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静态分析:静态分析是不考虑时间变化引起的资金价值变化,即不考虑时间因素对投资效果的影响。
动态分析:动态分析是考虑时间的变化引起资金价值的变化,以解决不同时间发生的资金的可比性。
2利息:货币存入银行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或者从银行贷款,在规定的期限内,除本金之外需多付给银行的那部分钱就是利息。
利率:在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之比,常用百分号表示这就是利息率,简称利率。
3贴现值:就是把今后某年的投资金额用利息计算本利和的公式的倒数折算成相当于现在的数值,若干年后多少金额才能相当于现在的金额。
贴现率:贴现时所用的利率为贴现率。
4现金流量:就是建设项目自筹建、投产、直至结束,整个周期内的资金支付和资金收入的运转情况。
5盈亏平衡点:是企业的盈利与亏损交会的折点,在这一点上,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费用,刚好盈亏平衡。
6生产负荷:是指投产项目某一年度的产品产量与年设计生产能力之比。
7蒙特卡洛分析法:亦称模拟抽样法或统计试验法,是一种以数理统计理论为指导的模拟技术,它的本质是按照一定的概率分布产生随机数的方法来模拟可能出现的随机现象8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相对指标。
它是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经济净效益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9净现值法:是将方案在整个服务年限内,各年所发生的现金流量按预定的标准投资收益率逐贴现,即将项目整个计算期内各年的现金流量,按某个给定的折现率,折算到计算期期初的现值代数和。
10益本比法:计算收益与成本的比率的方法。
1农业机械配备:农机配备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机配备结构指一地区或一个经营使用单位的农机在机型、配套和数量之间的比例。
2有形磨损:农业机械在使用或闲置过程中发生的实体磨损,称为有形磨损(亦称物质磨损)无形磨损:是由于技术进步而不断出现性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合理的新型设备,或是生产同样结构的设备成本不断降低而使原有设备贬值(亦称经济磨损)3修理:当设备或零件所发生的磨损易消除时,则可通过修理与技术处理,使得磨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与补偿,这种补偿方式为修理4更换:对于某些设备或零件,所发生的磨损不易消除时,须更换新的设备于零件,这种磨损的补偿方式为更换。
5技术改造:当设备或零件的磨损属于第二无形磨损时,需要采用技术改造的方法来进行无形磨损的补偿6维修:是指在设备的平均寿命期内,为了保持设备完好使用而进行的局部更换或修复工作。
7最低经济界限:当该次大修理费用超过同种设备的重置价值,大修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而应重置新设备的标准8最佳维修周期:对构成产品成本的各种费用进行综合比较,所制定的合理维修周期1流通费用率:是一定数量的商品在流通中各项费用的总和与该商品额的比值,它表示每销售单位商品额所需开支的流通费用,所以也称此项指标为流通费用水平。
越低,销售成本越低。
=商品流通费用额/流通商品额2流动资金周转率:反应流动资金周转的速度,是流动资金使用效率高低的重要质量指标。
3资金利润率:说明在农机商品流通过程中获得利润的水平,即每单位货币资金所得到的利润,也叫利润水平。
=报告期内利润额/报告期内流动资金占用额4存货策略:由一系列指导方针策略,关系到购买或制造什么,何时购买或制造,以及购买或制造多少等问题。
还包括有关存货安置及在企业和配送中心布置等方面的决策。
5存货需求量:指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存货需求总量,一般分为确定型需求和随机型需求两种。
6安全库存量:指企业除了基本库存之外而设立的缓冲库存,其目的是防止与减少因不确定因素(如大量突发性订货、交货突然延期等)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1能量消费总量:总的能源消费量,包括煤电生物质以及其他一切可利用能源进行折合后的总消费量2能源利用率:能源使用中被有效利用的程度3能源转换率:即能源的利用效率,是衡量能源在农业机械化利用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性的一项综合性指标4能源消费指数:是指某一年或某一时期,为实现第一产业GDP平均消耗的能源量5节能量:满足同等需求或达到相同目的条件下,使能源消费减少的量1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力再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的,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品、和金融等一系列的综合过程2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3价值工程:是指通过集体智慧和有组织的活动对服务进行功能分析,使目标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本,可靠地实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从而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又称价值分析,是一门新兴的管理技术,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4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从心理上激励群体创新活动的方法5T•T-STOM法:实现目标的思考方法【大题】*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内容?特点?对象1是研究农业机械化技术和经济之间的矛盾2是研究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经济问题内容:1农业机械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2农业机械化的系统结构、功能及其经济效果3农业机械化经济效果的结构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特点1技术经济学科角度:综合性、应用型、预见性、精确性、系统性2农业机械化自身系统角度:人-机替代、人畜力数量与农机具数量成反比3农业机械化服务对象角度:与服务对象如自然生产环境间的关联交织性*简述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研究方法,既需要有理论经济学科常用的调查研究法以及论证分析法,又需要有属于自然学科的农学、数学、机械工程学科所常用的实验或试验研究法以及数量分析法。
*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应注意哪些原则?整体性原则:(目标整体性、效果整体性)、制约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什么是~技术经济效果?它的表达式及含义是什么?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效果,是使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的有用效果与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
