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绣球:广西壮族文化符号的表征

绣球:广西壮族文化符号的表征

第25卷第6期 2010年I2月 柳州师专学报 

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1.25 No.6 

Dec.2010 

绣球:广西壮族文化符号的表征 熊 晓庆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 要:在当代广西区域民族文化建构过程中,绣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以图 案、雕塑等符号化形式出现在公共空间和重大场合中,表征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感。符号化绣球作为广西 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本,在区域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绣球;文化符号;表征;文化资本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20(2010)O6一o024一O5 

与铜鼓、壮锦一样,绣球也是广西最富特色的壮 族文化元素之一。它以各式各样的符号化形式出现 在当代广西区域民族文化视野中,具有独特的现代审 美意味。符号化绣球不但巧妙地继承和弘扬了古老 的绣球文化,而且以全新的审美形式出现在各种公共 空间和重大场合中,充当着广西壮族文化资本的功 能。符号化绣球作为广西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本,在区 域民族文化建构与认同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那么,绣球如何充当了壮族的文化资本,这对当代广 西的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意味着什么,这正是本 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符号化绣球是使用艺术手段从传统的实物绣球 中所提炼出来作为一种文化的表征,能够反映人类情 感的虚拟化绣球表现形式。正如苏珊・朗格所说: “符号即我们能够用以进行抽象的某种方法。”…基于 这种抽象,人类生命的自我组织形式才有可能以较为 普遍的形态为人所接受与传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也才能由此走向一个更理想、更富于意味形式的境 界,从而实现荷尔德林似的诗意栖息。符号化绣球正 是壮乡儿女从众多的壮族文化元素中提炼出的最有 代表性的抽象意象,同时被赋予了多种的表现性形 式,最终达到了充当文化符号的功能。它的出现是传 统实物绣球的功能慢慢转化的结果。 一、从实物绣球到符号化绣球 最初,绣球作为壮家人的爱情信物,被广大青年 男女运用于彼此之间的交往与定情。宋代周去非在 《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巳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 位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砣’。男女 自成,则女受砣而男婚已定。”宋代诗人朱辅在《溪蛮 取笑》中也说道:“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 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砣’。”此外,清 代的《庆远府志・诸蛮》也记载:“溪恫……当春日戴 阳,男女互歌谓之浪花歌,又谓之跳月。男吹芦笙,女 抛绣笼。绣笼者,彩球也。回旋舞蹈,歌意相洽,即投 之报之,返而约聘。”可见,传统的绣球是壮族青年男 女之间交往与定情的信物,而且它往往与壮族的对歌 活动联系在一起,象征着自由美好的爱情。伴随着壮 族社会的发展,作为爱情信物的绣球不再是用于抛掷 的小布包,而是被勤劳智慧的壮家女子精心制作成样 式精美的绣球。这时候的绣球一共有十二瓣,外观绣 有花纹,里面包有豆粟、棉花籽等农作物种子,寓意着 多子多福。越来越多的壮家青年男女通过对歌、抛绣 球搭建情谊,约定终身。制作绣球的技艺也成了壮家 女子之间比拼的手艺,衡量着一个女子的聪慧程度。 文革期间,壮族民间社会的许多民俗活动受到了 严重的打击。尤其是歌圩活动被禁止之后,与之相关 的青年男女对歌谈恋爱、抛绣球、绣球定情、制作绣球 等活动也被打上了“四旧”的标签,被禁止。绣球技 艺在20世纪6O一7O年代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就连绣 球技艺一直最有名、历史最悠久的“绣球之乡”—— 广西靖西县旧州也不例外。一直到了20世纪的80 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沉寂了多年的绣球才 重新回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只是,从传统一路走来 的绣球,在现代性背景下其功能悄然发生了变化。如 靖西县旧州的绣球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发展 起来的,如今它不断向商品化迈进,业已呈现出产业 化的发展模式。今天的旧州村,家家户户都是刺绣作 

[收稿日期]2010—1l一15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民族文化的再生与认同——作为文化符号的绣球(10YCH19) [作者简介]熊晓庆(1985一),女(壮族),广西武呜人,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艺学。 

