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引导侦查取证之我见

引导侦查取证之我见

优质百家集萃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引导侦查取证之我见

检察引导侦查是检察机关开展机制创新、推进检
察改革的一项检察实践,检察引导侦查是检察机关通
过参与公安机关重大案件的侦查活动,对其证据的收
集、提取、固定及侦查取证的方向,提出意见和建议,
并对侦查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实行引导侦查取证,是
顺应时代刑事诉讼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审判制度的必
然要求。下面就有关引导侦查取证工作,笔者结合司
法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检察引导侦查取证是法治原则内在要求。
检察引导侦查是刑事检察工作机制的创新,根据
法治原则,改革只能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进行。因此,
寻求法律依据,对检察引导侦查的深入开展有着重要
的意义。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人民检察院
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人民
优质百家集萃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
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
行法律”,刑事诉讼法第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
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宪法、刑诉法都确立了检
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具体到刑事诉讼中,刑事诉
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人民检察院
审查案件,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法庭审判所必需的
证据材料。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
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侦查”。以上规定虽然均未明确
检察机关是否有权引导侦查,但笔者认为,上述规定
均内含了检察引导侦查的法律依据。因为人民检察院
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和公诉机关,其在刑事诉讼
中的公诉权、监督权是明确、具体的,在范围上也是
比较全面的。在立案阶段,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
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有权要求公
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
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
通知后应当立案(据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在审查
批捕、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发现公安机关的侦
查活动有违法情况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纠正(据刑
事诉讼法第七十六条、第一百三十七条、人民检察院
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八十二条)。案件移送审查起诉
优质百家集萃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后,可以要求其补充侦查和提供法庭审判所必需的案
件材料(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也就是说,检
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的合法性有权进行审
查并提出意见,对其收集的证据是否确实充分亦有权
发表决定性意见。不管是纠正违法,还是要求补充侦
查或提供法庭证据,均存在不同意义、不同程度上发
挥着引导侦查的实际功能。
二、检察引导侦查取证符合当代侦查体制改革的
发展趋势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的警察和检察机关都有刑事案
件侦查权,但在不同的国家,两者行使侦查权的方式
不同。在大陆法系国家中,大多数采用复合式侦查体
制,即:警检两家同时有侦查权,其中警方作为侦查
主体,负责实施具体的侦查行为,检方作为监督主体,
负责监督和指挥警方进行侦查。以法国、德国为例,
在对刑事案件的侦查中警检两家都配合得相当密切,
且检察官实际控制并指挥警方的侦查活动。在法国还
专门设置与警察联系的办公室,检察官具体指导警方
的侦查活动,随时掌握警方关于案件调查进展情况。
受司法实践需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侦查体制
的选择上开始折衷建立起公诉与侦查相均衡的制度,
一方面明确警察的侦查主体身份,另一方面赋予检察
优质百家集萃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机关对侦查活动的监督、指导权,这是当今世界各国
侦查体制发展的趋势。
我国目前的侦诉体制基本上属于折衷式,刑事诉
讼法一方面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
捕、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
受理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检察机关负责。另一方
面又赋予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有权进行监督。由于刑
事诉讼法已对我国传统的庭审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
引进了具有当事人主义色彩的庭审模式,这种目前虽
然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控辩式的庭审方式,但逐步
对刑事证据标准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格的
要求,刑事诉讼活动也要求从过去“以侦查为中心”逐
步向“以庭审为中心”的转变,以致形成了以控诉双方
对抗、法官居中裁决的庭审模式,检察机关要让法院
接受自己追究犯罪的要求是正确无疑和必须的,从而
把诉讼请求变成法院的裁决。因此,证据就理所当然
地成为刑事诉讼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而检察机
关为了达到胜诉的目的不得不强化引导公安机关收集
的相关证据工作,否则将面临承担公诉失败所带来的
风险和责任。
三、检察引导侦查取证是司法实践的必然要求
引导侦查取证的提出,尽管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优质百家集萃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但是在实践中检察机关却早已开始这项工作。在1979
年的刑事诉讼法中,就有检察机关介入侦查的有关规
定。在介入侦查工作中,审查逮捕部门的工作人员通
过参与案件的讨论,在法律的适用、证据的收集以及
采信等方面发表意见,这都是引导侦查取证的表现,
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引导侦查取证的作用。正是随着
司法实践经验的积累,随着检察改革的深入,引导侦
查取证的问题也终于提出,并逐步在侦查监督部门开
展起来。1997年公安机关进行刑侦改革,取消了预审
部门,提请批捕案件大幅度上升,由于缺少把关,造
成批捕案件质量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取证不及时,导致证据灭失。特别是一些群体性轻伤
害案件,基层公安派出所往往接到报案后,看到伤势
不重先是让犯罪嫌疑钱给被害人治疗,而忽视了调查
取证,导致双方都进行串供,而错过了最佳取证时机,
导致该案难以处理。2、不能正确认识逮捕性质,采取
逮捕强制措施后,就直接移送审查起诉。逮捕是“刑诉
法”规定的保证侦查工作顺利进行的强制措施,而一些
公安侦查人员认为,检察机关既然能够批准逮捕,就
证明案件质量已不错了,就直接移送审查起诉。未能
按照批捕部门发出的提供法庭审判证据通知书提出的
补充证据的要求去落实,一些案件的证据仍停留在呈
优质百家集萃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捕阶段的水平。3、收集证据不全面。一是收集证据的
种类不全面。我国“刑诉法”规定了7种刑事证据而公
安机关只注重收集言词类证据,而忽视了其它种类证
据的收集。在我院受理的公诉案件中,言词类证据占
90%,书证、物证等类型的证据只占10%。如,一些
侦查人员只注重犯罪嫌疑人口供的突破,忽视其它相
关证据的收集。往往认为犯罪嫌疑人已认罪了,就是
铁证如山,案件成功侦破了。而我国“刑诉法”规定,
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
有罪和处以刑罚。二是注重一罪或一起犯罪事实的证
据收集,而忽视其他犯罪或多起犯罪证据的收集。在
涉及多起犯罪事实或多个罪名的犯罪案件中,一些侦
查人员认为对犯罪嫌疑人只要查实其一罪,或查实其
一起犯罪事实,就足以对其定罪判刑,而不注重对其
他犯罪事实或多起犯罪事实证据收集,导致大案办成
小案。三是注重对犯罪嫌疑人定罪和加重处罚的证据
收集,而忽视对犯罪嫌疑人无罪、罪轻和其辩解的证
据收集。我院2000年以来,公诉部门追加认定被告人
自首、立功等法定从轻处理情节的案件就有20余起。
4、固定证据手段单一。首先在固定犯罪嫌疑人口供方
面,只是其作一次有罪供述后,其它若干次讯问均简
单地重复以往的陈述是否属实,不是每次都固定其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