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隐私权

论隐私权

1 西南政法大学

本 科 学 年 论 文

题目:论隐私权:美国隐私权起源及法律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民商法 学院 法学 专业 2008 级 7 班

学 号 2008011398

姓 名 袁野

指导教师 黄家镇

成 绩

西南政法大学教务处制

2011 年 5 月 6 日 2 指导教师评语:

教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3 论隐私权:

美国隐私权起源及法律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袁野

(西南政法大学 民商学院;重庆 401120)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隐私权法律制度的对比进一步探究隐私权这座近些年才发现的火山,为何称之为“火山”?因为我们只要摸清了它的规律,制定出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便可及早躲避祸事;反之,我们遗漏了任何一个重要的法律环节,便会不利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与完善。同时,本文不仅涉及到隐私权的理论起源,还涉及到大量的司法实践中的立法、司法保护原理及建议。采用比较法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横向的现状分析,一步一步顺藤摸瓜整个隐私权的线索与脉络,望读者读完此文后能有醍醐灌顶的感受。

[关键词] 隐私权;宪法;美国侵权法;人格权;民法典;专门立法

隐私,西方谚语中称之作“柜中骷髅(skeleton in the closet)”

字面上是“衣柜里的骷髅”,故事大意是说,有人欣羡一老太太,说她这一辈子如何夫贤子孝家庭和美,老太太便带他们到卧室看自己的衣柜,砖石封死的衣柜打开来,里面有一具雪白骷髅。原

来老太太年轻时有一个情人,有一天幽会时丈夫提前回来,慌乱中情人躲进衣柜,丈夫听到动静再三问太太衣柜里是否有人,太太未够胆4 承认红杏出墙,于是丈夫便把衣柜封死。她的“幸福生活”的背后,永远都有一个衣柜里的旧情人。柜中骷髅,便引申为见不得人的秘密。

隐私是指个人不愿公开的私生活秘密或私人信息,通俗地讲也就是所谓不方便告诉别人的事情,不可告人的隐私性自然是隐私最突出的表征。与此相对应,所谓隐私权就是指公民个人私生活不受侵扰及私人信息资料不予公开的权利。中国民间古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和“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这句西方谚语,其实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有关隐私权的一个常识性真理,即隐私是人格尊严的防线,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证词,隐私权体现了人们对私生活自由的渴望和个人对自身的支配权、与外界沟通的自主权①。

一、美国对隐私权的保护

确切的说,早在启蒙运动时期,英国的洛克(John Locke)和法国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天赋人权论”,主张人生而具有生存、自由、平等、追求幸福和财产,这被有的学者认为是近代隐私权的理论起源②。

(一)隐私权在美国的起源

1890年以前,隐私权被称为“不被打搅的权利”,没有一个英国或美国的法院审理过侵犯隐私权的案子。③

隐私权概念在美国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在1890年的12月15日,这一天出版的《哈佛法律评论》发表了沃伦(Samuel D. Warren)和

① 刘武俊 《被法律冷落的隐私权》法制日报 2002年06月16日

② 杜渐 孙宏辉 《关于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思考》2009年 1月

③ 李亚虹 《美国侵权法》法律出版社 179页 5 布兰戴斯(Louis D. Brandeis)共同发表的论文《论隐私权》,该文明确提出了一种新的权利——隐私权。这里隐私权的提出在世界上也是首次。隐私权的产生,是在一个城市化生活文化趋于枯竭的情况下。在这篇《论隐私权》发表的十九世纪后期,正是工业革命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化的生活刻板、机械、无聊。社会进入生人社会,人们有赖于报纸提供的信息。媒体们为了获得市场,而尽力寻找大众感兴趣的内容。报纸频繁的报道丑闻和名人的私生活。沃伦和布兰代斯对这种现状堪忧,就写下了这篇《论隐私权》,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纪元④。沃伦和布兰代斯认为法律体系“应该承认并保护长期在道德和社会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隐私权。”⑤他们认为隐私权的核心是“个人不受侵犯”的原则。这样的观点,使得隐私权在成为自然法原理的一个延伸,为以后隐私权成为判例奠定了基础。沃伦和布兰戴斯关于隐私权的主要观点如下:沃伦和布兰戴斯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每一个人都有被赋予决定自己所有的事情不公之于众的权利,都有不受他人干涉、打扰的权利,并认为用来保护私人著述及其他智力和情感产物的理念,就是隐私权的价值,而隐私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和公众往往侵犯这一标志着个人私生活的神圣禁地。⑥”他们认为早期的法律仅对涉及人身和财产使用暴力的物质侵害予以救济,后来法律才开始承认人的精神性、情感以及智力,这些法律权利范围的逐渐

④ Anita L . Allen Richard C . Turkington《美国隐私权法学说判例与立法》冯建妹等译

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

⑤ 参见 Anita L. Allen、Richard C. Turkington 《PRIVACYLAW:CASES AND MATERIALS》冯建妹 等译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 第14页

