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大世界》------浅谈贾樟柯电影很喜欢贾樟柯的一句话:“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
”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诠释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变革的冲击下的小人物的坎坷命运。
贾樟柯用犀利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曾经我们很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画面,勾起了我们心灵对历史某一瞬间定格的触动。
在好莱坞商业大片充斥全球的今天,电影更多的是扮演娱乐化功能以及在娱乐背后的经济逻辑。
为了票房,很多商业化电影套路视乎异曲同工:名气演员+奇观。
电影更多的是在人为造梦和制造浪漫。
电影发展到今天,现在的电影逻辑的形成有它的合理性,但是,是不是电影发展的合理化道路值得商榷。
电影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文化具有多样性,电影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商业电影的存在很有必要,但是,艺术电影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冲击下,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似乎越来越小,很多对艺术电影有着执着追求的导演也开始涉足商业电影,在电影工业化流水线生产之后,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艺术电影由于很强的作者个人色彩,在影片的表现上有很强的主观性影响了关注对影片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在紧的生存环境下,观众似乎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电影作者的表现意图。
不过,我觉得艺术电影的存在很有必要,无论是从电影文化的多样性上讲还是从艺术电影的思想性上来讲。
电影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舶来品,幸运的是电影的一产生便很快传入中国。
中国电影在起步上没有落后。
在好莱坞强势电影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尤其是作为新生代的年轻人更愿意看好莱坞商业大片。
中国的电影商业化趋势迅速扩,从凯歌的《颂》到艺谋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小刚的《夜宴》《集结号》,投资越来越多,明星阵容越来越强大,影片的过分宣传越来越严重。
商业化大片似乎成了中国目前电影的主流。
但是,一个人的出现令我们眼前一亮,他就是贾樟柯。
出生在汾阳的贾樟柯把他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现实的思考搬上了电影的银幕,他把电影的功能恢复到电影诞生之初的记录和再现。
只不过贾樟柯的电影不是单纯的记录和再现,而是,有结构的以独特化的视角去剖析时代的变化。
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在艺术化道路上走了12个年头,在商业化电影充斥我们眼球的今天,贾樟柯能够顶住票房失利的压力坚持自己的电影理想一步步走到今天确实让人敬佩,无论以后贾樟柯会选择什么样的电影道路,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觉得贾樟柯对艺术电影的执着性是毋庸置疑的。
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的电影风格一脉相承。
正如题目所写‘小人物—大世界’。
在贾樟柯的镜头中展现给我们的是在大的变革背景下小人物的起起伏伏,命运的坎坷与不幸。
镜头中的场景没有显性的批评社会,而是静静的记录着小人物的行动。
镜头之外体现的是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怀。
透过镜头画面和场景激发我们对现实的的思考和评述。
《小武》讲述的是一个最低微的“东西”追求其个人尊严的故事。
小武是汾阳的一个手工业者(小偷),他戴着粗黑框眼镜,寡言,不怎么笑,头时刻歪斜着,舌头总是顶着腮帮。
他常常抚摸着石头墙壁,在澡堂里练习卡拉OK,与从前的“同事"现在的大款说几句闲言淡语,他穿着大两号的西装,在大兴土木的小镇上晃来晃去。
他很清楚自己必然要被淘汰,这与他的职业无关,可能是他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化。
他去找以前的“战友”小勇,可是小勇如今已经是县里著名的企业家,是纳税大户,两人在屋里坐了半天,话却寥寥无几。
在小勇结婚时,小武遵照以前的誓言送钱去给他,却因小勇说钱脏而退回。
在被朋友拒绝之后,小武经常去唱歌,认识了歌女胡梅梅。
有空的时候,小武经常陪胡梅梅去逛街、打。
后来小武的徒弟倒谈了一个女朋友,而小武自己没多久却被胡梅梅无情抛弃。
小武回到了家,可是家里的任何人都不接受他。
他经常在拆建的破败的县城里晃荡,最后被父亲赶出家门。
最后小武在一次例行“工作”的时候,被公安干警抓获并被铐在电线杆上。
小武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悲剧,他试图去向社会靠拢,去融入社会,可是他的挣扎是徒劳的。
小武本质并不坏,小勇结婚时,他遵照以前的誓言去送礼钱,说明他明事理,讲义气。
追求胡梅梅,说明他渴望得到爱情,渴望回归社会。
因为爱情的结晶意味着家庭,责任和义务。
家里人的冷落使小武与社会渐行渐远,在朋友和爱情的权利被剥夺后,小武的唯一的寄托便是家庭,家庭的冷落使他彻底对自己绝望。
影片最后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场景,街上的行人冷漠地看着他,他冷漠地看着街上的行人。
冷漠意味着置身事外,甚至于绝望,这时行人与他是二元对立的。
行人可以看成社会的代表,行人的冷漠意味着他彻底的被主流社会抛弃啦!小武的冷漠意味他对社会绝望啦!《站台》是贾樟柯第二部比较成熟的片子。
首先,我觉得影片名称很有寓意,影片之所以站台命名,我的个人理解为:《站台》这部影片以贾樟柯独特的视角,即一种旁观者观察的视角,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的变革中命运发生的变化,而见证变化的正是站台这一相对固定的东西。
穿梭于站台中的人们,经受了变革的洗礼,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衣着服饰,他们的个人行为和价值选择随着变革的推进而变化,而站台以其特殊的存在目睹了时代的巨变,我相信变化的时代中,不变的站台才是永恒的,更能激起我们对往事的怀念和沧海桑田的感慨。
