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日语二外学习动机初探

大学生日语二外学习动机初探

CAREER HORIZON
调查与研究
・180・
职业时空
 

2010年3月

收稿日期:2010-01-28
作者简介:苗迎春(1981-),女,黄淮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二外日语教学法、日本文化。

摘要: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我国近年来研究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
文献多为英语学习动机,而大学生二外日语学习动机存在着与英语学习动机不同的特点。文章对大
学生日语二外学习动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日语学习;第二外语;学习动机

一、研究意义
作为二外日语教师,笔者深为学生日语学习的
热情逐年递减而忧虑。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开设一年
半二外课程,事实是前半年因为刚刚接触新语言,兴
趣很高,学习也很认真。但这种情形最多不超过一
个学期,随着难度加深,任务加重,第二学期开始
就出现厌学现象,敷衍了事,应付考试和老师的检
查。第三个学期除了考研需要者其他人干脆逃课。总
之,二外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令人担忧。
学生学习兴趣及动机的激发是解决二外教学矛
盾的切入点、突破口。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互动
过程,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进
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调查大学生二外学
习动机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培养其学习动机的策略,
不仅有助于本校二外教学的改进,而且还可以给面
临相同困扰的其他高校的二外教学提供参考,具有
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是黄淮学院
英语专业2006级本科三年级学生,共83人,年龄在
18-22岁之间,在进入大学以前均无日语学习经历。
问卷采用的是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2003)等
对中国大学本科生进行的动机类型调查问卷,并做
了适当修改。共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
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第二
部分是调查问题,问卷包括26个问题。本次调查共
发出83张问卷,收回83张,其中有效卷83份,有
效率100%。

三、数据分析
1.信度和效度
使用SPSS10.0 for Windows软件对本测试的26
个问题进行内部信度及效度分析,得到信度系数为

0.7093,效度为0.803。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
效度,保证了本研究施测工具的有效性。
2.因子分析
运用SPSS1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
行了因子分析,目的是探索大学生二外学习动机有
哪些类型。
第一步,通过KMO(Kaiser-Meyer-Olkin)
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球型检验结果显著。
第二步,确定因子个数。采用正交旋转方法自
然归类得出9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累积解释总
变差的68.720%;采用斜交旋转(DierctObhmni)方
法自然归类得出9个因子,并且因子特征值和方差
百分比,累计百分比与正交旋转的结果完全相同。
第1个因子的特征值为2.831,解释原有26
个变量总方差的10.888%,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10.888%;第2个因子的特征值为2.518,解释
原有26个变量总方差为9.684%,累计方差贡献
率为20.572%。其余数据含义类似,提取7个因
子比较适宜。
第三步,解释因子含义。为了使因子的含义更
清楚,更便于解释,我们采用正交旋转的方法,目
的是使一个变量只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上有比较高的
载荷。
问题21,14,20,19,对第一因子的贡献较大,
属于因子1;问题17,11,18,对第二因子的贡献
较大,属于因子2;问题6,25,24,对第三因子的
贡献较大,属于因子3;问题8,9,5,对第四因子
的贡献较大,属于因子4;问题2,15,16,对第五
因子的贡献较大,属于因子5;问题7,1,26,对
第六个因子的贡献较大,属于因子6;问题12,13,
对第七个因子的贡献较大,属于因子7;问题10,对
第八个因子的贡献较大,属于因子8。
第四步,因子命名。因子1是对文化的喜爱,

大学生日语二外学习动机初探
苗迎春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CAREER HORIZON
调查与研究

