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LC测定参归胶囊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
目的 建立参归胶囊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4.6 mm×150 mm,5 ?m),以甲醇-水(78∶22)
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柱温35 ℃,检测波长为268 nm。结果 丹参酮Ⅱ
A在0.069~0.414 ?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8.99%,
RSD=0.81%(n=6)。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参归
胶囊的质量控制。
标签:高效液相色谱法;参归胶囊;丹参酮ⅡA
参归胶囊是由丹参、当归、黄柏、青风藤、车前子、牛膝、杜仲等组成的中
药制剂,具有清热除湿、活血补肾的功效,用于治疗痛风、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
为更好地控制该制剂的质量,我们按新药要求对该制剂的质量标准进行了规范化
研究[1]。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胶囊中的丹参酮ⅡA进行了含
量测定,为该制剂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1 仪器与试药
美国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2487检测器, Millennium32色谱工作
站数据处理系统;Kromasil C18柱(5 ?m,4.6 mm×150 mm);BP211D型电子天
平(德国Sartorius公司);电热恒温水浴锅(江苏南通县通海电器厂)。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内容物约3 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 mL,
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 h,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
滤过,取续滤液,过微孔滤膜(0.45 ?m), 即得。
2.4 空白试验
为进一步考察试验设计及含量测定方法的可行性和专属性,取不含丹参药材
的阴性样品制备阴性对照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结果表明阴性对照液的色
谱图在丹参酮ⅡA相应的保留时间附近无干扰峰,溶剂峰亦无干扰(见图1),
表明本法可行,专属性良好。
2.5 线性关系的考察
2.6 精密度试验
2.7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批号胶囊10粒,倾出内容物,混匀,取约1 g,精密称定,按“2.3”
项下方法制成供试品溶液并按色谱条件于0、12、24、36、48 h分别测定(n=5),
结果RSD=0.40%,说明稳定性良好。
2.8 重复性试验
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2.11 丹参药材的含量测定
按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丹参项下的含量测定方法[2],
测定3批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分别为0.38%、0.31%、0.26%。
3 讨论
丹参为复方参归胶囊剂中的君药,其主要脂溶性成分为丹参酮ⅡA。现代药
理学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对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具保护作用,能稳定红细胞膜、
耐缺氧、抑制血小板功能和抗血栓形成等[3],是丹参的活性成分之一。本试验
采用HPLC测定制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参归
胶囊的质量控制。
丹参酮ⅡA遇光不稳定,试验中丹参酮ⅡA对照品溶液的配制采用棕色容量
瓶,供试品溶液应现用现配,且注意低温避光保存[4]。
采用HPLC测定供试品溶液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时,比较了不同的流动相
[4-5],包括乙腈-水(65∶35)、甲醇-水(80∶20),但色谱峰与相邻峰的分离效
果均不理想,将后者调节比例为甲醇-水(78∶22),结果分离效果良好。
本试验参考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丹参项下供试品溶液
的制备方法,也曾查阅诸多文献,有以甲醇或乙醇为溶媒进行超声提取的,但有
文献资料表明,对于丹参酮ⅡA的提取方法,加热回流提取法优于超声提取法,
而丹参酮ⅡA易溶于高浓度乙醇,但水溶性成分在醇提时亦有相当部分被提取出
来[6-7]。为避免更多杂质峰的干扰,故本试验采用甲醇加热回流提取,结果表明,
样品中各组分的分离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王志安,王晓丹,李志明.人参败毒胶囊质量标准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
剂学杂志,2001,7(3):6-7.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2010:70.
[3] 胡迪,王光忠.丹参不同部位丹参酮ⅡA含量比较[J].中药材,2005, 28
(1):34.
[4] 张峻,李雪松,吴晖,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七丹参片中丹参酮ⅡA
的含量[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6):345-346.
[5] 原文鹏,刘林娜,马双成.HPLC法测定山丹酮缓释片中丹参酮类成分的
含量[J].中国药房,2008,19(9):681-682.
[6] 王启砚.HPLC法测定宁神补心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J].中国药师,
2003,6(12):790-791.
[7] 任志会,苏会霞,柏艳柳.丹参脂溶性及水溶性成分集成提取工艺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