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方法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
诗歌虽然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
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但诗歌有它本身简洁凝
练、生动形象、易于感受等特色,再加上“每个青年都是潜
在的诗人”( 著名诗人叶延滨语),这使诗歌欣赏在中小学
教育教学中不仅有了可能,而且由于学识阅历文化传统等因
素的综合影响,诗歌阅读欣赏甚至是培养中小学生文学趣味
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中国作为诗歌的国度,有许多关于读诗的宝贵经验,比
如“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涵咏滋味”等等。许多鉴赏专
家提出学习诗歌要多读,要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这固
然是正确的态度和基本的方法,可是对只有十几岁的中学生
来说却是异常艰难的事。就算是已经成年的人要通过读来涵
咏、感悟、思索诗歌,理解诗歌也是有相当难度的。有鉴于
诗歌理解的难度与学生生活经验、思维水平的现状的冲突,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尝试从诗歌语言
的特点出发,从诗歌表意的常识出发,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出
发,从诗歌作为文学体裁的特点出发,教给学生一些与自身
生活、思维深度关系不密切的理解诗歌的方法,以此来弥补
学生生活和思维上的不足,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把我的一
些做法和体会整理一下,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
一、 从诗歌词句特点入手,理解诗家语
诗歌语言的特点涉及到语言风格、遣词造句、语体色彩
等,诗贵含蓄,诗歌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
隐喻性等特点;其次,诗歌语言要形象、准确、凝练、简洁,
所以分析诗歌语言应特别注意古诗的“炼字”,达到几字乃
至一字传神的精妙境界。当然学生只知道这些抽象的概念,
对鉴赏诗歌来说是茫然而无用的。我们应该要教给学生实实
在在的理解诗歌语言的方法,所以我选择教会他们理解诗歌
语言最基本的词句知识。
古代诗歌是说文言文的古代人写的,所以它包含古代文
言词句的各种常用和特殊的用法,比如常用用法中文言以单
音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为主;特殊用法则有: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倒装句式、互文见义等。上课时如果我们能够结
合诗文例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这些语言现象,在读诗时他们
就会注意这些常用与特殊的用法,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语
言。比如,词类活用: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按照常理理解诗歌语言和理解文言古文一样是用直译的方
式----单音双解法,可是在这个诗句中如果我们用直意的方式
翻译,就会发现它不符合语法规范:晓是早上,镜是镜子,
那么整句话就成了:早上镜子只是因为鬓发改变而发愁,显
然是不合逻辑的;再者早上是时间名词,在句中应该做时间
状语,由此可以推断出镜在此应该活用作动词了,也就是应
该翻译成:照镜子。再如,倒装句式,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
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有句诗: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如果我们按常
规的翻译方法就没办法理解,可是我们如果进行一些调整: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再按直译的方法翻译就
会准确的理解诗意了。碧梧:梧桐。地面上可见鹦鹉啄剩的
米粒,梧桐上可见栖息的凤凰。形容当时长安物产的丰盛,
景物的美丽。当然,诗歌中常见的互文见义也是要在教学中
加以指出和强调的,常见的诗句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
长征人未还。不能翻译成: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因为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因而不知道互文,就会犯理解不准确的毛病。
诗句难解也就在这些地方,如果教师教学时能努力让学
生较好的掌握这些词句知识,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词义、
句意的解析能力就会提高,在诗歌的阅读理解上就具有了起
码的语言理解的常识能力。
二、 从诗歌创“意”常识入手,领会意象深意
孔子说:“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即形象,是形式,
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只有了解了形
象,才会领会诗的主旨。形象分人物形象,自然形象。鉴赏
意象,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
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归纳出形象的特征,进而理解诗
人寄予在形象中的思想情感,这些思想感情与客观形象结合
在一起,也就是诗人创作的包含诗人独特情感体验的意象。
从这些诗歌创“意”的常识入手,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诗歌
意象的深层含义。形象特征的不完备性是诗歌形象的主要特
征。小说和散文形象可以描写的十分完备和细致。由于篇幅
的限制,诗歌描写事物总是表现它的某些重要的特征。这就
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能从诗歌形象中归纳出它的主要特征,
通过想象、补充,深入、全面地理解形象。比如王安石的《江
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底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作者就是通过选取远景:天空阴云半合半开,底垂的暮
云带着雨意,沉重、缓慢地移动着。赋予这幅秋江暮云图,
朦胧悠远而闲静的特征,加上起伏绵延的青山尽头,隐约而
现地点点云帆,给人以幽远淡雅的感觉,创造出空明幽远的
意境。教学时就应教会学生通过理解作者描写的各类景物的
共同特点,综合出作者选取远景,突出景物特征的表现意境
的思路,从而教会他们通过归纳意象特点理解出作者蕴涵在
形象中的情感。当然,形象创作的动静结合,是诗歌开拓诗
境,传达感情的一种常用方法,是诗的意象构成情趣的一种
手段。学生对诗人用动静结合创作形象的方法,理解较浅,
不知道或难以理解诗人利用动静结合创造形象的意图与内
涵,如果我们告诉了学生,让他们知道动静结合是诗人形象
创作时有意而为之,学生就会格外注意,并建立起从动静结
合的角度分析理解形象的思维。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
江流。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形成了雄浑开阔的意境。
而形象创作的虚实结合,是诗歌形象思维的起码要求,诗讲
究模糊性,朦胧性,不能太实,太实很难给人留下想象的余
地;不能太虚,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让人摸不着边际,见
不着真意。因此诗的意象构成,应该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实相生。这样也使诗的结构更紧凑,形象更鲜明,容量更
大。
我在教学时应抓住诗歌形象创造的这些其本常识,教学
生从这些方面解读诗歌形象,学生在读诗时就能打开思路,
并知其所以然了。
三、 从诗歌表达技巧入手,理解表情方法
诗歌表达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我们要教会学生的分析
角度应该是: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风格流派等。关于修辞手法,诗词常用的有:比喻、拟人、
夸张、对比、对仗、设问、反问、反复、互文等。学生常见
的毛病是分辨不清或不能从诗句中发掘这些修辞手法并分
析。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教给他们基本的修辞知识,进而结合
诗句分析,让学生学会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也能较好的辨
别并结合诗句分析各种修辞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例如:刘禹
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的后两句在形容洞庭湖景色时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
法,学生可能知道是比喻,可不一定知道是暗喻,这时我们
就要从暗喻的特点启发学生:暗喻是只出现喻体,本体与喻
词是不出现的,很显然,白银盘,青螺是用来比喻洞庭湖景
色的,到底它们的本体是什么呢?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是什么
呢?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和理解思考,就能清楚的认识到暗
喻的特点和妙处:白银盘的本体是皎皎月辉下的洞庭湖水,
突出其澄澈空明的特点;青螺的本体则是皓月银辉之下愈显
青翠的洞庭山。可以看出本处的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
子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秋月光华之中的洞
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妙绝伦的工艺美术作品。
至于其他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风格流派在许多作品
中可见,在此不再累述了。
总之,教师能从诗歌语言入手,从诗歌创“意”常识入
手,从诗歌表达技巧入手,教给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和形象,
读懂诗歌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想要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就
能建立起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起码的认知框架,读一般的古
诗应该是没有什么障碍了,生活经历地限制也就少了。学生
的理解能力也可能达到实际学习年龄,顺利解读古代诗歌。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
[2]《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