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教两处销魂
有两位剧坛巨星,一位被革命导师马克思推崇为人类最伟大的戏
剧天才,一位被誉为古代“东方的莎士比亚”。他们虽然早已先后陨
落,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永传人间,至今在舞台上历演不衰。他们就是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汤显祖生活在明朝晚期,身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晚明时期
的中国,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把人们的思想从程朱理学中解放出
来,引发了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和博爱主义思潮。莎士比亚历经伊丽
莎白时期和詹姆斯一世时期。当时的英国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洗礼下,
逐渐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梦
者,在各自的国度试图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走过迥然不同的人生之
路,却都成了不朽的戏剧家。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汤显祖首先是一
个政治家,试图在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刚正不阿,与
日益腐败的社会格格不入,最后退出官场,回到家乡江西临川,专心
从事诗文戏剧创作。而莎士比亚主要是一位戏剧家,在伦敦的戏剧舞
台上实现自己的艺术之梦。与汤显祖的政治活动相比,莎士比亚几乎
与政治无涉。汤显祖满怀“治国平天下”的踌躇之志,梦碎之后在诗
文和戏曲中宣泄愤懑;相比之下,莎士比亚英国的舞台上却左右逢源,
名利双收。尽管境遇不同,两位天才仍有不少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戏剧作品都穿越时空,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欣赏。
四个世纪以来,他们的戏剧作品一直被人们阅读、上演和评论,重要
原因在于两位大师都能冲破当时的艺术教条,不落窠臼,走自己的路。
汤显祖认为要以“曲意”为重,让创作的激情冲破格律的束缚,“不
妨拗折天下人嗓子”。莎士比亚作为“自然的诗人”,常常冲破“三
一律”的限制。可以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不朽的戏剧家,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摈弃了当时的艺术教条,尽情地表现了时代精
神。
其次,两位戏剧大师都在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而在
后期作品里展现了悲观失望的世界观。其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
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尔后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汤显祖在创作前期,
尽管对社会现状不满,但仍梦想着有一天能得到朝廷重用,大展宏图,
对未来满怀希望;而创作后期已经对朝廷绝望、辞官回乡,流露出悲
观厌世的情绪。对于莎士比亚来说,他初入伦敦剧坛之时,英国击败
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民族自信空前高涨。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历
史剧和喜剧大多洋溢着乐观奔放的热情;后期以悲剧、浪漫剧为主,
重在揭示人类的贪欲,流露着悲哀和无奈的心境
再次,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相同点:在各自的作品中运用了梦境。
汤显祖的四部戏剧作品都包含梦境,被称为“四梦”;莎士比亚在其
约四十部戏剧作品中有近一半与梦有关。两位大师通过表现梦幻,使
自己的戏剧作品更加哀婉动人、荡气回肠、发人深思。
最后,也是很让我感兴趣的一点是两位大师在写“情”上,有很
多相似之处。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在其作品中表现了情对生死的超
越,《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哈姆雷特》里的奥菲丽娅在追求爱情
中都经历了死亡,最终也是情超越了生死。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运用
了超自然的精灵来促进爱情之梦的实现,如《紫钗记》和《牡丹亭》
中的花神、《仲夏夜之梦》中的仙王和《辛白林》里的朱匹特。汤显
祖和莎士比亚都用“柳”来象征被遗弃的爱情,如《紫钗记》和《哈
姆雷特》。这些真实有趣的巧合。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
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他们的戏剧作
品如同“一座蕴藏着开采不尽的黄金和钻石的宝藏”,直到今天还值
得我们不断的挖掘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