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评析热点话题背后的娱乐化现象目录1 热点话题分析 31.1 高以翔录制《追我吧》不幸去世 31.2 新闻娱乐化——美国大选 51.3 教育类节目娱乐化 62 广播媒体娱乐化带给社会的不良后果72.1 精神层面72.2 时间资源的耗费83 广播媒体娱乐化的原因83.1 媒介过度娱乐化83.2 媒介娱乐化的影响9四、结语11摘要:最近的热门话题揭示了新闻娱乐和娱乐新闻的趋势。
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些广播媒体娱乐化现象将带来什么后果?笔者将从近期热门话题入手,借由尼尔波兹曼著作《娱乐至死》,针对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娱乐现象,分析了这一现象的严重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新媒体的良性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热点话题;娱乐化;《娱乐至死》;新媒体时代1 热点话题分析1.1 高以翔录制《追我吧》不幸去世2019年11月27日凌晨1点45分,35岁的台湾男艺人高以翔在录制国内综艺节目《追我吧》时,突然倒地昏迷,经3小时抢救后仍回天乏术,最终被医生宣布心源性猝死。
这位身高195cm、热爱健身、正值壮年的男艺人突然离世,瞬间引发了全网震惊,在震惊和遗憾的同时,还有一个声音在民众中不断放大:是谁“杀”了高以翔?11月27日,感冒的高以翔强打着精神参加了节目录制,面对粉丝,他的嘴角还挤出了一丝笑意,他还不知道,他的生命即将进入倒计时。
当晚,高以翔所在的蓝队输了两轮,成绩落后,因此心急的他不顾身体不适一路狂奔。
现场的粉丝还在感慨:“哇,长腿跑得就是快!”然而,跑着跑着,他开始体力不支,逐渐被素人超越。
他的步履逐渐蹒跚,甚至还需要扶着栏杆。
最后,他说了一句“我不行了,我不行了……”就倒下了。
有现场观众爆料,摄影师刚开始以为高以翔是在做节目效果没有理会,直到其他节目嘉宾发现不对劲,节目组才暂停录制,对高以翔采取救援措施。
送到医院后,高以翔因为心源性猝死不治身亡。
后来,粉丝们发现,距离案发地不到300米的地方,早就配备了AED除颤仪,如果在“黄金四分钟”内抢救,它将是最有效制止心脏猝死的仪器。
可惜,一切没有如果。
一同参加节目的明星嘉宾不管如何慌张、祷告、帮忙,还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条鲜活的生命渐渐流逝。
几个小时前,一群人有说有笑地准备录制,几个小时后,就阴阳两隔,生命的无助感,不过如此。
不得不说,中国的综艺近年来的扎堆引入,并没有得到外来综艺的精髓,成员的团队精神和联系以及节目传达的精髓都并没有深入的钻研。
只是一味的照猫画虎,粗浅的临摹每个环节,复制一模一样的人设引发的笑料,这样的综艺生命周期能够长吗?显然不行,从近年来评分和口碑越来越下跌的《极限挑战》《奔跑吧》等系列引进综艺都能看得出,这些综艺的颓势。
在影视寒冬的情况下,这一次的事故之后相比对于户外真人秀也是有了整改的机会,但是希望并不是粗暴的、单纯的一刀切,完全杜绝户外真人秀,而是从节目的防护、录制和现场安全和医护人员配套设施上下手,这样中国的综艺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而身为综艺鬼才的韩国著名的综艺制作人罗英石是怎么评价真人秀的呢?他说,做真人秀节目不仅仅是为了做“任务”,或者是凸显某个人的特色,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嘉宾的特色将节目的主旨和意义传递出来,分享给电视前的观众,引发共鸣,创造一份快乐的记忆。
”而《追我吧》这档综艺节目的主旨与意义在哪里呢?当初这个节目对外宣称的噱头是“挑战游戏+瞬间死亡”。
只是没想到,高以翔的死,让“瞬间死亡”不单单是噱头,而是成为了节目的死亡批注。
而浙江卫视是否也曾用节目与观众创造过“快乐的记忆”呢?有,昔日,浙江卫视的王牌综艺节目《我爱记歌词》。
在那档节目里,主持人华少与朱丹一正一邪地配合着,引导嘉宾在领唱的歌声中,记起那个熟悉的歌词。
我记得在那群领唱中,有优雅可人的凌晗,青春靓丽的思琦,有诙谐搞笑的天悦,还有“人不可貌相”的王滔……一个个熟悉的脸蛋,一首首熟悉的旋律,创造了无数浙江人的“快乐记忆”。
然而,《中国声音》横空出世,让浙江卫视跻身地方电视台前列,舞台越来越精致,邀请的明星也越来越大牌,可是,身为浙江人的小编,再也找不到昔日的感动。
不仅仅是浙江卫视,很多地方电视台做综艺也是一昧吸引眼球,用一个个大牌明星堆砌,仿佛有明星做门面,就一定不缺收视率。
