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
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
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
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全国主要城镇化模式
成都模式
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模式。主要做法是对土地确权颁证,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
易市场,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
天津模式
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模式。主要做法是对土地确权颁证,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
易市场,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
广东模式
广东模式又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是珠三角模式,即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集中的中心
镇为发展依托;二是山区模式,即围绕着县城,发展专业镇。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
要求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
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
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
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
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
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现在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
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
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
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
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6)人本气氛浓。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
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
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
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7)城镇联动紧。笔者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
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
题。60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两万多个小城镇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梯队,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
8)城乡互补好。中国的城镇化一定要体现一盘棋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
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市带县体制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其出发点都是
要走活城乡这盘棋。因为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形成坚强后盾,城镇可以为
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
进步,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是一条教训,当引以为戒。
新型城镇化大方向是什么
着力点一:土地流转试点
新型城镇化将启幕农村新一轮改革,土地流转乃大势所趋。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用地“瓶
颈”,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为实现统筹城乡
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
分配比例,并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这项举措将使被征地农民的
利益得到保护。”经济学家顾海波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着力点二:户籍或成突破口
一些地方正在试图打破城乡户籍藩篱,户籍改革逐步推进正在成为城镇化改革的一大方向,
正如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那
样,因此城镇化决不是一哄而上。“打破户籍肯定是未来城镇化改革的方向,但具体操作问
题十分复杂,各省差异很大,只有逐步试点逐步推开。”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
主任党国英表示,2020年若要达到50%以上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关键在于以农民工市民化
为重点的相关改革到位。
着力点三:实施“城市群”战略
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
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
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
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
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
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警惕城镇化变身造城运动
新一轮城镇化正在扑面而来,在现有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
财税制度改革等)没有得到应有推进的情况下,新一轮城镇化有可能陷入如下误区,需要提
前予以警示。
1、将城镇化作为增加GDP的抓手,结果可能GDP上去了,但民生下去了。
2、将城镇化作为大搞“造城运动”的手段,结果可能新城涌现了,但农村衰落了。
3、将城镇化作为建设“形象工程”的手段,结果可能形象起来了,但民心下去了。
4、将城镇化作为发展房地产的手段,结果可能房价起来了,但内需下去了。
新型城镇化问题利弊观
在当今中国,新型城镇化矛盾处理不好,且不说养老、医疗、社保、教育、就业等一系列
矛盾难以解决,就是耕地保护管理也会成为难题,可以想象这些新型城镇化的后果便是频频
暴发的“城市病”。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新生事物均是主次矛盾相伴而生,利弊成效兼而有之。从矛盾
动态观来分析,在整个新型城镇化工作运作过程中,先是国土资源利用和管理处于主要矛盾
地位,如果各地在新型城镇化工作中,牵住国土资源利用和管理这个牛鼻子,那样的话就会
实现“十二五”时期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基本农田稳定在15.6亿亩以上,耕地
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从矛盾层次观来分析,在整个新型城镇化工作运作过程中,随着
国土资源利用和管理难题破解,优先保障民生用地供应之后,代之而来的主要矛盾因势而变,
有所不同,表现在交通拥堵、生活成本提高、空气污染,噪音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关部
门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新问题”这个核心,调整工作主攻方向,将工作触角伸进完善城乡
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进城务工农民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相关配套制度上
来,用系统化办法将各种矛盾逐一化解。从矛盾主次观来分析,在整个新型城镇化工作运作
过程中,在不同阶段均有主次矛盾存在,这就需要我们有关部门对这些主次矛盾要统筹兼顾,
分轻重缓急各各击破,及时将之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实现进城农民“搬得进、稳得住、能
致富”的新型城镇化工作目标。
总结
总之,任何时候新型城镇化问题应对方法千变万化,“过去了就是门,没过去就成了槛。”对
我们来说,这些问题需要未来的我们来解决,现在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多多的了解,认真的学
习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