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l0年
第4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0
NO.4
1 949—2007年青海省产业结构演进特征与机理
张海峰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采用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汁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和技术,对青海1 9 49 2007年期间产业结构演进 的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了l 94 9 2007年青海产业结构演变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利用相关指标计算分析_r三次 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就业~产、l 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等层面的动态演进过程.然后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计 算r 1 978 1 987年、1 988 1 99 7年和1 998 2007年三个代表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数量特征.最后.归纳出青海产业结 构演进的主要驱动力是资源禀赋差异、历史与社会经济条件及自然地理环境约束、政府投资与政策引导的巨大作用和潜 力较大的高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并钊对性地提出1广“优化第二产业结构,保证第一产、【 发展,重点扶持第二产业” 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偏离 份额分析法;青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542f2010)04…0074 09
1 引言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关系及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
式u】.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发展过程中其结构和内容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提高 【.大量学者曾对
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及其演进进行过研究,以斌图揭示其一般性规律.经典研
究如罗斯托在其著作《经济增长的阶段》中提出了经济成长阶段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并在之后
被广泛证实的“佩蒂克拉克”定理.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 931年提出的“霍夫曼定理”,法国经济学
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多国“结构演变模型”统计分析,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
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论”以及美国学者钱纳里的经济发展与结构变动“标准形式”等.此外,较有影响的
还有日本学者莜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论”和赤松要的“雁形形态论”,以及近年来经济学和地理学
领域的重要学者迈克尔・波特、保罗・克鲁格曼、林毅夫等人关于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在对产业结构
演进特征及其机理的分析方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子,如外
资一 、贸易 】、制度 、技术创新 。和区域要素禀赋 等因素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及其传导机
制u 、演进模式¨ 与路径” ,以及产业结构演进的理沦探讨 …、生态环境效应 、区域实
证 ’ 及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等方面.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和核心,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同时也关系到生态环境
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优劣.因此,研究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具仃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
文试图以我国青海省为例,探讨其臼1 949年到2007年期间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与机理.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自然和人文环境独特、生态脆弱,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
生态战略意义,但这同时也决定了其产业结构的特殊性.随着西部地区的逐渐开发尤其是西部大开
发战略的实施及青藏铁路的开通,青海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基于这一形势,科学地
总结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特征及其机理,对指导青海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0 12—03 作者简介:张海峰(1 969),男.甘肃庆 t
1人.博上.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 竹 第4期 张海峰:l949—2007年青海省产业结构演进特征与机理 75
2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
2.1产业结构评价指标
2.1.1 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数 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数 可以用来衡量产业内部结构的多样化程度.例
如对第一产业,就是指历年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等各自比重变化所反映的多样
化情况,即:
),一1/ X (1)
式中:X 为各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2.1.2 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 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_丁业研究中心提出的指数[。。,以某一经济
区域的产业结构为标准,通过计算相似系数,将两地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被比较区域的产业结构,
即:
Su *X /(√ x *√塞 ) (2)
式中:是表示产业部门,x 和x 分别表示区域i和区域 各产业所占比重.
2.1.3 就业一产业结构偏离度 及偏差系数 。r2" 伴随产业结构的转变,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
化,劳动力由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较高的部门转移.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表明产值比重大于就业比
重,其绝对值越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越平衡,为零时两者均衡;偏差系数越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
构差距越大,即:
一G百DP;/GDP1一 I(GDP /GDP—y /Y)/ /(3)l一—— 一一上 2一 { —I I )
式中:GDP /GDP为第i产业GDP产值所占比重,Y /Y为第i产业就业人员数所占比重.
2.2产业结构演变分析方法 偏离 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缩写为SSM)将研究区域规
划期问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参照区域(规划区所在背景区域或全国)作比较,比较准确地确定区域内
各部门或产业的发展状况与标准区相关部门或产业相比竞争力的大小,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2.3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文选取青海43个县(市)为分析单元,1949—2007年为分析时限.下文如无特殊说明,全国社会
经济数据和青海1949一l978年社会经济数据来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78—2007年数
据来自各年《青海社会经济统计年鉴》、《青海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3 1949—2007年青海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3.1 产业结构演进阶段及总体特征
自1949年青海解放以来,其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的变动,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快速发
展并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结构形态(图1).1949—2007年青海产业结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表1).
3.2产业结构演进动态分析
从图1可看出,1949—2007年青海省产业结构演进的总趋势是一产比重不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
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演变具体动态见图1及表1.