・181・
第6卷・第3期
职业时空

包括歌曲、电影和文学、科技的爱好,表达了对目的语言感兴趣的原因。按照高一虹(2003)等的观点,这种兴趣是内在的,它具有明显的“内在动机”特征,这与Gardner(1975)和Lmabert(1975)经典模式中的“融合型动机”相近,但未必要融入目的语的文化,可能是单纯的欣赏、喜爱。因而,把因子1命名为“文化兴趣动机”。因子4包括与特定目的语和一般语言有关的两个项目,可命名为语言兴趣动机,属于内在兴趣对学习的影响,因此也可归为“内部动机”。因子2包括三个题项,“日语是非常有用的交流工具”、“日语是人生路上的敲门砖”、“将来找一份好工作”,总体来说,它们都与提高个人竞争力和社会地位有关,与个人未来发展前途有关,是直接、实用意义上的“工具型”动机,可称为“个人发展动机”。因子3的二项“为了让日本更好地了解中国”、“出国寻找更好的机会”可命名为出国动机,既包括“工具型”出国动机也包括“文化型”出国动机;因子5既有外部要求也有个人发展需要,但都不是出自内心对目的语的热爱,因此仍可称为外部动机,属于工具型动机范畴。因子6的二项“能获得成就感”、“受教育程度和修养的象征”表示内心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可命名为成就动机。因子7的二项“为了移民外国”、“为了出国体验日本文化”可合并为移民动机。因子8虽然只有一项“更好地为中国的富强尽力”,但因子负荷很高,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心,可命名为社会责任动机。另外,问卷的第5题(取决于日语课的质量)在因子4中有0.652的负荷;问卷的第6题(日语教材)在因子3中有0.773的负荷;问卷的第1题(对日语一见钟情)在因子6中有0.771的负荷,因难以归类,故舍弃,表中没有列出。四、问卷结果分析1.大学生二外日语学习动机主要由内部兴趣(文化兴趣和语言兴趣)、个人发展、出国动机、成就动机、外部要求和社会责任等8个因素构成。大学生的二外日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相比,既有相互交叉,又有所区别。高一虹(2003)等在对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主要有7种动机类型,它们分别是:内在兴趣动机、成绩动机、出国动机、学习情景和社会责任动机、个人发展动机和信息媒介动机,与此相比,二外学习动机类型有某些因子上的差异,命名不太相同,而且多了成就动机。虽然二外学习动机中内部兴趣动机、出国动机、个人发展动机等与英语动机类型相同,但各个因子内部结构还是有一定差别。例如,在出国动机中,移民倾向比较强,但由于是二外,去日本留学找工作
机会和体验文化的愿望似乎并不那么强烈。
2.二外学习没有“证书型”动机。这与华惠芳
(1998)、石永珍(1999)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不同。
这反映出大学生在毕业时,社会和学校对学生没有
日语二外过级考证的要求。
3.在二外日语学习动机中,内在兴趣动机占
很大比例。这说明学生对于日本文化还是比较渴
望了解的,也就是说,学习二外日语的动机有内化
的可能。如果日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好地把
握这一点,准确而及时地在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
将会对学生学习二外日语的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
用。另外,对于二外教学还没有特别的评价机制和
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课堂教学随意性很大。在学
习内容上,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凭感觉走的现象。课
堂上大多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课堂教学没
有吸引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的提
高影响不大。

五、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索大学生二外学习动机的
内部结构。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学习
日语语言、日语文化和日文歌曲和电影是喜爱的,这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是一种内在的兴趣,属于
内部动机,同时也具有文化性质。出国动机、个人
发展动机和外部要求动机都具有工具型的特点,它
们都属于表层动机。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二外
动机类型兼有工具型、融入型、文化型的性质,同
时也具有表层和深层的性质。但主要还是工具型动
机和表层动机。
本研究只针对黄淮学院英语专业的部分学生进
行了调查,学生采样数也较少,因此调查结果有一
定的局限性,今后有待于进一步增加采样。此外,研
究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男女生差别、城乡背景差别
等情况,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探讨
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
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003,(1):29-38.
[2] 华惠芳.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外语界,
1998,(3):44-47.
[3] 彭晶,王婉莹.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及
学习效果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4(1).
[4] 郭俊海,大北葉子.シンガポール華人大学生の日本語
学習の動機づけについて[J].日本語教育,2001,110
号.
[5] 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
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