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25卷第3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5 No.3 2009(总第105期)JOURNALOFNORTHUNIVERSITYOFCHINA(SOCIALSCIENCEEDITION)(Sum.105)
文章编号:1673-1646(2009)03-0026-05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翻译X
李宏鹤(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 语用翻译是以追求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为目标的等效翻译。本文从JefVersueren的顺应理论角度出
发,分别探讨了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用等效翻译中的顺应模式,认为译者会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两个层面做出动态顺应,以达到语用语言等效之目的;并且译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顺应其翻译动机和自身现实条件以实现社交语用等效。 关键词: 语用翻译;顺应理论;语用等效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OnPragmaticTranslationGuidedByTheoryOfAdaptationLIHonghe(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Abstract:Pragmatictranslationisakindofequivalenttranslationwhichaimsatpursuingthepragmaticlinguisticequivalenceandsocialpragmaticequivalence.Thisarticleanalyzestheadaptivemodelsoftheabovementionedtwokindsofequivalenttranslationsfromtheangleoftheoryofadaptation.Itputsforwardthatthetranslatoractivelyadaptsthelinguisticstructureandcontexttoachievethepragmaticlinguisticequivalenceandthatheconsciouslyorunconsciouslyadaptshismotiveoftranslationandhisrealconditionstoachievethesocialpragmaticequivalence.Keywords:pragmatictranslation;theoryofadaptation;pragmaticequivalence
翻译理论浩如烟海,但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它必然与某个学科紧密相连,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而尽管译论所借鉴的每一种理论都对翻译研究有所启发,有所推动,这种启发和推动却又往往是局限或侧重于某一个方面的,不能全面反映翻译的全貌。尤金・奈达曾在其著作“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中把译论分为三大类:语文学类译论、符号学类译论和语言学类译论。近些年来,随着语用学的日益崛起和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倾向于用语用学的各种理论观点来分析和阐释翻译现象。“语用翻译”这一概念渐渐浮出水面。关于语用翻译的定义,何自然教授认为:“它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也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新模式。[1]”近年来,许多学者从预设、礼貌原则、会话含义、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分析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语用与翻译,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从顺应理论这个语用学的视角出发,探索语用翻译中的顺应问题。
1
文献回顾
前面已经提到,语用翻译是一种等效翻译。这种等效决不简单指字面意思上的吻合,它是指原作与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等值效果(equivalenteffect)[1]。在翻译理论界中较早提出等值概念的翻译家是奈达。在他看来,“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2]”彼得・纽马克进一步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理论。纽马克
X收稿日期:2008-12-08
作者简介:李宏鹤(1973-),女,助教,从事专业:中西文化比较及英汉互译。的交际翻译大致相当于奈达的功能对等概念。他认为“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接近的效果,语义翻译试图在译语的语义与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贴切地传达原文的准确的语境意义。[3]”。可以看出,语义翻译注重原文的形式和语义,而交际翻译则强调功能的等值,为了交际的畅通,译文可以将很多文字以外的因素考虑进去。在交际翻译中,意义不仅仅是在纸上的文字,同时也来自文字所处的大环境”[4]。20世纪80年代以来,D.Sperber和D.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从此,关联理论成为了指导语用翻译的新理论。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因而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明示——推理性质的交际行为。但由于翻译过程中涉及三个交际者: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翻译行为可以被理解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如图1所示。图1 翻译行为的两个明示——推理过程[5]在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是交际活动中的听话者。原文作者通过原作向译者明示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语言以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通过推理寻找最佳关联。在第二个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作为说话人/交际者,他根据自己在第一次交际过程中推理出的对原作者交际意图的理解,以及译入语言环境和他对译文读者期待的估计向译文读者明示,而译文读者作为听话人要做出相应的推理。这充分说明,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1]193,“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通过原作和译作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5]”。由此模式可以看到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是连接其他两个主体的中介,并肩负着保证和促进其他两个主体之间交际成功的任务。为了使交际成功,“译者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音译、替换等)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5]”。可以看出,这种最佳交际效果就是语用翻译所追求的语用等效。此外,LeoHickey汇编的《语用学与翻译》论文集中,从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预设等多个侧面探讨了语用因素对翻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的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他认为“翻译就是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对等’,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毫无疑问,Leo的翻译观就是语用翻译的翻译观。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等效翻译”在翻译界中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推崇。而等效翻译正是语用翻译的核心。下面,笔者将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顺应理论出发,来探讨语用翻译中的顺应现象。
