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答:要点提示:
该题若为简答题,可答为:(1)以文艺教育救愚,培养知识力;(2)以生计教育救穷,
培养生产力;(3)以卫生教育救弱,培养强健力;(4)以公民教育救私,培养团结力。
该题若为论述题,可答为:
1926 年前后全国教育界兴起了乡村教育运动,“下乡去” 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口号,
然而在乡村教育运动后不久, 教育家们就发现中国的农村教育已经陷入全面破产的边缘,
仅依靠以识字扫盲为主的乡村教育并不能解救中国, 于是晏阳初提倡的平民教育开始逐步
提上意识日程。
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的内容:
一、 平民教育的目的
什么是平民? 平民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贫民,平民是指当时失学的青少年或成人, 也
就是指一般的不识字的青少年与成人。 当时据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统计, 不识字的人占全国
人口的 80%, 所以平民教育的对象主要就是这样的人群。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 做
整个的人。 所谓整个的人就是第一要有知识、 中央民族大学考研更多资料加扣扣:二三零
二一零零玖伍玖,第二要有生产能力、 第三就是要有公德。 它包括公民的文字教育、生计
教育和公德教育。 要成为整个的人必须接受这三样的教育。
文字教育。 它的目的就是开启民智, 直到现在我们一直有这样的错误观点存在于我们
的大脑里,那就是读书只是学生的专利,其他的人可不必读书,我们应该认识到不管男女老
幼都应该读书,读书是所有人的权利, 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 就人类生存竞争的角度
来说, 知识是我们生存必不可少的内容, 文字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欲传播知识必须认识
文字, 所以文字教育是开启民智的第一步。
生计教育。 生计教育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谋得生计而进行的教育。 我们一直有一个通行
的毛病,在没有读书以前, 尚肯劳动, 一旦有了一定的知识文化以后, 便以为自己是文
人, 于是认为劳作与自己无缘。 还有一部分人, 终日埋头苦读, 只求书本知识, 至于
实际的生活则是一塌糊涂, 这种寄生虫似的呆子不是平民教育的需要, 所以平民教育除了
文字教育以外还应该有生计教育方面的内容, 使人人具备生产劳作的技能, 成为自食其力
的国民。
公民教育。 它主要强调的是公民的公德教育,如果我们培养的公民缺乏公德心, 只知
道保护自己的私利, 倘若教育的目的是把公民培养为主要一类的人, 那是国家教育的悲哀,
所以平民教育必须要有公德教育, 把社会成员培养为热诚奉公的公民。
二、 对平民教育的正确理解
1.平民教育不是贫民教育
贫民教育的目的是从慈善的角度出发, 而晏阳初先生提倡的平民教育更是一种针对当
时中国的国民实际而提出的一种教育, 平民教育比当时的高等教育、 中等教育还要重要。
因为它关系到当时占中国人口 80%的人的教育生计问题。
2.平民教育有正规的办学体系
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办学体系, 就组织方面而言, 北京有中华
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 各省区有省分会、 市分会、 县分会、 村分会, 运用灵活。 就系
统方面而言, 有初级平民教育与继续平民教育等。
3.平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以前的教育不外乎就是传授文字, 而晏阳初先生
的平民教育所要求的人是具有知识力、 生产力与公德力的完整的人。
4.平民教育有全国之势
以前办理教育只是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提倡, 平民教育的范围局限于很小的区域, 但晏
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有在全国普及之势,平民教育的风气已经传遍全国。
平民教育的使命在于做新民: 一是养成有知识、 有生产力、 有公德心的整个人; 二
是养成社会健全的分子, 发展社会的事业; 三是养成建设国家的好国民, 提高中国的国
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