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1)-精品

最新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1)-精品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1)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论述,近几年来经常见诸报刊。许多农经界的专家学
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许多
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即 必须改变当前狭小的农
户生产现状,扩大和优化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但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
依据、土地规模大小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以及适度规
模的量化标准等,却鲜有论述 或者论述很不深刻。从经济学的角度,特别是从
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最终一般都要归结于数量关系, 才是明确的,具体
的,才能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帮助。本文试图根据经济学的观点,以定量的方
法,探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

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理论依据
规模,按照一般定义,是指事物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量的聚集程度。一个生产单
位的规模,是指在生产单位这一空间范围内各种经济数量的聚集程度。生产单
位内的经济数量,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讲,既包括投入量,也包括产出
量。投入量中又可分为变投入量和固定投入量。因此,关于生产单位的规模,
有许多不同的描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以劳动力数量作为衡量生
产单位规模的标志;第二种以固定资产原值作为生产单位的规模;第三种以产
量作为生产单位的规模。规模定义的内涵不同,则有关规模经济的研究方法和
研究内容也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现在的问题是:在农业这一特定的生产
领域内,应当采取哪个“量”作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 我们认为,农业生产
单位的规模一般应当以固定投入的数量为衡量标准,在我国农业现代物质技术
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土地是农业的主要的固定投入,因而采用土地数量作为衡
量农业生产单位规模的标准,具有现实的意义。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目
前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除个别集体农场或专业队经营外,
绝大多数为农户家庭经营,即一个农户家庭为一个农业生产单位,土地规模过
于狭小。目前, 许多专家学者所论述的农业适度经营规模及其提出的各种扩大
和优化农户土地规模的措施,也是以农户经营土地数量为依据。因而,为保持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的连续性,把土地数量作为农业经营规模标准,也是适
合的。原因之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土地是农业中最稀缺的生产要素,无
论国家还是农户,为了获得最大收益,都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潜
能。因此,把土地数量作为农业生产单位规模标准,研究土地规模与经济效益
的关系,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主要是规模经济
理论。所谓规模经济,描述的是生产规模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关系。随着生
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下降到某一点,开始上升,如下
图所示 。生产单位的规模在Q之前,随着规模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
降,只要小于Q的规模投入仍然处于规模经济区;规模扩大经过Q点继续扩
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则随着规模扩大而不断上升,故大于Q的规模投入,则
处于规模不经济区。而Q点的规模则为产品市场成本最低点,是最佳经济规
模。 (附图 [图]) 规模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这种关系,是由内在经济与外
在经济决定的。所谓内在经济是指生产单位的规模扩大时,可从其自身内部的
经济资源配合与利用而引起其收益的增加。如规模扩大,可以使用更先进的 技
术,可以综合利用副产品和原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劳动潜力或相对减少管理人
员,可以减少一些共同生产 费用等。但是,如果生产规模过大,则又会由自身
内部资源配合不协调或利用不充分,而引起收益的减少,这叫做内在不经济。
如,由于规模扩大而引起管理不便,或某种资源闲置,或某种费用增多,或某
些效率减低等。所谓外在经济,是指由于生产单位规模扩大,能给有关的生产
单位带来收益的增加。如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使相关的原材料供应、信
息、技术和销售服务等生产单位,得到较多的业务量,获得较高的收益 。与外
在经济相对的是外在不经济,这是指由于生产单位规模扩大,而会给别的有关
生产单位带来损失或损害,如引起竞争加剧、销售困难、运输紧张和环境污染
等。 规模经济还可以用厂商理论中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来说明。如下图所示。
图中,SRAC表示短期平均 成本曲线,LRAC表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SRAC的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生产规模状态,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具有相同的
规模。LRAC表示长期 平均成本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不同
的规模状态。从图中可以看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RAC在开始阶段是下降
的,即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单位
产品平均成本开始随可变投入的增加而上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在
开始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单位产 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但规模扩大到一定
程度,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开始不断上升。在图中,SRAC这一规 模状态下的
实际成本是T[,1]所在点表示的成本C[,1],而这一规模下的最低成
本在A点表示的成本C[,2],这表示SRAC[,1]这一规模不是最佳
规模。生产者可以在长期内不断调整规模。随着规模沿LRAC继续扩大,直
至SRAC[,3]这一规模此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与长期平均成本
曲线的最低点重合,单位产品平均成本最低,该规模即为最佳规模。这里需要
说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降 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增加
可变投入,使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从T[,1]下降至A。另 一种是通过扩大规
模(包括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使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从T[,1]降至T
[,2]直至 T[,3]。我们所说的规模经济指的是第二种方式,即由于规
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收益增加。 与规模经济相类似的有一种
叫做比例经济或比例报酬,实际研究中,二者往往混淆。比例经济是指所有 投
入按相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出变化。用生产函数表示,Y=f(x[,
1],x[,2]),当投入按 同一比例K(K>1)增加时,生产函数变为
Y·K[n]=f(K[,x[,1]]K[,x[,2]] )。n是一个指
数,n=1表示比例报酬不变;n>1表示产出增加幅度大于投入增加幅度,
比例报酬增加 ;n<1则表示比例报酬下降。下面用柯布——道路拉斯函数举
例说明。Y=A[,x[α][,1]][ ,x[β][,2]],所有投入
按同一比例K增加,上式变为:A(kx[α][,1])(kx[β] [,
2])=AK[α+β][,x[α][,1]][,x[β][,2]]=
K[α+β]y。在这里 n=α+β,根据α+β大于1、等于1、小于
1,可判断比例报酬增加还是减少。(附图 [图])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
依据应当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比例经济。实际上,可能有的单位也混有比例经济
因素,但从规模经营的主体来讲,种植业主要是扩大土地规模,而不是土地、
劳动力、资金同比例扩大。特别是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已严重过剩,如果再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