24 坊,以制作绣球为主,兼及鞋子、提包、挂饰等刺绣工 艺。其中,刺绣者以女性居多,上至八十岁的老太太, 下至六七岁的小女孩都加入刺绣者的行列。绣球也 从传统的爱情信物发展成了内涵丰富的吉祥物,它象 征着幸福美满、吉祥如意、老少平安、身体健康、友谊 长存的美好愿望。在商品化的过程中,绣球也日益发 展成为广西最富特色的壮族文化元素之一,有着重要 的文化符号功能。 

二、符-N-化绣球的表现形式 伴随着八桂大地不断开放的步伐,作为吉祥物的 绣球在市场化传播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与 赞誉。承接传统而来的符号化绣球,业已借助各式各 样的符号化形式出现在广西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 对外窗口、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凸显着鲜明的壮族 文化特色。它以全新的审美形式在传统与现代文化 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不但实现了古老民族文化新 的意义生成,也唤起了壮乡儿女对传统文化的亲切记 忆。具体而言,在当代广西区域民族文化视野中,符 号化绣球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作为礼物的符号化绣球 把作为礼物的绣球界定为符号化的表征,更多是 出于从绣球内在文化意蕴和功能意义的层面来考虑。 正如前面提到的旧州现代绣球的发展,更多是作为礼 物(吉祥物)层面的绣球发展起来的。绣球已经不再 是传统意义上作为爱情信物的绣球,而是作为一种美 好情感的表征,承载着许多精神层面的寓意,诸如美 好、幸福、吉祥、平安等。而且它被更广泛的人群应用 于社会交往,不再局限于壮族的青年男女。作为礼物 的绣球的制作更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入了更普 适性的现代审美元素,制作更精致,色泽更讲究,外观 更可人。有时,刺绣者还会在球面上绣一些吉利的字 词,如“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等,寄寓了某种美好的 情感。作为礼物的符号化绣球常常出现在广西的各 大旅游胜地和对外窗口,如南宁市、桂林市、百色市都 有出售礼物绣球的工艺品店。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 热情好客的壮家儿女会给其挂上精美的绣球表示欢 迎,他们把对客人的美好祝福寄寓在精美的绣球里。 符号化的绣球以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融人现代 人的日常审美生活,它已经成为了壮族儿女日常生活 中触手可及的一部分。作为雕塑的符号化绣球便是 这样一种形式,它以地标性的建筑造型组成人类生存 景观的一部分,像纪念碑一样为人们所熟悉和铭记, 正如爱德华・希尔斯所说的,“与所有其它种类的人 工制造物不同,纪念碑从一开始就是人们为了让后代 牢记过去而设计的。设计它们是为了纪念,是要世世 代代的人铭记过去 J 。作为雕塑的符号化绣球的出 现正昭示着这样一种表意功能。它在充当一种民族 地域文化标识的同时,更在唤起壮乡儿女对传统文化 的记忆和普遍认同感。如图2—1所示,靖西县为了 标识“绣球之乡”的文化身份,特别在县城的公路入 口处新建了一个大型的绣球广场,广场上有一个巨大 的金色绣球雕塑,堪称当前最大的绣球造型。环绕绣 球雕塑的绿化带也是一个绣球纹饰图案的装饰。靖 西县的人民会堂建筑上也有两个大大的绣球雕塑,旧 州的壮音阁建筑上也有类似色泽鲜艳的绣球雕塑。 在靖西,标识着“绣球之乡”的文化符号无处不在的 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人们所铭记、自豪与认同。 图2—1广西靖西县绣球广场的绣球雕 在首府南宁市,符号化绣球同样被大量使用在城 市建筑装饰上,共同构成绿城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 如,质朴的绣球花纹图案和精致的绣球造型共同装饰 着邕江沿岸上的护栏建筑,表征着邕江作为母亲河的 文化归属。借助符号化绣球的这种文化表征,古老的 绣球文化与悠久的邕江人文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传 承与发展。南宁的各大公园有许多石头雕塑的绣球, 它们不仅发挥着阻拦机动车辆进入公园的实用功能, 还构成了南宁市深厚的民族文化景观。此外,在百色 市的百色起义纪念馆馆内的墙面上,铜鼓、壮锦、绣球 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广西壮族文化元素被完美地组 合到了一起。它们共同以一种亲切可感的方式为老 百姓提供普世意义上的文化滋养。而作为背景装饰 的符号化绣球常见于地面或舞台演出。