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3期 2010年5月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 Vo1.12 No.3 May 2010
骈文论说功能的理论解析
习婷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骈文历来被文学家批评为“因辞害意”“形式主义”的文体。但是,任何一种文体的出现,都是自然演变的
结果,而且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文体功能。骈文也不例外。在文献整理中,我们发现,骈文具有良好的论说功能,而骈
文的构成要素:对偶、辞藻 声律、典故,是帮助其实现论说功能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骈文;论说功能;修辞 [中图分类号] I2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229(2010)03—0104—03
骈文自出现以来,就以其华美的形式,在文学史上占据
一席地位。但也正是由于其形式的特殊性,骈文从形成、繁
荣到蜕变、复兴,一直受到各个时代文人的批评,认为它只重
形式,而不能良好地表达作者观点。而瞿兑之说:“寻常的见
解,必以为论说一体,非骈文所宜,因为论说是发挥义理的,
而骈文以辞藻为重,为格律所拘,发挥义理,便有所不足;殊
不知以骈文作论说,正可以利用它的词藻,供引申譬喻之用, 利用他的格律,助精微密栗之观。”…骈文的四大要素为:对
偶、声律、辞藻、典故,这些都是能够使文章形式优美的修辞
手法。骈文就是通过审美化的言说和理解,沟通作者和读
者,在审美中实现其功能。
一、理通而圆:骈偶对文章逻辑力量的增进作用
思维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思维的语言或没有语言
的思维都是难以想象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显示,作为思维
的表现工具,语言不仅传递思维的内容,而且成为思维过程
的物化形式,因此语言的形式必然记录着思维发展的轨迹,
语言的构成也必然反映思维方式的形成。语言的内在逻辑
结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类的思维力。所以说,骈文是作家逻
辑思维的体现,骈偶成分对文章的逻辑力量有着特殊的重要
作用。
1.对立统一——辩证的论说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
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 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
爻组成;《老子》四十二章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这种阴阳对举的哲学思维方式,极大地影响和支配了人
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思维。在逻辑思维方面,阴阳对举思维
的方式,则使得人们能够辩证地对待事物,把握对立统一。
而在语言思维方面,受阴阳对举思维模式的影响,先秦时期 就出现了大量的骈辞俪句。这种语言,既是辩证思维的体
现,又能帮助人们形成更严密的逻辑思维。 首先,这种辩证的论说直观地体现在对偶中。一正一反
的对举,在比较中,作者的观点自然就体现出来了。如梁简
文帝的《与湘东王书》:“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
可称,则今体宜弃。”刘勰将对偶句分为言对、事对、正对、反
对四类,“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
正对与反对的出句与对句,其实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这
种反复,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起到强调作用。如果对仗“精
巧”“允当”,不仅易记易传,而且可以使“理圆事密”“精味兼
载”。这就是唐宋古文取代六朝骈文的正宗地位之后,“骈
偶”仍是古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段的原因。
另外,这种辩证思维还体现在文章的逻辑结构中。刘麟
生评枚乘《七发》:“设境高妙,实骈于意,不仅字句属对而
已。大抵骈字丽句,为骈文之基本原则,至七之演变告成,则
文意中之谋篇布局,亦以俪为归宿,是知骈俪之造成,在中国
文学史上具有特殊之意义,未可忽视。” 所谓的“骈于意”,
也就是说,作者在安排文章的篇章结构时,也考虑到了“骈”
即辩证的运用。首先在立意上,作者并不偏执一端,而是尽
量找到一个平衡点,其次,在论述中,作者正反结合地论说。
刘峻的《辩命论》在序先举出“士之穷通,无非命也”的观点,
然后抒写命运支配一切的状况;再概括性地论述命由天定,
非人力可改变,然后列举了圣人贤土的遭遇,说明“死生有
命,富贵在天”。文章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进一步以大量的
事例,从反面论证,举出对命运认识的“六弊”。这样一来,
整个文章的命题就论证得比较充分了。
2.例不孤举——充分的论据
论说中以对偶句来举例,出句对句各句一例,就能提供
充分的证据,证明论点的必然性。《文心雕龙・丽辞篇》: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范文澜注:“凡
欲明意,必举事证,一证未足,再举而成,且少既嫌孤,烦亦苦
赘,二句相扶,数折其中。”¨j
如骆宾王的《代徐敬业讨武氏檄》:
[收稿日期]2009—12—30 [作者简介] 习婷(1986一),女,湖南益阳人,中南大学08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先秦文学。
第3期 习婷:骈文论说功能的理论解析 105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
以更衣入侍。泊乎晚节,秽乱春官。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
房之嬖。人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 主。践元后于翠翟,陷吾君于聚扈。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
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
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 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
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蒙帝后,识夏庭之
遽衰。 这一段,用骈偶句历数了武璺的种种罪行,整齐的句式,