一旦收视率不行,就加大剪辑力度与节目难度,节目也就越来越狗血、耍噱头,恶性循环,娱乐至死,直至如今至死方休。
中国综艺已经得到了惨痛的教训,接下来会何去何从走向何方?是悬崖勒马,还是另辟蹊径?1.2 新闻娱乐化——美国大选波兹曼[1]认为,娱乐是电视节目的首要目的,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人提供娱乐。
电视剧、综艺节目自不必说,就连最严肃正经的新闻,也将娱乐作为首要目的。
在新媒体时代,拉里和特朗普的总统之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观众不仅可以通过直播电视观看两个“互相骂”,而且可以让网民观看两个辩论音乐,并以各种模仿来字幕。
全国性娱乐至死甚至已经传播到政客身上。
回想一下你看的新闻节目,节目时长固定,每条新闻占据的时间短暂,每播报完一条内容,播音员总要说上一句:“,现在让我们……”。
“……现在”这个句子,目的在于提醒我们,刚刚看到的内容和接下来要看到的内容之间毫无关系。
上一条内容是天灾人祸,下一条可能就是娱乐八卦。
即使上一条新闻是令人痛心的地震、杀戮,只要“……现在”这句话出现,你就需要从悲痛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将注意力分配到下一则新闻中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事件一茬接着一茬,每个人每天不停接受内容,节目一结束,就成过眼烟云。
就像微博热搜榜一样,每分钟更新一次,没有哪条热度持久。
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对某一新闻进行思索。
1.3 教育类节目娱乐化电视节目娱乐大众无可厚非,危险之处在于,电视作为主流媒介,改变话语的结构,把一切变成娱乐。
波兹曼反对的:不是电视展现娱乐内容,而是所有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意味着本来和娱乐无关的内容,也变成了娱乐,比如教育。
美国有一个很受欢迎的儿童教育节目《芝麻街》,它始于1969年。
该程序使用木偶,动画和现场表演向儿童传授阅读和算术基础知识以及生活基础知识。
在孩子们中很受欢迎,获得过一百五十多座艾美奖。
中国也相继出了《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一站到底》等众多教育类节目,诚然,这些节目教会了孩子一些知识,可是波兹曼认为,电视教育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看了节目的孩子虽然可以学会一些知识,但他不会热爱学习,他热爱的,只是看这类电视节目。
从教育类节目的设置上,就能够看出它的娱乐性。
这类节目主要目标不是考虑让观众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要让观众满意。
首先,每一期节目都独立完整,观众不需要掌握什么知识就能看懂;其次,电视教学不会设立任何难点,所有知识都以最简单懂的方式呈现。
因为一旦观众理解不了,收视率就会下降;再次,这些节目输出内容的方式是讲故事,不会过多阐述,不需要人的逻辑思考能力。
在波兹曼看来,如果教育不涉及预先储备的知识,没有令人困惑的难题,没有深奥抽象的阐述,那这种教育方式只能是娱乐。
这种电视教学节目带来了一个更大的害处,就是让人们认为教育应当令人快乐。
寓教于乐固然不错,可是教育从来就不是只有快乐,学习必然伴随着痛苦。
2 广播媒体娱乐化带给社会的不良后果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新闻娱乐与娱乐新闻似乎已经成为趋势。
新闻还是“最新事实”?在新媒体时代,娱乐至死现象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后果?2.1 精神层面首先,传播研究的议程设定理论[2]告诉我们,媒体可以引导公众关注特定的社会问题。
随着娱乐新闻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它将改变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并使他们减少在娱乐的温床上对公共事务的关注。
因此,它将对理性思维的形成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波兹曼写作此书时,在电视节目蓬勃发展期间,他观察到电视节目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含义,而且许多与娱乐无关的内容,例如政治,宗教和教育,也成为人们的附属品,人们已经成为一种“娱乐至死”的物种。
