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CU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

ICU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

一汐固自嘧国 1.2.1试验组将手术后的器械分类并打开关节至 9O。,浸泡在l:100的多酶清洗液中,然后按物品的种类放入 快速式全自动清洗消毒器中设置参数开始运行,清洗过程分四 步:清洗(按1:270自动加酶,每秒加酶12.5 mL共111 mL)一 漂洗(2次)一消毒(按1:200)自动上油,每秒12.5 mL共 150 mL_÷干燥。 1.2.2对照组 将手术后的器械分类并打开关节至 9O。,浸泡在1:100的防锈润滑液中,然后按物品的种类放人 快速式全自动清洗消毒器中设置参数开始运行,清洗过程分四 步:清洗(按1:270自动加酶,每秒加酶l2.5 mL共111 mL)一 漂洗(2次)一消毒(按1:200自动上油,每秒12.5 mL自动加 酶,每秒加酶12.5 mL共150 mL)一干燥。 1.2.3清洗效果的判别正常使用2个月后,在带光源 的4~5倍放大镜下观察2组器械是否清洁透亮、无锈痕。 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P<0.05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1。 表1 2组手术器械的防锈效果比较 

3讨论 3.1确保手术器械的洗消质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 环节。以前我们消毒供应中心对不能及时清洗的手术器械均采 用防锈润滑液浸泡,结果洗出的器械不很理想,表面有一层浮 锈,轴节处有锈渍。通过在实践中总结与摸索,我们将术后不能 及时清洗的器械在多酶液中浸泡,结果器械的清洗效果有了明 显改善。 3.2两种方法的工作原理:术后器械表面残留的有机物, 如血块、脓液、蛋白质等都会妨碍微生物与消毒物质的有效接 触,而且会在器械表面产生细菌影响灭菌效果。因此,手术器械 在清洗前用多酶液浸泡既可起到去污作用,又能分解所有的有 机物。而防锈润滑液只是在器械的表面形成保护膜,并无去污 作用。 3.3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的判断。目前采用三种方法:快速 式全自动清洗机的AO值、利用4~5倍带光源的放大镜、目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医院感染预防 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的优劣是提高 无菌物品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消毒供应中心工作 质量与医院感染、热原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临床治 疗和护理质量,甚至患者的生命。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是消毒 供应中心工作的核心,更是预防热原反应、降低医院感染发生 和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清洗不干净常是导致灭菌失败的 主要原因[21,因此加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清洗、消毒、灭菌质 量管理是首要迫切的问题,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消毒供应中 心的工作也会被社会各方面所重视。 参考文献 [1】唐晋萍,陈桂珍,黄培艳.手术器械润滑防锈剂使用效果观察叨.中 国消毒杂志,2007,24(6):584. [2]刘世华,石绍南,廖妙英,等.两种器械润滑剂的防锈效果及成本效 益研究【J]_护理研究,2009,23(34):3151—3152. (收稿日期:2013—10—16) ICU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 曾 莹 (益阳市中心医院,湖南益阳413000) 【摘要】目的探讨ICU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性护理干 预效果。方法2012年3月一2O13年8月期间选取我院ICU 患者8O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40例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 40例在此基础上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ICU患者的 肺部感染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基本治愈3O例(75.O%),肺 部感染率为52.5%;常规组患者基本治愈14例(35.0%),肺部感 染率为8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可大大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 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 肺部感染 护理干预预防性 以往医学一般注重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但 作者简介:曾莹,女,本科,主管护师。 随着社会进步,当今人们对于疾病护理干预也越发重视。现代 医学的护理服务中不仅需要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专业 的医疗护理服务,一些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更是举足轻重。特别 是一些比较特殊的病症,比如ICU患者,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于 患者来说,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医疗过程。科学有效的预防性 护理干预能大大降低ICU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成 功率,从而减少一些危险因素。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3月一2O13年8月期间选取我 院ICU患者80例(排除部分不宜进行研究的对象,比如精神患 者、肺部疾病史患者等)【1],随机均分为2组,其中常规组40例 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47岁 83岁、平均年龄(68.1±7.2) 岁;试验组4O例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49岁~82岁、平均 

