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第24
期总第326
期前沿
ForwardPositionNo.242012
SumNo.326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及其对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王怀兵
(
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
四川雅安625014)
[
摘要]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阐述了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该思想对城镇化建设的
启示:
城镇化是自然化和社会化的双向互动;
城镇化是资源合理流动的过程;
城镇化是解决人、
自然和社会矛盾的有效
途径。
[
关键词]
马克思;
物质变换思想;
城镇化
[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2)24-0068-02
[
作者简介]
王怀兵,
男,
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推进经济结构
战略性调整要将城镇化建设作为重点之一。
同时,
将城镇
化质量的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的新的目
标要求。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
想,
具有丰富的内涵。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马克思
虽然没有对城镇化建设有过专门的论述,
但是其提出的物
质变换思想对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概述
(
一)
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
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
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1]
生产力突飞猛进和科学技术空
前发展使资本主义工业迅猛发展,
社会财富不断增长,
促
进了资本主义社会大繁荣,
大发展,
人类历史从农耕时代
进入大工业时代。
但是,
大肆掠夺自然资源以维持经济发
展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在资本原始积累下,
土地通过
“
圈地运动”
被大量集聚,
满足大工厂的建设需要,
同时
被工厂排出的各种废弃物严重污染。
资本对土地的盘剥,
导致了土地肥力的锐减和土地的贫瘠。
资本破坏了土地的
持久肥力,
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
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
进步,
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
同时也是
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2]
大量矿产资源的开采,
使
得水体严重污染。
树木被大规模采伐,
森林覆盖率下降。
对森林的乱砍乱伐,
造成了水土流失、
土地的荒芜以及气
候的异常变化。
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
对森林的破坏从
来就起很大的作用,
对比之下,
对森林的养护和生产,
简
直不起作用。[3]
伴随着工业文明而来的,
除了经济的快速发
展,
还有烟雾弥漫的天空,
光秃的山岭,
恶臭的水体。
(
二)
产生的观念基础
近代工业文明实践变革了一切传统的关系和传统的观
念,
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曾被尊敬的观
念和见解被消除了。
大工业只要可能,
它就消灭意识形态、宗教、
道德等等。[4]
自然观方面,
从自然是神和不可亵渎转
变为自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
优美的自然风光,
不再
是人们休闲游憩的场所,
而被人们打上了经济价值的符号。
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只是它能够帮助人类实现经济目标。
社
会观方面,
人与人之前的感情关系和血亲关系被以生产力
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观念上熟人社会倾向于利益社
会。
在工业社会历史的背景下,
传统和现实观念的碰撞中,
马克思开始反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
并提出了物质
变换思想。
二、
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
作为前提的自然界的物质变换
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需要“
物质变换”
获取所需物
质,
通过一系列的化学作用转化为自身有用物质,
为其他
相依赖的生物提供维持生命正常所需物质。
自身具有较强
的自稳定性和自组织性。
马克思认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
产物,
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
来的。”[5]
“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
的身体。”[6]
可见,
在马克思那里,
自然是基础,
是本原性
的东西,
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从来只有在
自然界中才能生存,
需要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生存和
发展的基础。
因此,
自然界的物质变换是人类与自然界能
够有效融入的前提,
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基础。
(
二)
以劳动实践为中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人类维持自身生存需要,
必须不断的实现与自然的物
质变换,
即通过各种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
马克思认为
“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
起、
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7]
人作
为唯一有高级意识和目的性的自然存在物,
通过劳动主动
来改造自然,
保障生存,
发展自己。
以劳动开发自然是人
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第一层次,
各种废弃物的排放是第
二层次。
人类大量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长时间的放任造成
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是由人类的主动性带来的人与自然物
·86·质变换的异化。
(
三)
以使用价值交换为基础的人与人即社会的物质变换
马克思将自然分为“
自在自然”
和“
人化自然”,
后
者指的是由人所构成的社会。
社会的物质变换即人与人之
间的物质变换是以使用价值的方式来实现的。
具体的载体
是商品。“
交换过程使商品从把它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
里转到把它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手里,
就这一点说,
这个
过程是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8]