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客户垂直且准确地推送娱乐新闻,媒体到底是在“娱民”还是“愚民”?2.2 时间资源的耗费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低廉的价格占用或剥夺人们的自由时间。
媒体的负面影响,施拉姆曾做过一个比喻。
他说,媒介就像“时间窃贼”,一点一点地偷走人们的生活时间。
泛娱乐也导致媒体的信誉下降。
毫无根据的嘲笑和单方面的耸人听闻的后果之一就是媒体公信力的下降。
公众对媒体的期望和接受程度正在下降,因为人们弃之以鼻并嘲笑节目本身。
3 广播媒体娱乐化的原因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这样结尾:“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中国媒体在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同时,还强调了娱乐过度的问题,值得社会保持警惕和反思。
3.1 媒介过度娱乐化3.1.1 经济利益是媒介过度娱乐化的天然滥觞。
中国媒体实行“一元体制,二元运作”,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必须通过各种节目吸引受众以打包卖给广告商,根据“后院篱笆”原则[3],最能吸引受众的内容就是娱乐。
如加多宝在《中国声音》的冠名费从第一季的6000万、第二季的2亿再到第三季的2.5亿逐年攀升,《爸爸去哪儿3》、《我是歌手3》、《最强大脑》、《奔跑吧、兄弟》等冠名费都超过了2亿。
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各个电视台的真人秀与选秀节目迅速增加,统计显示,2015年,国内真人秀节目将达到200档,是2014年的5倍。
3.1.2媒介娱乐化是媒介技术与大众文化发展的结果。
文化工业理论认为,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的文化产品会造成社会大众的顺从,成为巩固统治的“社会水泥”,《爸爸去哪儿》等娱乐节目占据了受众大量闲暇时间,造成社会顺从,掩盖了社会敏感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如林观媚[4]所言,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逐渐取代了严肃、高雅的精英文化,普通民众开始掌握话语权。
我国媒体以往过于注重媒介产品的教化作用,在娱乐性上严重不足,随着媒介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开始创造自身的文化,娱乐长期占据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叶良辰”等网络恶搞层出不穷,正是受众自身发起的娱乐狂欢。
3.2 媒介娱乐化的影响传媒产业本身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媒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大关,而日本动漫产业平均每年的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日元,占日本GDP6%以上,美国的时代华纳、迪士尼等媒介巨头更是对经济社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媒介娱乐化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满足了受众的精神需求,成为社会的“减压阀”。
然而,娱乐化是一柄双刃剑,在斩获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割伤了自己。
一味沉溺于媒介娱乐化带来的利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娱乐内容的泛滥,媒介的过度娱乐化必须引起社会的警惕。
第一,过量的娱乐内容占据了受众大量闲暇时间,引起媒介依赖,使其成为“沙发土豆”、“容器人”,社会交往减少,阻碍社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