
减少,且该组患者最终生产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体酮类药物能够有效治疗妇女先兆流产,
提高顺利生产的几率。
[关键词】 先兆流产;黄体酮类药物;效果
先兆流产是由孕妇体质虚弱、劳累过度或外伤引起的,主
要变现为妊娠早期阴道少量、间歇性出血并伴有腹痛、腰痛的
症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导致流产…。黄体酮类药
物和内源性黄体酮具有相同的药理作用,目前普遍认为黄体
酮类药物可以降低子宫兴奋性和敏感性,抑制子宫收缩,同时
可以抑制免疫,减轻胚胎在孕妇体内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因
此,黄体酮类药物常在临床上常用于保胎 J。根据黄体酮类
药物的药理特性,我院采用黄体酮类药物联合常规药物治疗
妇女先兆流产,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来我院治疗
的先兆流产的妊娠妇女78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A组39
例患者,年龄在22~43岁之间,平均(31-4-8.5)岁,妊娠2—5
个月,平均(3.35±0.85)个月,入院时均伴有阴道出血;B组
39例,患者年龄在21~38岁之间,平均(30±6.7)岁,妊娠2
~5个月,平均(3.58±0.62)个月人院时均伴有阴道出血。
A、B两组患者在年龄、妊娠时长、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组患者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给予黄体酮类药物1O
~20 mg,肌内注射,1次/d,并配合常规治疗及护理;B组患
者只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有效的患者建议2个月内避
免体力劳动及性交,无效的患者给予终止妊娠。
1.3 观察指标:观察A、B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阴道出血症状
改善情况,治疗无效终止妊娠的例数及比例,以及妊娠足月后
顺利生产的例数及比例。
1.4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P<0.0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出血及生产情况,见表1。由表1可
见,A组经治疗后患者阴道出血症状得到改善的例数明显高
于B组,且A组中大出血及因治疗无效而终止妊娠的例数远
远低于B组,妊娠足月后,A组顺利生产的例数及比例明显高 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A组和B组经治疗后出血及生产情况[例(%)]
3讨论
先兆流产是妇产科常见的疾病,其病因除了与遗传和环
境因素有关外,还与母体体质、男方精菌症、免疫等因素有关,
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极有可能导致流产,主要并发症为大
出血,其发生的本质在于异常的剧烈收缩,以及母体对胚胎的 免疫排斥反应 】。黄体酮类药物可以减弱子宫收缩,抑制胚
胎引起的免疫反应,以确保胚胎可以在母体内牢固、安全的发
育 J。当发生先兆流产时,及时给予适量的黄体酮类药物能
够极大可能的改善流产征兆,保住胎儿,同时可减少大出血发
生的可能性,对胎儿及母亲都具有极大的保护作用。少数人
认为黄体酮类药物会引发胎儿脊柱四肢等部位的畸形,最新
研究表明治疗剂量下,该类药物不会对胎儿发育有明显影
响 。经过本次试验可以看出,黄体酮类药物联合常规药物,
可以有效地改善先兆性流产引起的阴道出血降低大出血发生
的几率,并且,使用黄体酮类药物后,对先兆性流产的治愈率
大大提高,降低了因治疗无效而被迫终止妊娠的例数及比例,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孕妇妊娠足月后顺利生产的几率,给产妇
及其家庭带来福音。综上所述,采用黄体酮类药物治疗妇女
先兆流产具有显著的疗效,提高了最终顺利生产几率,且不良
反应小,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4参考文献
[1] 马瑞霞,赵莉娜.益玛欣黄体酮胶囊治疗先兆流产随机
对照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0):16.
[2] 孙燕.大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配伍天然黄体酮针
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16(1):80. [3]
曾金团.黄体酮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的临 ・3828・
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1):150.
[4]邹雪荣,丁虹.黄体酮胶丸保胎治疗黄体功能不全先
兆流产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2):25. 吉林医学2013年7月第34卷第19期
[5]陈国英.黄体酮胶囊治疗早期先兆流产165例[J].中
国药业,2010,19(21):76.
[收稿日期:2013—01—21编校:李晓飞]
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
罗林佳,余振威,潘建强(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人民医院内科,广东珠海519070)
[摘要]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较低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将64例功能性室性早搏的患者
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n=32)与单用美托洛尔组(n=3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体表12导联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和I临
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改善,联合用药组I}缶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0.6%)优于单用美托洛尔组(56.2%),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药物组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数量改善的总有效率(87.5%)优于单用美托洛尔组
(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较低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疗效肯定。
【关键词]稳心颗粒;美托洛尔;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VBP)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表现为无任
何症状到出现胸闷、心悸、视嚎等典型症状,不同患者之间临
床表现差异很大。在很多情况下。室性早搏的出现并没有各
种基础心脏病,而主要与大量吸烟、饮酒、过量饮咖啡或浓茶、
过度疲劳、心理失衡、精神紧张、抑郁等因素有关,这一类室性
早搏称为功能性室性早搏,在人的一生中几乎都曾发生过…,
这与心理、精神因素参与诱发患者发病有着重要的关系 。
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近期、远期疗效受到质疑,且不良反应
多,患者耐受性差。稳心颗粒作为治疗心律失常的专利中成
药,已较多应用于临床。笔者采用稳心颗粒联合较低剂量美
托洛尔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我院内科
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室性早搏患者64例,其中男27例,女37
例,年龄3O~66岁,平均(45.8±4.4)岁。采用完全随机设计
将患者分为联合用药组(n=32)和单用美托洛尔组(n=32)。
联合用药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31~65岁,平均(45.2±
5.4)岁,单用美托洛尔组男13例,女19例,年龄32~66岁,平
均(46.5±5.3)岁。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入选患者均存在心悸或胸闷等不适症
状,经心电图证实为室性早搏,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
556—8 796 0:/24 h,24 h平均心率55~95 ̄/min。两组患者
均排除下列情况:经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甲状腺功能测定、
生化检测等检查诊断为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多源性室性早
搏或室性心动过速(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存在其他心律
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静息时心率<
55次/min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血压<90/60 mm Hg
(1 mm Hg=0.1333 kPa);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电解质和酸
碱平衡紊乱者。
1.3治疗方法:治疗前完善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甲状腺功
能测定、生化检测等检查,治疗前后进行体表12导联心电图、 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观察用药前后心悸、胸闷症状和药物
不良反应。所有正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患者均停用抗心律
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联合用药组采用稳心颗粒(9 mg,
口服,3次/d)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倍他乐克12.5 mg,口
服,2次/d)。单用美托洛尔组采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倍他
乐克25 mg,口服,2次/d)。总疗程4周。
1.4判断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
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制定的疗效标准:根据24 h动态心
电图,显效为室性早搏消失或减少>90%,有效为室性早搏减
少50%~90%,无效为室性早搏减少<50%或无变化。根据
胸闷或心悸改善情况,显效为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有效为症
状改善,无效为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
数表示,比较采用 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
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一般情况:两组性别、年龄、治疗前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基本资料比较
注:两组比较,P>O.05
2.2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临床
症状疗效比较示,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7.9,P<
0.05)。见表2。
2.3治疗后两组室性早搏情况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24 h
动态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