以商品为载体的社会物质
变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它也是解决不同需求
的要求,
有助于解决世界各个国家和国家内部不同地区间
因为缺少资源阻碍发展的问题。
(
四)
社会主义是解决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变换裂缝
的有效途径
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质变换进行考察的同时,
马
克思也敏锐的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变换出现了异化
的现象。
受资本逐利和最大化逻辑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农
民将自己的土地贡献给了工厂,
自己也作为廉价劳动力加
入了工厂。
但是,
资本主义生产的结果是绝大部分劳动成
果都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工人们实际上占有一小部分劳动
成果,
出现了劳动生产领域的物质变换的矛盾。
同时,
对
科学技术的过度迷恋,
使得自然资源开采严重,
并且没有
以合理的形式回到自然界,
而是以废物的形式被归还。
这
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解决的无序生产状态。
社会主义能够
有效发挥其集体作用,
使生产有序进行。
同时能够有效约
束资本逻辑,
解决生产与自然、
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的
矛盾。
马克思在其《
资本论》
中说到,“
社会化的人,
联
合起来的生产者”
才能“
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
质变换,
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
而不让它作为盲
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最无愧于和
最适合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9]
二、
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对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启示
城镇化可以有效的促进消费,
扩大内需,
推动经济结
构的调整和转型。
同时,
城镇化在吸纳劳动力和提供高质
量的公共服务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透过马克思物质
变换思想来看城镇化建设,
对城镇化进行深入了解,
能够
有效的推进城镇化建设。
(
一)
城镇化是自然化、
社会化以及这两者的双向互动
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是自然物质循环,
社会物质循环,
人与自然物质循环的思想。
因此,
第一、
在城镇化建设的
过程中,
城市不应脱离自然存在,
它必须保持自身在自然
物质循环中,
才能保持发展的基础条件。
同时,
在城镇化
建设规划时,
应当适当保持一定的生态功能区,
建设应当
以最小损害为原则,
及时对损坏予以补偿。
第二、
城镇化
是带有人类印记的社会历史现象,
有自身的循环规律。
在
城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城镇自有价值观,
生产方式,
生活
方式以及消费方式可以有效的推进城镇化进程。
因此,
在
城镇化过程中,
要注意开发人文风貌,
发展特色旅游业,
挖掘自然带给我们的清新,
社会带给我们的有益沉淀。
第
三、
自然是无机体,
由人组成的城市是有机体。
按照马克
思的观点,
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
是城市的无机身体。
城
镇化需要与自然界间时刻交换,
需要不断从中汲取有用物
质,
城镇化才能稳固推进。(
二)
城镇化是资源合理流动的过程
1.
在社会生产领域,
城镇化建设践行马克思物质变换
思想:
第一、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利
用自然资源的能力。
不足的资源条件,
决定了城镇化在未
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需要大力提高绿色生态生产力,
才
能形成长效发展,
建成适宜居住的社会主义新型城镇。
第
二、
合理引导资本流向,
形成稳定的生态资本。
资本主义
资本逻辑是进步逻辑,
以经济的增长为目标,
未考量生态
成本,
造成资源过度消耗,
发展不可持续。
城镇化建设资
本需要将保护自然作为第一优先,
逐步引导资本转向。
实
现资本投入合理化,
促进城镇全面发展。
2.
在消费领域,
人类消费已经变为对自然界简单粗暴
的索取,
对有限自然资源的无限制利用。
按照马克思物质
变换思想,
在城镇化建设中,
需要转变这种消费模式。
城
市居民应实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消费需要模式。
在尊重自
然的前提下,
享受自然环境,
利用自然资源。
在城镇化建
设时,
限制技术的过度使用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自然不仅
仅是提供资源的场所,
更是与生存息息相关,
不能一味追
求低级需要而开发自然。
(
三)
城镇化是解决人,
自然和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社会化的人才能有效调整人和自然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城镇化将零散的个体集聚,
利用社会协作,
以整体的力量
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
个体在面对自然界时,
对自
然的认识,
处在自然是神灵和自然是发展工具两个极端,
不利于整个物质循环体系的良性互动。
城镇通过高水平的
教育和相关宣传,
改变以往错误的自然观,
社会观和消费
观,
能够有效沟通人、
自然和社会进程,
提高人们的认识
水平,
用集体的力量来促进和约束人们以往混乱的行为,
使社会化进程从自发走向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
方向。
高水平、
高质量的城镇,
是天蓝水绿,
空气清新的
居住地,
是有良好经济支撑,
同时又能持续发展的经济模
式。
建设这样的城镇需要我们树立与自然共生的自然观,
消费观和生产观。
[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
卷)[M].
北京:
人民
出版社,1995:277-517.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
卷)[M].
北京:
人民
出版社,1979:117-552.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2
卷)[M].
北京:
人民
出版社,1979:252-253.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
卷)[M].
北京:
人民
出版社,1979:96-254.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0
卷)[M].
北京:
人民
出版社,1972:58.
[6]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49.
[7]
马克思.
资本论(
第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207
-208.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
卷)[M].
北京:
人民
出版社,1972:122.
[9]
马克思.
资本论(
第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926
-927.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