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河北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绿色方舟暑期实践队 摘 要: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导模式,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通过对河北省10个市20个县的走访和问卷调查,较为深入的了解了我省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并提出了完善我省生态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字: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一、 河北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根据调查走访及群众反映的情况分析发现,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及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与投入下,通过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省在推动生态农业试点方面的政策受到了群众较大程度的认可。 (一)生态农业在我省农业发展中取得了长足进展
2006年制定的《河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从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四个方面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农业在我省的发展,生态农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生态农业试点范围不断扩大,现已建成生态农业示范2
县(市)27个,示范乡(镇)400个,试点示范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生态农业在我省农业发展中取得了长足进展。 (二)生态环保意识逐渐被农民群众所接受
调查显示农民群众在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在肥料的使用方面大多采取了比较环保的方法,可见生态意识逐渐被农民群众所接受。如受调查的群众中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生物农药,利用耕作、栽培、育种或是利用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等防止病虫害的占到了72.4%;大量施洒化肥的农民仅占23%,大多数农民都选择施用农家肥或有机肥。 (三)农民尝试生态农业的愿望较高
根据问卷显示,88.75%的村民是愿意尝试一套新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村民反映制约当地生态农业普及和发展的因素主要为资金技术等资源不足,缺少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带头、指导,缺少政策的支持等等。与一般农业生产相比较,村民认为生态农业的优势主要在于 图一、村民认为发展生态农业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环境污染少,后期回报多等方面。如果政府从资金,技术等
方面对村民提供帮助,他们愿意尝试一套新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中来。调查显示有51.80%的群众对政府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比较看好,认为此举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改善,并愿意随着自身收入的增加,加大3
对生态农业的投入。 (四)我省农业资源种类比较齐全,生态农业发展潜力大
通过走访发现我省农业资源种类比较齐全,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有山地、平原、坝上高原、丘陵、盆地、湖泊等,因地制宜的发展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条件。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各级各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对生态农业认识水平,生态农业技术普及步伐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二、河北省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调研发现,虽然我省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由于缺少一套完善的生态农业发展保障体系,在生态农业发展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还有待完善。 (一)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农业发展 调查显示,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文化水平在小学及以下的人数占村民总数的28%,初中的占总人数的41%,高中的占总人数的22%,大专的占总人数的6%,大学及以上的占总人 图二:受调查者文化程度分布
数的3%。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知4
和接受程度。因此村民生态环保意识虽有提高,但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在高中以下,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加之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政府在宣传生态农业知识及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地方政府服务职能有待完善,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
据调查了解,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地方政府服务职能有待完善。据调查反映,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首先面临资金、技术等资源不足问题的村民人数占到村民总数的65%。另外村民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只占村民总数的22%,由此可见,村民的整体收入水平较低,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投入会比较慎重。尤其是在生态农业建设初期,一方面需要启动的项目多、投资多;另一方面,打开农产品销路也需要一个过程,优质优价一时也难以实现,这使得生态农业发展面临一个投入较高、利润较少,甚至亏损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政府的激励措施也未能满足农民群众对资金、技术的迫切需求,39%的村民表示基本没有得到政府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政策扶持,55%的农民表示虽获得政策扶持,但也是有限的。因此广大村民虽然对发展生态农业抱有较高的积极态度和意愿,但由于缺乏完善的政府服务保障体系,从而导致其对生态农业的投入仍持谨慎的态度。
有很多激励措施 虽获得政策扶持, 但也是有限的 基本没有得到 相关的政策扶持
6% 55% 39% 表一、当地政府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措施 5
(三)生态农业技术在农村农业生产中尚未全面普及,农民急需培训 生态农业是在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及借鉴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对农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调查显示我省生态农业发展主要为简单的粮食作物间种、套种及禽畜粪便用作农家肥等,而对于沼气的使用,秸秆的回收等花费较大、形式复杂的生态农业利用方式则比较少。这说明我省生态农业技术尚未全面普及,农民急 图三、村民周围的生态农业例子 需培训。 (四)农村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农业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生态农产品的质量,也直接关系着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调查显示59.30%的村民认为农村环境污染对发展生态农业影响巨大,农村垃圾、居民生活污废水以及工业上产生的各种污染影响着农产品质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高质量的要求,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农民群众对政府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期望较高。
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无影响 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对生态农业发展影响一般 4.70% 59.30% 36% 表二、农村环境污染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 6
同时据村民反映“一村一品” 是我省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新举措,在实现集约化发展、降低成本、打造品牌方面为群众带来了实惠。但同时“一村一品”往往导致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中断,不利于物质能量的转化循环,阻碍了生态农业的顺畅运行。许多农村地区的玉米秸秆丢弃或者焚烧,没有发挥这些资源的再生价值。大量农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得到发挥,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带来了环境污染。 (五)市场信息闭塞,生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根据走访调查客观反映由于市场信息闭塞,缺乏有组织的专业市场和远距离的商品集散渠道,大多数农户的生态农业尝试以自然经济为主,用于市场出售的产品数量很少。调查显示大多数生态农业局限于小规模的以“食物链”原理或生物群落演替原理为指导的生态农业模式,并缺少相应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产业链较短。同时在规模化方面缺少以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原理为指导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和经营。
有,很完善 有,但不是很完善 基本没有 1% 43% 56% 表三、本地是否拥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六)村民获取生态农业信息的途径单一
调查显示3.6%的村民获取生态农业信息的途径为网络、书刊,通过亲友乡邻告知和电视节目获取生态农业信息的群众占到了78.10%,说明村民获取生态农业信息的途径较为单一。同时部分群众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25.40%7
的村民认为发展生态农业对经济和环境问题不会得到显著改善, 9.20%的受调查者认为生态农业与自己无关。这些负面结果的产生说明当地政府在生态农业的宣传服务方面有待完善,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普及农村网络使用等多种途径以更丰富的形式宣传好、介绍好生态农业。 三、河北省生态农业发展对策探究
生态农业是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导模式,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速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我省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发现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还很有限,缺乏一个完善的生态农业发展保障体系,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我省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省生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完善生态农业发展保障体系
完善生态农业发展保障体系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建立生态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生态农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大多农民知识水平有限、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薄弱,所以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发展生态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农业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