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盐酸戊乙奎醚

盐酸戊乙奎醚

盐酸戊乙奎醚、东莨菪碱和阿托品作为胸内手术麻醉前用药的比较 肖开颜 单家媛 罗玲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四川省 615000 【摘要】 目的:将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作为全麻患者的术前用

药,比较两者心血管作用、腺体分泌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成人胸内手术患者60例随机双盲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东莨菪碱组和阿托品组,每组20例。麻醉前分别肌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01mg/kg,东莨菪碱0.006mg/kg,阿托品0.01mg/kg。记录给药后30min、诱导后的BP和HR, 观察30min内患者面红口干情况,根据5级警觉/镇静(OAA/S)评分并于术后24、48h测定患者肺功能。结论:术前肌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对心率的影响小,不升高血压,对腺体的抑制作用更强, 有效地抑制呼吸道分泌物和口腔腺体分泌物的增加,减少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的发生率,能有效的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 并能增加呼吸频率和流量,是术前用药中较为理想的抗胆碱药物,是胸内手术患者麻醉前用药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盐酸戊乙奎醚 阿托品 东莨菪碱 胸内手术

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胆碱药东莨菪碱和阿托品对毒蕈碱(M)受体亚型无明显选择性,因此当用于治疗疾病或作为术前用药时常出现不良反应。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作为一种新型的长效抗胆碱药,能选择性作用于M1和M3亚型,而对M2亚型(主要分布在心脏和神经突触前膜)无明显作用, 并能通过血脑屏障, 有良好的中枢镇静作用。理论上和动物实验均表明,盐酸戊乙奎醚作为麻醉前用药能有效抑制腺体分泌,同时对HR影响小,并能增加呼吸频率和流量,是较理想的麻醉前用药。本观察比较了术前肌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东莨菪碱和阿托品对成人胸内手术患者HR、BP及肺功能的影响,并观察颜面潮红和口干及进行镇静评分。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选择成人胸内手术患者60例,其中肺大泡破裂27例,食道癌5例,脓胸3例,肺癌19例,胸椎骨折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双盲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东莨菪碱组和阿托品组,每组20例。病例选择剔除了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神志不清和内分泌疾病的患者。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手术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较(x±s) 组别 性别(男、女) 年龄(岁) 手术时间(min) 戊乙奎醚组 东莨菪碱组 阿托品组 13/7 12/8 11/9 48.35±10.64 50.31±9.76 47.46±12.83 127.44±35.28 135.86±45.61 133.09±37.68 2 方法:患者入室后进行动脉、静脉穿刺,用PHILIPS监护仪监测HR、BP。待患者平静5min后记录HR、BP,并进行口干视觉模拟评分(VAS)作为基础值。后分别于臀大肌注射吗啡0.2mg/kg加盐酸戊乙奎醚0.01mg/kg或东莨菪碱0.006mg/kg或阿托品0.01mg/kg。观察30min,观察期间不给任何其他药物,静脉输液控制在最慢速度,不进行任何操作,以避免对患者的干扰。记录给药后30min、插管后的BP和HR,并观察30min内患者面红口干情况,根据5级警觉/镇静(OAA/S)评分, 并于术后24、48h测定患者肺功能,选择其中用力呼气量(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所有患者均以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mg/kg、阿曲库铵6mg/kg诱导。 3 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果 1 一般资料:组间性别、年龄、体重、麻醉方法及用药量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所有患者均自觉轻度口干,东莨菪碱组有1例颜面潮红,阿托品组有2例颜面潮红,盐酸戊乙奎醚组无颜面潮红。三组镇静评分基础值,阿托品组、东莨菪碱组、盐酸戊乙奎醚组分别为(1.9±0.3)、(1.9±0.3)、(2.0±0.8)分及给药30min阿托品组、东莨菪碱组、盐酸戊乙奎醚组分别为(2.2±0.4)、(2.3±0.6)、(2.6±0.7)分,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2 HR变化:组间比较,三组患者基础HR差异无显著意义,给药30min时阿托品组和东莨菪碱组HR明显增快(P<0.05),插管后阿托品组仍明显快于盐酸戊乙奎醚组(P<0.05),组内各时点均较基础值显著增快(P<0.05);东莨菪碱组给药30min较基础值显著增快(P<0.05),插管后与基础值比无明显变化;盐酸戊乙奎醚组各时点变化均无显著意义。 3 BP变化: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基础SBP和DBP差异均无显著意义。阿托品组与盐酸戊乙奎醚组比较,SBP在给药40min和插管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东莨菪碱组与盐酸戊乙奎醚组比较,SBP在给药30min和插管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阿托品组和东莨菪碱组比较各时点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组内比较阿托品组和东莨菪碱组各时点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盐酸戊乙奎醚组各时点SBP均较基础值显著降低(P<0.05),DBP在给药30min时与基础值差异无显著意义,插管后低于基础值(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HR、BP的变化 指标 组别 基础值 给药30min 插管后

