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礼貌原则的中英文化对比

礼貌原则的中英文化对比

资料搜集:陈青(2008123203)祁桂玲(2008123238)资料整理:杨志华(2008123204)论文报告:毛倩茹(2008123240)礼貌原则的中英文化对比The contrast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hinese -English culture摘要:使用礼貌语是不同的社会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然而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制约,英汉礼貌用语也有所不同。

本文试从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礼貌原则入手,通过对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在实际的交际中更有效地面对这种差异,有效地减少跨文化交际中误解和冲突,,以取得交际的成功。

关键词:礼貌原则、语用差异、差异原因Abstract:The use of politenes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various societies and groups, and it is the mark of human social civilization. However, affected by different cultures, politeness has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iming at facing the differences effetely reducing misunderstanding and cultural conflict and promoting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different principles of politeness, contrasts the pragmatic discrepancies of politenes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Key words: politeness principle;pragmatic discrepancies;the reason of differences 众所周知,通过语言表达礼貌是最常用的手段,它的确是成功交际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

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然而,礼貌虽然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但不同的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解释和侧重。

1、英语礼貌原则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

Leech的这一原则也是本论文的一条主线。

他的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把礼貌信念的表达增大到最高限度。

Leech的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准则,每项准则都有两条次准则。

(1)得体准则(Tact Maxim):a)尽量少让别人吃亏,b)尽量多让别人得益;比如:“I would like to borrow your bike, if you wouldn’t mind.”用完之后往往要说:“Thanks a lot.”(尽量夸大自己所得到的利益)。

若直接说:“Lend me your bike.”就显得不礼貌。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a)尽量少使自己得益,b)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如:“You can use my bike. ”“Have another sandwich.”比“Hand me the newspaper. ”“Got a cigarette?”更礼貌一些。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a)尽量少贬低别人,b)尽量多赞誉别人。

如教师用语中批评学生“你是个榆木脑袋”“你是个笨蛋!”这样的对学生全盘否定,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做人的信心,引发对立情绪,无法为学生接受。

(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a)尽量少赞誉自己,b)尽量多贬低自己。

如:A: Your performance was outstanding. B: Yes, wasn’t it!又如:Please accept this large gift as a token of our esteem.以上两句都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都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原则。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b)尽量多增加双方的一致。

例如:A: It was an interesting exhibition, wasn’t it? B: No, it was very uninteresting.以上B的回答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如:A: English is a difficult language to learn. B: True, but the grammar is quite easy.以部分同意代替完全不同意,显示出礼貌。

可以看出,以上各项的两条次准则含义相当,只是说话的着重点不同。

此外,“得体”与“慷慨”准则、“赞誉”与“谦逊”准则,则分别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得体”是指应如何对待别人,适用于“请求”等使役性言语行为;“慷慨”则是指应如何对待自己,适用于“答应帮助”等承诺性言语行为。

类似地,“赞誉”是指如何对待别人,“谦逊”则是指如何对待自己。

第五项“一致”准则指出不宜直接表达与对方相异的看法;最后一项“同情”准则强调要注意表达与对方共同的心情,喜别人之喜、忧别人之忧。

2、汉语礼貌原则近年来,我国有关礼貌原则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胡文仲教授和何自然教授都先后对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重要阐述。

北京大学的顾曰国先生(1992)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人日常交际的特点,提出了汉语言文化交流中四个方面的礼貌特征,即尊重(respectfulness)、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 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

同时,借鉴Leech的礼貌六原则,总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礼貌原则,共包括五个方面。

(1)贬己尊人准则:“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

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例如称自己为“小弟”“下官”,称自己的妻为“贱内”,而称对方妻子为“尊夫人”等。

(2)称呼准则:用适当的称呼问侯对方。

它体现了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称呼语必须体现尊重原则,是“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映。

例如: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我们用尊敬的语言,比如我们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而对比自己年幼的人往往没有这种等级差别。

(3)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视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其基本内容是“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

这一原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和自身的文化素养。

例如:我们为回避忌讳,对“死”字可以用“长眠”、“老了”、“安息”等委婉语表达,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4)求同准则:这与“脸”、“面”有关。

所谓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方的要求,赞同对方。

像下面这组对话就违反了这一原则:“A:周六图书馆开门吗?B:只有白痴才会这么问。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

这个原则反映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的传统思想。

3、两种礼貌原则中语用差异的表现3.1英语的赞誉原则和汉语的贬己尊人原则的冲突赞誉准则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行为,有利于结交新人,建立人际关系。

人们在运用赞誉语时,有其特定的场合和情景,赞誉人与被赞誉人的社会地位、相互关系都不尽相同,赞誉的目标和话语也不尽相同。

但作为一种礼貌行为,在西方文化中被赞誉人礼貌的做法就是遵循Leech的“一致原则”,迎合对方的赞誉,说声“Thanks!”或“Thank you!”,欣然接受恭维。

在中国,人们在打扰别人时常采用“指示性”言语行为来表示礼貌,而西方人则习惯用“抱歉”性言语行为以示礼貌。

最为明显的是对于“感谢”(Thank you)这一礼貌行为的态度。

“Thank you”在美国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公式化的习惯性的行为,然而在中国却有不同的概念,它总是和因“蒙恩”“受惠”而表示感谢相连,人们只在感到“受恩”有义务向对方表示感谢时才用此言语行为。

比如:a. A: Your coat is very beautiful.B: Thank you.b. A:你的钢笔坏啦,用我的吧!B:好的,谢谢。

汉文化重视贬己尊人准则。

在受到别人的恭维时,总是习惯先否定对方的赞扬,再贬低自己一番,以示自谦,而接受恭维则意味着有骄傲自满的情绪或缺乏教养。

比如中国人送礼时会说“小小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而西方人可能会直接说“I hope you like it.”或“I think it may be useful to you.”。

和英美人士受到赞扬,大方地以“Thank you”欣然接受来回应表示一种礼貌相对,汉民族在听到别人的赞扬的时候,却会以“哪里,哪里,您实在是过奖了”,或者“这是我该做的”等等来回应。

因此当英语使用者很真诚的称赞换来“No,No,you’re just kidding.”或者直译为“It’s my duty.”之类的回应的时候,往往会给英美人士带来不愉快。

因为,“It’s my duty”通常只是值班人员的用语,隐含责任在身,不得已而为之,这样的回答只会让表达谢意的英美人尴尬不已。

所以在类似于这种采取不同的礼貌方略的场合下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一定要注意与对方在文化习惯和表达习惯上趋于一致,以期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实现真正的交际意图。

3.2称呼语与问候语的不同3.2.1称呼语不同言语交际中,称呼语是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

称呼语对人际关系有着敏锐的反应,它不仅有提醒对方开始交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交际者摆正自己与交际对象的关系,便于展开交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