1.比值表示法:经济效果=有用效果/劳动消耗=有用效果/(物化劳动消耗+活劳动消耗),采用这种方法表示的主要指标有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等。
2.差额表示法:经济效果=有用效果-劳动消耗,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指标有利润额、农民收入、产业总值等。
3.差额-比值表示法:经济效果=(有用效果-劳动消耗)/劳动消耗*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效果包含哪些内容?有何特点?内容:是有用效果与劳动消耗的比值,亦可理解为农业机械化产出与投入的比例,或是实现农业机械化预期目标值与农业机械化的劳动消耗比例关系。
特点A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生物生产,生物的生长是依赖温、光、水、气、土等自然因素和劳力、肥料、技术、工具、管理等经济因素的综合输入,通过生物内部的有机循环,实现物质与能量的转化B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过程,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不平衡性C农业经济活动的地域性与相对性D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同层面的经济效果E整个农业系统是自然系统与农村社会系统的交错系统,对生态系统具有极大的依赖性. *简述农业机械化是如何影响技术经济效果的。
通过通过机械化技术的运用与实施,才能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即具有特定功能的机械被农业所选择,同农业中的某种作业对象相结合,输出其功能,改善作业对象的状态,便产生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效果。
*影响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相互关系如何?劳动者素质、机械经济性、作业对象、种植制度、地理条件(&)*建立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效果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有哪些?是简述各原理的基本特点。
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效果评价主要依据劳动节约原理、社会生产力合理组织及资源替代原理、可比性原理和技术方案择优原理。
*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效果评价体系的设置原则有哪些1体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2反映经济效果的复杂性和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3考虑设置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4注意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概念明确和计算方便【技术方案择优程序】先确定阶段性目标,根据目标列出约束条件,制定有限数量方案,再确定判别标准,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效果时.常用的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有.?具体内容?1土地产出率指标组,土地产出率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这是由我国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2劳动生产率指标组,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效率或者能力。
它是用农业劳动者所花费的劳动同生产对比来表示的。
3物资消耗组,节约能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满足农业生产要求的条件下,降低单位作业或单位收入的能耗量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4成本利润组,成本利润率指标组是反映成本与利润对比的一项重要经济效益指标,它表明生产经营过程中支出单位费用所取得的利润,成本利润越高,经济效益越好。
5投资效果组,农民经营使用机械,如果得不到经济效益,他们就都不会把资金用在购买机械方面,因此使用机械必须带来投资的经济效果。
6节约效果指标组,农业机械化的直接效果就是节约活劳动,而农业机械化的目的之一是节约社会劳动. *简述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总体效果指标网络结构内容。
A主体指标B分析指标C目的指标(p61)*简述建立线性规划模型的基本程序及进行灵敏度分析的主要原因?程序:问题的线性规划归纳、时间范围的选择、决策变量和参数的选择、约束条件的确定、目标函数的判定。
主要原因:建模的假定条件需要检验分析、数据的处理存在不确定性、动态上的考虑、输入条件的错误性探讨、讨论资源的影子价格——边界值*常用农业机械化单因子作用分解方法有哪些?请分别叙述各方法的基本特征。
A常用的研究方法(1)单项试验法(2)专家调查法B投入比例分成法C差值联立方程法D指数加权法E回归分析法F边际分析法*试简述建立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数学模型的步骤和方法。
步骤:1在明确系统应实现的技术经济目标前提下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提出可供选择的基本策略2把各类专家提供的与系统有关的概念、假设和数据集中起来,形成概念模型3在严格审查上述假设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结构模型和数学模型4形成算法,并用设想的计算核对算法5编写计算机程序,保证无错误,且在逻辑和量纲上无矛盾6用最有用的真实系统资料来估计系统模型的系数和参数,检查各参数和因素的敏感性7收集实际系统运行情况的信息,用预测值和实际值进行对比,来验证模型的效果,改正模型中的缺点或给模型增加某些新的功能,使模型进一步完善。
方法:1.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2.利用已知的理论公式建立数学模型。
3.利用运筹学中的各种理论建立数学模型4.利用逻辑相似方法建立数学模型5.投入产出表式模型6.利用各种方法建立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预测数学模型*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预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常用的预测方法?基本内容:1.预测一定时期内的技术、经济发展目标2.预测影响发展目标的技术、经济、政策条件3.预测不同条件下可能结果和不同方案的技术经济效果方法:1.专家调查预测法2.回归预测法3.时间序列预测方法4.灰色预测*简述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