各产业具体动态为:①第一产业比重变化可分为二个阶段:1949—1977年,其比重在波动中下降, 由l949年的83 降至196O年的24 ,之后又快速上上升并于1971年稳定在39 左右;1978—2007
年,一产比重持续快速下降,从1981年起成为比重最低的产业,且其比重在2006年降至1O.85,达到历
史最低点.②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其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1949~1957年,依托
农牧业资源,发展了一批粮油、皮革、毛纺、肉奶等农产品加工工业及电力、煤炭等基础工业,但规模小,
76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Ol0年
产业结构仍以农牧业为主;1 958—1977年,在“三线”建设的大背景下,相继从内地迁入和新建了一批工
业工厂,奠定了青海工业发展的基础;1978—2007年,首先,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大背景下,青海省政府提出了开发资源、振兴青海的战略,以优势资源开发为主的重型工业得到迅猛发
展,工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其次,2000年以后,在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
景下,青海省抓住机遇,构建特色产业,又一批大型工业项目相继建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③第三产
业在GDP中的比重在计划经济时期除1961年有一个小高潮之外长期处于较低水平,1978年之后由于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上升较快,于l996—2oo1年曾一度跃居二次产业首位.但此后有较为明显的下滑
趋势.
表1 l 9/i9 2007年青海产业结构演进的三个阶段
图1 l 949—2007年青海省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情况
3.2.1 三次产业及其内鄙结构动态演进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动态:①第一产业:计算1949—2007年青海农业内部结构,如图2,农牧
业产值之和一直占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而林业、渔业产值之和从未超过10 ,可见青海省是一个农
牧业大省,农牧业在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据式(1)计算1949 2007年青海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多样化指数,如图2.1978年以后农林牧渔总产值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尤其l994年以后总量急剧上
升,而农业多样化指数58年来一商在2.5左右徘徊,特别是2004年以来,随着农业总产值的急剧上升,
农业多样化指数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近年来青海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畜牧业产值及比重明
显上升,而种植业产值及比重明显下降(图3),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单一化密切相关,从而从另一侧面 说明退耕还林(草)效应开始显现,农业内部结构优化任务还很艰巨.②第二产业:如前所述,l978年以
后工业处于青海经济发展主导地位(图1).且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其发展主要依靠重工业,其中又以资
源开采及初加工工业为主,如石油天然气歼采、电力生产、有色金属开采及初加工、盐化工业等规模小,
效益低.③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第三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2006年青海第三产业占GDP
的38 ,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39.4 .这并不表明青海第三产业发达,更不表明青海已进入现代化水平, 惭:
H霉好姆 第4期 张海峰:1949—2007年青海省产业结构演进特征与机理 77
7O 60 趔5o 4o 痢30 20 纛10 O 图2青海1949—2006年农林牧渔总产值及农业内部多样化指数
赫诹 ,矗▲ 入 矗 ・ ▲ 厂、 厂\▲ . ・ ‘~ _盔盘壁兰 ・ 藩毒 参 一 . 盛禽 —斯—— i了 i— 一 一 甲 ’
I+农业 ’’鬻一林业 趣一galk …一一渔业 l
塞 星 墨 墨 垂 墨 星 萋 墨 星 塞 璧 至 萎 薹 鸯 量 誊
年份
图3青海1949—2006年农林牧渔产值构成
因为它不是产业经济自然演进的结果.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青海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相比较而形成
的.在省内生产总值中,由于第一、二产业发展落后,经济规模小,产值基数低,使得第三产业的规模显得 较大,是相比较而形成的.二是从第三产业内部多个层次看,由于青海地处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造
成了运输距离长,调入商品多,成本高,负担重,相应地青藏高原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就很大.另外为社会
公共服务部门,包括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军队、警察等所占比例过大,也就是造成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的
重要原因.在最终消费构成中政府消费比例不断上升,2006年接近4O .上述分析同时可看出,青海三
大产业前后关联度低.
3.2.2 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动态演进
7 6 5 篓 3 彗z {L 1 。 一1 ^ I—。一第一严业—船一第二严业—咕一第三严业 \只 』 u\/ 一一/\/ . / : r …— 、 口。. ~ \户盯u 。 D凸 口。n~一几 , D口册_一匕怨葡 一 一— 嘴 础蛐衄 啮 △^ — 呤 ∞ 令。_( 夺钒 夺。_c岭 ∞ 。一(崦 令仪吣◇o-o O o◇O O
●●I●l I●●_I‘I I●I I I I l I I●●●●I l●I I I I●I-●●●I I‘-I I I I 1●_I I●I I I 聒茁爿《 加 ∞ 踮 砷 ∞ O
一岷2}一遥 躜测辞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