给人极大的冲击,而且这种整齐的排比句在人的视觉、听觉
上的停留时间更久,容易让人产生其罪行数不胜数的感觉。 3.连类比较——全面的分析
按《说文》,“比,密也”。段玉裁注日:“其本义谓相亲密 也。余意备也、及也、次也、校也、例也、类也、频也、择善而从
之也。” 也就是说,“比”是指有意识地进行比拟选择。
“类”有分类概括的意思。“比类”也是“个体有选择地利用
与个人经验密切相关的物象来寓意个人体验,并利用该物象 唤起接受者相随而生的个体经验。” 连类比较则主要体现
在排偶句中,即将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罗列出来,然后再
进行比较。《孟子》中常用到这种手法:
孟子见梁惠王。王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
吾国乎?”孟子对日:“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
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日:‘何以 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
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
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
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
必日利?”(《孟子・梁惠王上》)
骈文中则有徐陵的《与陈倍求还书》。徐陵被迫滞留北
朝,思归情切的他写了这封书,请求放还。书中徐陵针对齐
人提出的多个劝留的理由,一一辩驳,剖陈厉害,反复尽致。 这种整齐的连类句式,一方面能够增强文章的气势,另一方
面,有能够尽可能地使论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二、澡丽而富:辞采修辞对接受者认同的激励作用
《易・乾文言》:“修辞立其诚”,修饰词语,提高语言修
养,表达自己真诚的意念,使民众相信你,这是用来建功立业 的。这里明确指出,修辞有立“诚”的作用。《左传・襄公二
十五年》:仲尼日:“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
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是就立言的角度说明文采的
重要性,如果言辞不讲究文采,那么久不能广为流传。由此 可见,我们的先祖早已注意到了文采的功能。我们可以这样
理解,如果文人不注重修辞,那就说明他对自己的文章不重
视,也很难使别人信服。所以,先人认为“修辞”很重要。修
辞,简而言之,就是修饰文辞,它是言说的审美化,也是体验
的审美化,前者在表达中实现,后者在接受中抵达。修辞表
达把作者的意思审美化地投射到读者的世界,修辞接受以读
者的世界去构拟作者的世界,作者与读者通过审美化的交
谈,参与到对方世界中去,这便是成功的修辞活动。修辞的 目的就在于,让读者在愉悦的享受中,领略文章的深意。
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
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恨!所以廉公之思赵
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
这是丘迟对故国景物的描写,使这美景若在眼前,相信
这一定能激起陈伯之的思乡之情。
除了炼字炼旬,骈文中还常用比喻、拟人及夸张等修辞
技巧,来增加文章的辞采。运用比喻为了增加文章的形象
性。拟人的目的也是为了造成生动形象的效果,夸饰则是以
夸张的文辞,摹写难传之情景于目前,震骇人心。这些手法
的运用,都有助于文意的阐释。
三、气畅而凝:音律节奏对文章感染力的提升作用
中国文学和音乐的关系,可以说是相始相终的。在中国
古人眼中,音乐、律动是和诗歌一样,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
好的音乐往往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可以引起接受者的共鸣。
孑L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韶乐中得到了如
此大的愉悦,以至于忘记了味觉,可见,音乐的感染力是不容
小觑的。“每一个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的系列,从这个
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声音层面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构成了作品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部分。”L6 可见,音律是文
学作品直观、外在的审美因素,和谐的音律能够给人以美的
享受,从而引起读者注意,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另外,音乐也能表达一定的情感和意义。这并不是无稽
之谈。季札观乐,就是从音乐来考察各国的政治状况,可能
有些夸大音乐的作用,但也不能否认其参考价值。《礼记・
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
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些
也是直接从韵律中去体会更深层次的意义。音乐本来就是
发自人内心的声音,是对心理情绪的模拟,物化,所以说一定
的韵和音响,都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和情感意义,能够使人 产生不同的心理联想。不同音响的韵对于接受者起着的不
同心理效果,不同的韵是与人们的不同感情相联系着的。
骈文的韵律除了可以直观地反映到作者的感情外,还具 有两个意味深长的特点:“等时性和连续性”。“等时性即在
节奏点之间,平仄呈现规律性的时间间隔这种节奏的规律
性,不仅通过声律的平仄变化获得,而且由于句式的整齐得
以加强。” 《文心雕龙・章句》:“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
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骈文以四六句式为
主,四字句一般有两个节奏点,在第二字和第四字上,六字句
则有三个节奏点,分别在第二、第四、第六字上。四字句虽
短,但因为有两个节奏点,就不会显得逼促;六字句虽长,因
为是由三个双音节词构成,所以不会显得拖沓。同时,四六
句式,在骈文中还是对句,两句平仄相对,抑扬抗坠,又形成
了“周期性的平衡。”连续性则体现在联与联声律上的相粘。
正是这种连续的规律的节奏变化,形成了旋律,这使得骈文
正如一首美妙的歌曲,使人听之,不觉情为之移,神为之往, 手舞足蹈犹其余事耳。骈文在音律上的这两个特性,使骈文
呈现出温婉从容之态,所谓“潜气内转”亦得益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