HR(次/分) SBP(mmHg) DBP(mmHg) 戊乙奎醚组 东莨菪碱组 阿托品组 戊乙奎醚组 东莨菪碱组 阿托品组 戊乙奎醚组 东莨菪碱组 阿托品组 73.2±13.9 74.9±11.8 76.5±10.9 122.8±20.4 119.8±12.3 120.2±11.3 71.6±12.1 70.2±11.7 69.4±13.6 70.8±11.4 87.3±15.9*△ 92.3±16.6*△ 105.5±18.9 126.3±15.9*△ 124.9±13.0*△ 70.6±10.4 70.3±12.6 75.6±13.5*△ 85.1±12.6* 89.3±10.5* 88.5±17.4*

118.7±19.4 131.6±15.1* 132.8±10.6*

73.3±9.6 71.5±13.0 74.1±12.5

与基础值比:* P<0.05 与戊乙奎醚组比:△ P<0.05

4.肺功能的变化:三组患者术前肺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h三组FVC及FEV1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48h三组肺功能较术后24h均有所恢复,但戊乙奎醚组恢复更好(P<0.05)(表3)。 讨论 人体内的M胆碱能受体存在M1、M2和M3三种亚型,其中M1受体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M2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脏和神经突触前膜,M3受体主要分布于平滑肌和腺体。术前应用抗胆碱药的目的是减少唾液分泌和抑制迷走神经反射。无M受体亚型选择性,在作用于M1和M3

受体抑制迷走神经反射和腺体分泌的同时,也作用于M2受体引起HR

增快和BP升高(1.2)。盐酸戊乙奎醚作为一种新型的长效抗胆碱药,能选择性地作用于M1和M3受体,而对M2受体无明显作用,因而对HR的影响小(3)。 表3:三组FVC和FEV1的变化 组别 术前 术后24h 术后48h 戊乙奎醚组FVC(L) FEV1(l/min) 东莨菪碱组 FVC(L) FEV1(l/min) 阿托品组 FVC(L) FEV1(l/min) 2.98±0.67 2.56±0.56 3.06±0.45 2.67±0.59 3.12±0.48 2.70±0.61 2.18±0.72*△ 1.85±0.43*△ 1.76±0.85* 1.52±0.76* 1.61±0.67* 1.40±0.52* 2.54±0.62*△▲ 2.12±0.83*△▲

1.89±0.57* 1.62±0.84*

1.82±0.63* 1.58±0.81*

与术前比:* P<0.05 与东莨菪碱组及阿托品组比:△ P<0.05 与术后24h比:▲ P<0.05

本观察结果表明盐酸戊乙奎醚组在作用高峰时间(即给药后30m

in)与基础值比较均无明显改变,阿托品组和东莨菪碱组在作用高峰时间HR均明显增快,阿托品组在麻醉诱导后HR仍明显快于基础值,且与盐酸戊乙奎醚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由此显示出盐酸戊乙奎醚具有良好的HR稳定作用。麻醉诱导插管后HR明显增快可能与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有关。 从三种药物对BP的影响来看, 盐酸戊乙奎醚,阿托品和东莨菪碱对BP无明显影响。 肺的通气道主要分布M3受体,肺组织中M1和M3受体相比,M3受体略多于M1受体。在胸内手术的患者使用盐酸戊乙奎醚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少呼吸道和肺术后的大量分泌,可使呼吸流量增加。同时盐酸戊乙奎醚可降低术后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肺微循环阻力,解除小血管平滑肌痉挛,使小血管扩张,有利于胸内手术术后肺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肺炎、肺水肿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 胸内手术中维持稳定的血液动力学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患者的顺利康复。患者由于紧张等原因,入手术室时会出现BP升高和HR增快,因此选择麻醉前用药,消除紧张焦虑情绪,使患者入室时充分镇静,BP、HR平稳,可维持患者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稳定。冠心病患者HR增快会增加心肌氧耗,有诱发心肌缺血的可能。对于心功能不全、预激综合征、房颤等患者也应选择避免增快HR的药物如阿托品。在理论上东莨菪碱的增快HR作用较阿托品弱,但本研究结果表明东莨菪碱仍显著增快HR,而盐酸戊乙奎醚显示出良好的心血管稳定性,明显优于阿托品和东莨菪碱。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和东莨菪碱的腺体抑制作用相近,所有患者均述轻度口干,盐酸戊乙奎醚组患者未发现颜面潮红。同时盐酸戊乙奎醚还可使术后肺功能恢复较快。综上所述盐酸戊乙奎醚作为胸内手术麻醉前用药是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韩济生,主编 神经科学纲要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 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 342-343. 2. 顾振纶,卞春甫,张银娣,主编 医学药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