南宁国际会 展中心一侧的大草坪由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会标和三 个大绣球的纹饰图案装饰而成,大气而美观,表征着 广西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靖西县城也使用绣球图 案作为地面装饰,如,中山广场有一个大型的绣球图 案装饰,还有一些小广场也用绣球图案装饰,它们既 表现了一种别致的审美韵味,也表征着一种民族文化 身份。同时,绣球以神秘的纹饰,圆满的球体,秀美的 花瓣、精致的设计向人们传达着细腻、柔和的美感。 被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符号化为美轮美奂的舞台背景 装饰,营造出浓郁的壮族文化氛围。如,广西壮族自 治区成立50周年的文艺庆典就以五个特大的绣球造 25 型.fiz为舞台背景装饰,色彩鲜艳的大绣球既增添舞台 的美感效果,也渲染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凸显出广西 鲜明的壮族文化特色。南宁市南湖公园内的水幕电 影的地面构造也是由一个绣球图案装饰而成,绣球图 案在灯光和水雾的作用下既富于放映的视觉美感,也 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舞台 背景从1999年起曾多次使用绣球的造型或纹饰作为 装饰,绣球成为仅次于铜鼓而使用最多的舞台背景元 素,即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舞台背景没有使用绣球 装饰,绣球也会作为道具出现节目演出过程中,标识 着广西的民族性与地域性。除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 节舞台背景经常垂青于符号化绣球外,广西境内许多 壮族聚居的市县在举行大型文艺活动时,也喜欢把符 号化绣球作为舞台背景装饰。如靖西县2008年“风 流歌韵、美丽壮音”山歌节就以四个大绣球图案来装 饰舞台背景;2003年和2009年武鸣县的“三月三”歌 圩文艺活动也以绣球图案和造型来装饰舞台背景。 借助符号化绣球的这种装饰和舞美效果,越来越多的 壮族儿女不谋而合地把审美的视线聚焦于古老的绣 球文化,并采用各式各样的文化符号形式,使古老的 绣球在现代社会获得了一种神圣的感召力。 (三)作为城市节庆景观装饰物的符号化绣球 壮族有着源远流长的节庆文化。“歌之舞之”作 为庆典活动中最核心的内容,依旧在现代社会发出耀 眼的光晕。从传统走来的壮乡儿女把对古老节庆的 忠诚融入到现代艺术盛会的表达中,例如,集传统与 时尚于一身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世人创造了一 次又一次的艺术文化盛宴。每年秋季,当南宁市“两 会一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 资峰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举行期间,南宁市的各 大广场、公园、x ̄#l-窗口、大街小巷都会被节El的盛装 打扮着,美不胜收。符号化绣球就是最常见的城市节 庆景观装饰物之一。它以鲜艳的色彩,饱满的形态, 柔和的曲线,精致的造型,成为南宁市节庆景观装饰 物的宠儿,频频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装点着节日 的喜庆气氛。如,2009年的“两会一节”期间,南宁市 的民族广场、江南广场、滨湖广场、南湖公园等都出现 了符号化绣球闪亮的身姿;2010年的“两会一节”期 间。南宁市的民族广 场、朝旧广场、火车站、衡阳路的 西乡塘区政府所在赂段均有形式多样的符号化绣球 装饰物。符号化绣球与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会标、吉 祥物“合合”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吉祥物“歌娃” 一起作为城市节庆景观装饰物,共同寓意着开放的八 桂大地欢迎各地朋友,愿与各地友人合作共赢,共同 发展。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符号化绣球业已成为 当前绣球存在最普遍,也最富生命力的表现形式。正 如吉登斯所说:“时一空分离为现代社会生活的独特 特征及其合理化组织提供了运行的机制。现代组织 26 能够以传统社会中人们无法想象的方式把地方性和 全球性的因素接连起来,而且通过为两者的经常性连 接,直接影响着千百万人的生活。” 符号化绣球所体 现的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分离状态,不但表征着当代壮 族文化既富于传统灵魂又集聚现代时尚的特征,也为 符号化绣球的文化功能实现提供了组织运作的保障。 也就是说符号化绣球是广西区域民族文化的一种表 征,而且这种文化表征已经获得了组织运作权威。反 过来,拥有运作权威的现代组织能够以文化符号(传 统社会中人们无法想象)的方式把地方性的壮族文化 和全球性的审美因素连接起来,直接影响着千百万壮 乡儿女的生活,使他们对自身的民族文化形成一种自 觉的认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