站台的第二层含义,我认为是:站台是人流和物流的中转站,影片中的汾阳本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物资交换比较贫乏,而站台在无意之中充当了交流的媒介作用,落后地区的人们通过站台走向外面的世界,带回来了新鲜的气息,外部世界的物资通过站台流通到汾阳。
时代的变革中思想的变化和丰富的物质通过站台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日常生活之中。
其次,长镜头的记录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影片自始自终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强烈的记录风格,很难看到导演的个人主观作用。
汾阳的人们从改革开放初期过渡到新时期,这一历史巨变显然打上了党和政府政策的痕迹。
但是,人们自觉不自觉的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着。
贾樟柯以观察者的视角默默的记录着时代的变化,而时代变化中最重要的载体是普通人。
因此,贾樟柯把摄像机瞄准了催明亮,军,钟萍和芮娟四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人。
说他们普通回归到人本身上,他们是偏僻地区的普通人,他们脱离于时代变革的前沿阵地,他们的信息渠道是闭塞的。
进一步说他们是有爱恨情仇的自然人,有着自己的家庭,有着对物质的追求,有着属于他们的烦恼。
说道他们不普通,是因为他们是知识分子和基层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可以清晰的嗅到时代变化的气息,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很转变,他们可以很自然接受新事物。
在镜头运用上,《站台》中人物的景别多以全景和远景为主;在镜头运动上,基本上没有花哨的镜头运动多以固定镜头为主,镜头的运动只是简单的模拟剧中人的主观视角横向运动或者是扮演着第三者观察者的视角横向运动。
我想贾樟柯以全景和远景作为人物景别,目的是想给观众造成一种不介入的感觉亦或是一种偷窥的感觉,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
而镜头的简单运动,起到一种引导作用,引导观众的视线关自然的注导演所要展现给观众看的东西。
同时,在《站台》中多运用长镜头,场景中没有复杂的场面调度。
不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影片中还是注入了贾樟柯的场面调度,多以纵向调度为主,不过,在纵向调度中贾樟柯巧妙的把镜头机位固定着,放佛一双眼睛探视着人物的行动。
第三,通过富有时代印记的意象展现时代的特征和变化。
影片中有许多“意象”巧妙的揭示了时代的特征和凸显了时代的变化。
比如,开篇中文艺团的表演《火车想着韶山跑》对领袖的歌颂赞扬,让我们清晰的看出文革随结束,人们对于领袖的崇拜依然不减。
同时,舞台上方的标语“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又明显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初期对于新社会的憧憬和所达到的目标。
不过,在表演中表现火车,导演贾樟柯让演员们做着板凳向前行,又似乎富有调侃的意味,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汾阳地区的落后,从后面几个主人公听到火车时急忙跑去看更印证了这一点。
在影片的正式开头,催明亮和母亲的那场戏,母亲用缝纫机为催明亮缝制衣服,缝纫机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物品以及墙壁上周恩来的画像生动的展现了80年代初期一个普通家庭的摆设。
进入八十年代,中国开始开放沿海城市。
沿海地区的前沿文化对地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人公催明亮身穿喇叭库体现了年轻人对于沿海地区时尚的追求,不过保守的家人及同事还是对新兴文化不能接受。
而剧中有一细节,大家兴致勃勃聚在一起看关于性爱的录像,反映出文革时期对于人性的压抑,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娱乐方式的单一化亦或是没有娱乐。
钟萍在军的劝说下烫头发,以及文艺团的承包及斗牛士舞蹈的表演,反映出人们思想的解放和对流行文化的追逐。
剧中众多人聚集在一起,等待电的来临的场景,更深刻反映出80年代初期时代的进步在农村的体现。
另外,明敏歌的流行,摇滚歌曲的流行,以及军从买来录音机并带来帝的歌曲正面反映出80年代初期流行文化的时兴。
有意思的是,剧中人物服装颜色的变化,从单一的蓝,白,灰等逐渐变得五颜六色更深刻的展现时代的变革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
时代的变化也从颜色的变化中得到清晰的印证。
影片的最后一个场景特别有意思,主人公催明亮躺在沙发上安逸的睡觉,芮娟在逗孩子玩,一家人其乐融融。
当火车的汽笛声隆隆的响起时,催明亮还是静静的躺在沙发上睡觉,芮娟也是无动于衷,这与当初他们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声急忙跑去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强有力的展现时代的进步。
第四,对于中下层人物的展现,激发我们对真情的感伤,在《站台》中,贾樟柯用不少的篇幅塑造催命亮的表弟这个下层的小人物。
是一个个头不高,长相普通,没有文化,沉默寡言的形象。
他为了妹妹能上大学,出去找工作,干的正是挖煤这个充满高度危险的工作。
尤其是,当催明亮给他读了煤窑主的生死状之后,他更是毅然决然的签下了合同,突出了作为普通的下层劳动人民人格的伟大。
他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能让妹妹上大学,尽管自己的生命始终在死亡线上挣扎。
尤其是,他让催明亮将五块钱交给妹妹时,更让我们肃然起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勤劳朴实,用行动诠释亲情的伟岸形象。
正如贾樟柯所说,“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
”或许,在这个时代变革中会有许许多多的像这样的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人。
但是,他们为社会的进步亦或是人们文明的进步作了最好的诠释。
他们是不应该被遗忘的,他们的淳朴想法和真切的行动,激发了我们生命的尊重,激起了我们生命中最原始的情愫。
《三峡好人》是贾樟柯享誉欧洲的一部作品,获得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这一部电影更是将大世界与小人物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
影片讲述的是两个人的寻找故事,寻找16年没有见面的妻子,红寻找两年没有回家的丈夫。
两个人只为一个目的就是见到自己的亲人一面。
其实,我觉得寻找有很深的寓意。
主人公寻找的是已经失去的美好东西,一旦失去了就很难被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