基层医学论坛2014年2月第18卷第6期 年龄(68.6±7.0)岁回。2组患者的病症类型、损伤程度、意识状 况、疾病史、临床反应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如 生命体征监控、日常护理等。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采用预 防性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①健康教育,由护士给患者进行 各方面的初步综合评估,比如生活习惯、心理情况、受伤状况 等,建立个人档案。再亲切地为患者或家属解答困惑,以免犯 “低级错误”导致感染的发生。②心理辅导,进入ICU的患者或 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阴影,医护人员要进行恰当的心理辅 导,力求帮助患者放松心态。也可以通过一些成功病例来给患 者建立信心,以便积极配合治疗,降低肺部感染的客观因素。③ 抗生素用药指导,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部分患者机 体功能损伤,容易导致耐药菌群的恶性增长,从而诱发肺部感 染。因此抗生素需要严格控制使用,切忌盲目使用,最好经药敏 检测和痰培养后,再行选取。④无菌操作,医护人员要注重自身 的安全卫生(如手、衣服、头发等),医生或护士进行治疗操作时 表1 2组ICU患者I临床疗效比较例(%) 

3讨论 ICU患者多为老年人,其身体组织功能大幅度下降,抵抗 力下降,系统组织功能逐步衰减,从而直接增加了ICU老年患 者肺部感染的概率。再加上患者或多或少地都服用过一些抗生 素,这也是诱发肺部感染的一个客观因素。ICU患者肺部感染 的致病原因为:①病情本身,病症侵入身体机能下降,若再有吸 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增加了肺部感染概率;②环境污染,ICU 是重病患者的集中地,各类的急救设施、人员杂乱等情况,严重 地污染了ICU的空气环境。而ICU患者一般都要进行氧疗,极 易出现肺部感染的情况;③侵入性操作,在昏迷或者行气管手 术的ICU患者,其医疗设备本身就存有感染的问题。 科学有效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刚:①健康教育,有 效实时掌握反馈患者情况四;②心理辅导,正确解除患者的消极 心态,降低肺部感染的客观因素; ̄ICU环境的改善,需严格控 制闲杂人员的进入,经常更换病房的空气,定期运用紫外线进 行消毒,以保证ICU病房环境质量;④卫生护理,对于昏迷或行 动不便的ICU患者,要注意其体位的改变和生理卫生的护理, 尤其是口腔卫生;⑤抗生素指导,必须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最大限度地降低机体耐药性的发生嘲;⑥超声雾化吸入 ,若如 有条件还可应用先进的超声雾化吸入,进行预防性护理治疗啊。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于ICU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 需事先洗手、消毒、灭菌;同时还要重视ICU环境管理,闲杂人 等的严格控制,ICU病房设备仪器及环境均要进行专业的消毒 和灭菌,尽可能地为ICU患者的治疗提供无菌操作环境。⑤卫 生护理,日常生活卫生及生理卫生均谨慎处理,如吸痰处理、鼻 饲操作、体位选择、口腔卫生等。特别应注意口腔卫生,其原因 是因为口腔易产生分泌物,可导致感染性细菌的滋生。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ICU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试验组患者基本治愈 30例(75.O%),肺部感染率为52.5%(21/40);常规组患者基本 治愈14例(35.0%),肺部感染率为82.5%(33/40),2组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ICU患者各项指标对比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 间、感染时间均优于常规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2组ICU患者各项指标比较(;±s) 

其不仅能够有效预防ICU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而且还能对患 者的康复起到积极作用,降低病死率、肺部感染率,缩短住院时 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士静,董立亭,张秀云,等.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气管切开肺部感 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 (6):9-11. 【2】蒲成英.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中外 医疗,2011,30(17):74. [3】张晴.IC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J].护士进修 杂志,2013,28(15):1392—1393. 【4]姚磊.综合ICU气管插管患者并发ICU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与护 理防护措施明.赣南医学院学报,2012,32(1):132—133. [5]张慧琴,徐春婷.ICU脑创伤昏迷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 护理对策[J】_现代临床护理,2011,10(7):23—24. [6]6 卢蓉.重症监护室患者MRSA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J] 中瘤预防 与治疗,2010,23(6):505—506. 【7】李国艳.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原因与护理[J】_中国卫生 产业,2013,5(3):31. [8】吴艾霞,邵小平,沈锡珊,等.ICU患者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相关因素 分析与护理对策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0):62—63. (收稿日期:2013-10—21) 

基层医学论坛2014年2月第18卷第6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