⑥《哈佛法学评论》徐爱国 组织编译 法律出版社 6 扩大。他们对“不受别人干涉的权利”倡导和呼吁使人们逐渐认识和接受了隐私权理论。他们认为,普通法的本身就包含了保护隐私权的原则,无须阐明新的原则就可以将个人的外貌、言谈、行为、家庭和其他私人活动领域和空间纳入保护的范围之内。如果侵犯隐私权是一种法定侵权行为的话,受害人就有权要求侵权人进行赔偿,不正当的侵权行为所导致的精神痛苦本身就构成了侵权赔偿责任的基础。美国隐私权理论的发展隐私权是为了保障个人对其私人事务的自由支配权而排除外界不当干预的权利,确立隐私权的目的就要为人们捍卫私人活动领域和独立安宁提供重要武器,故此,隐私权本质上是一种对隐私进行自由支配的权利。只要这种支配行为不违反法律规定,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就受到法律的保护。沃伦和布兰戴斯在该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隐私权保护原则:个人不被打扰的权利以及他的私人事务不被非法公开的权利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自此以后,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得到了各国学者的注意。波斯纳运用经济分析法学的方法和观点,用成本效益的公式对隐私权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隐私是具有经济利益的,人们总是希望获得自己的事实信息和与其他人交往的信息,而且人们要为此信息付出成本。波斯纳认为,在贫穷的社会中,隐私是不存在的。因为隐私很容易得到,人们之间没有什么可以隐瞒。而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当中,想要探知他人的隐私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还可能是比较大的代价。这个观点同沃伦和布兰代斯的理论类似⑦。基于以上的观点,波斯纳得出这样的

⑦ 姜伟《当代美国隐私权理论与法律制度》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7 结论:富人比穷人的隐私更具有经济价值;同时,威廉·普洛塞尔在《《加利福尼亚法律评论》上发表文章,指出侵犯隐私权的侵权行为可以分为四类:(1)公开他人隐私;(2)侵扰他人生活安宁及私生活;(3)公开扭曲原告之形象;(4)窃用他人姓名和肖像。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许多美国学者都认为,美国隐私权的价值理念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在美国价值观念的核心就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宣扬个性的自由和独立,凡是属于个人领域的事情,无论好坏都应当受到尊重,他人无权干涉。

隐私权的产生,建立在人对求知欲的不适当的控制。这种求知欲可能会表现为人的冒险精神、探索精神和求知精神。但这种精神也是柄双刃剑,它可能会然人们去窥探他人的私密,即是侵犯隐私。 “美国隐私权理论的发展隐私权是为了保障个人对其私人事务的自由支配权而排除外界不当干预的权利。”⑧隐私权即是禁止他人不适当的求知的权利,同时也是一种人对隐私进行自由支配的权利。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探讨后逐步为美国法律所吸收。

(二)司法对隐私权理论的接受过程

隐私权被司法所承认经过了一段曲折的过程。沃伦和布兰戴斯在该文章中提出的重要的隐私权保护原则,即个人不被打扰的权利以及他的私人事务不被非法公开的权利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很快被纽约的法院所接受,但在接下来的罗伯逊诉罗切斯特(Roberson v.

Rochester Folding Box Co.,1902)一案中,纽约的上诉法院却极

⑧ 姜伟《当代美国隐私权理论与法律制度》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8 力反对这一原则。在该案中,被告非法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的的照片用在他们公司的面粉广告中。上诉法院拒绝承认“隐私权”的存在。法院认为:如果承认隐私权,这方面的诉讼将大量的增加,不仅涉及照片的使用,对一个人的形象、行为、家庭关系和习惯等的评论都可能成为诉讼的对象,他们认为这样重大的变化应该留给立法机关去考虑。然而,这种判决受到了广发的批评。最后,纽约州制定了一项法律,现称《纽约民权法》。该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在未得到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人的姓名、画像或照片用于广告或贸易目的。其他州后来也逐渐制定了类似的法律。

第一次正式承认了隐私权的是案例派维斯奇诉新英格兰生命保险公司(Pavesich v. New England Life Ins. co)中,佐治亚州高等法院宣布隐私权是佐治亚州法律的一个部分。后来,美国最高法院在审理格鲁斯沃德诉康涅狄格州(Griswold v. Connecticut)一案中,首次确立了一般性的宪法隐私权。至此,隐私权的保护在美国纳入宪法保护。

美国宪法在最初制定的时候并未就公民的基本权利做出规定,立宪者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联邦宪法已经明确划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界限。然而这些都是立宪者的一厢情愿,两年之后他们不得不通过了十条宪法修正案,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做出规定,因此这十条宪法修正案又被称为《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虽然宪法及其修正案当中都未直接提及隐私权的保护,但是根据联邦最高法院的判例,大法官们认可了这种权利的存在。 9 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宪法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九和第十四修正案中包含了对隐私权的保护的基本要求。根据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诉冤请愿的权利。”宪法第三修正案规定:“士兵在和平时期,未经房主许可不得驻扎于任何民房;在战争时期,除依法律规定的方式外亦不得进驻民房。”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认为本条修正案是对个人隐私存在的空间的一种保护。宪法第四修正案规定,“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受侵犯。”宪法第五修正案则规定,犯罪嫌疑人有权不自证其罪。宪法第九修正案则规定,“本宪法对某些权利的列举,不得被解释为否定或忽视由人民保留的其他权利。”宪法修正案第十四条第一款则规定:“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合众国并受合众国管辖的人,均为合众国和他所居住的州的公民。无论何州均不得制定或实施任何剥夺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无论何州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亦不得拒绝给予在其管辖下的任何人以同等的法律保护。”即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任何人的生命和自由不受剥夺,要保护罪犯的基本人权不受侵害,基本人权之中内涵了隐私权的范畴。综上所述,联邦最高法院的判例明确了隐私权是宪法上的一种权利。然而,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确的是,美国宪法上的隐私权并不完全等同于侵权法意义上的隐私权,宪法上的隐私权更大一部分上是非民事侵权意义上的。宪法限制各州或规范一些诸如生育、婚姻、堕胎、教育之类的私人事务的权力,都被称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