2
语用翻译中的顺应模式
2.1 顺应理论简介
顺应理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Ver-schueren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酝酿,于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的理解》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它是理解和诠释语用学的一种全新模式。Jef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之所以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出于语言内部或是外部的原因,不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由于语言的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导致的。“这三个特征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人类能动态地使用语言。[6]”。所谓变异性,即可选择性,是指人类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顺应性则是指语言使用者从一系列可选项中,通过商讨的方法做出选择,从而尽可能地满足交际的需要。上述三个特征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语言顺应性的前提。人类语言的这三个共同特性为翻译者创造完美的译文提供了广阔的运作空间。根据顺应理论,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要从4个方面来进行,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其中,前两者规定了顺应的范围。语境关系的顺应是言语交际中的非语言因素,它不是静态的,而是由语境因素和其他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生成的,它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语言结构顺应是言语交际中的语言因素,总的来说包括四个方面的选择: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话语和语段的选择,以及话语构建原则的选择。而顺应的动态性正是指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所作的动态顺应。在这一动态顺应过程中,人们对意
27(总第105期)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翻译(李宏鹤)义做出不同顺应的意识程度不同,从而影响着语境和语言结构间关系的变化。顺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观,是一个动态的翻译观。其前提是把翻译过程视作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在此交际过程中,译者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含义和语境的基础上,为达到语用等效的目的而不断做出种种动态的顺应。下面笔者具体探讨语用翻译中的顺应模式。2.2 语用翻译中的顺应模式语用翻译追求的是等效翻译,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期望分别达到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目的。所谓语用语言等效翻译是指在词汇、语法、语义等不同的语言学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采用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准确表达原著的内容,以求等效。所谓社交语用的等效翻译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这一层次上的等效较难实现,它要求译者从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使用[1]。我们将分别从这两种等效翻译角度出发,看看译者作为翻译这个交际活动的中心,为了追求其中某一种语用等效要做出怎样的动态顺应。2.2.1 语用语言等效翻译中的顺应模式何自然教授认为,要达到翻译中的语用语言等效,必须注意原著中的“语用用意”(pragmaticforce),即原文中明示的和暗含的真实意思,而绝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然后选择恰当的译文语言形式把它表达出来。笔者认为,为达到这样一种语言等效,译者须从两方面进行动态顺应。1)顺应语境翻译活动既然是一次交际活动,就必然有其特定的语境。根据语用学的观点,不同的语境下生成的语言会具有不同的语用意义。为正确把握和传达原文的语用含义,译者必须了解原文特定的语境,在顺应语境的前提下,对原文语用含义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这样才会避免误解和误译。JefVerschueren把语境分为两类: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上下文,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¹篇内衔接,º篇际制约,»线形序列。顺应语言语境对正确理解话语含义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脱离了特定的上下文,话语的意思将可能是含糊的,无法确定的。而且在翻译实践中,某个词有时会产生某种特殊的、超常规的含义,而产生这种特别字义的土壤就是那种特定的上下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脱离语言环境,就不可能理解话语的真正含义。Ex:QuiteFrankly,I’mamaterialist.I’vegotagood-payingjobandIwanttokeepit.I’veboughtahomenearWestlake,andmeandmywifewanttoenjoythecomfortsoflifeIhadahardtimewhenIwasakidandIdon’twanttogothroughallthatagain.译文:老实说,我是个讲究实际的人。我有一个收入不错的工作。我在西湖买了一套房子,我和我的老伴要享受享受了。我年轻是很苦,我不想再过那种日子了。“materialist”这个词通常被译作“唯物主义者”,但在上文这种语境中,显然不能用这个译法。原文中语境显示这个词与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者”没有关联,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选择顺应原文语境的词“讲究实际的人”来翻译。第二种语境是交际语境。JefVerscheren把它进一步分为三类:心理世界、物质世界和社交世界。笔者认为,在翻译这种特殊的交际活动中,译者主要顺应的交际语境是某种特定的文化语境。严绍汤玉曾给文化语境下过一个精确的定义:“‘文化语境’指的是在特定的时空中,由特定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现状构成的‘文化场’。这一范畴应当具有两个层面的内容。其第一层面的意义,指的是与文学文本相关联的特定的文化形态,包括生存状态、生活习惯、心理形态、伦理价值等组合成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其第二层的意义,指的是文学文本的创作者在这一特定的文化场中的生存方式、生存取向、认知能力、认识途径与认识心理,以及因此而达到的认知程度。此即是文学的创作者们的‘认知形态’。事实上各类文学文本都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生成的”。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对原文本所赖以生成的“文化语境”是万不能够忽视的。否则便可能造成理解上的误区,无法使译文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与原文的等效。如:李茂叫春桃到屋里,劝她归给向高。他说男人底心她不知道,谁也不愿意当王八;占人妻子,也不是好的名誉。他从腰间拿出一张已经变成暗褐色的红纸贴,交给春桃说:“这是咱们底龙凤帖,那晚上逃出来的时候,我从神龛上取下来,揣在怀里。现在你可以拿去,就算咱们不是两口子。”(许地山:《春桃》)译文:LiMaocalledchuntaointothehouse,heurgedhertobecomexianggao’swifeoffici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