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色彩语言形式的发展和创新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色彩的运用,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色彩才更丰富多彩,色彩的不同会
使人们产生喜怒哀乐的不同感受。那么绘画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画面的色彩表现更为
重要,色彩影响着整幅画面的艺术效果。在绘画艺术中,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东方的还是
西方的绘画,色彩始终是重要的构成元素。可以想象没有的色彩的绘画将会是怎样。特别是
在中国工笔画中,色彩的运用甚至引领了工笔画的发展方向,这从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史中可以
看到,唐宋以后的工笔画开始走向衰落,这主要受“五色令人目盲”、“以墨为主、以色为辅”
观念的影响,不重视色彩语言形式的运用就会带来这样的结果。可见色彩在绘画中运用的重
要性。
从中国画历史看,重视色彩表现的工笔画曾经是中国画的主流样式,这在宋代以前的宗教
画、石窟壁画、人物画、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及宋代花鸟画等艺术样式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早期的工笔画中所用的颜料主要是矿物质颜料,这是受到生产条件的限制,从而决定了早期
的工笔画主要是重彩工笔画。如敦煌壁画,去过敦煌莫高窟的人都能感受到 那里壁画的震撼
人心。它虽然经过风化,走过漫长的历史,但是色彩依然浑厚、强烈、丰富而瑰丽典雅,无论是
人物造型、绘画技巧、画面场景都让人惊叹和敬畏。到东晋时代,植物质透明颜料出现并得
到充分运用,工笔画的用色变得更丰富、细腻入微了,也就形成了工笔淡彩画,如东晋顾恺之的
《女史箴图》,精细巧妙的线条、色彩的巧妙运用刻画出了人物的神采。到了唐宋时代,水色、
石色融合使用,使工笔画发展得较为成熟。如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画中的人物形
象“衣裳劲简,彩色柔丽。”(《历代名画记》),不但人物形象准确而且能揭示出人物的心里和
情性。宋代工笔画达到鼎盛,宋徽宗赵佶是工笔画高手,他完善了绘画体制,促进了画院的发展,
把工笔花鸟画推向高峰。到两宋以后,在“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五色令人盲”的古典美学思想
指引下,水墨文人画全面兴起,并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色彩被推向历史的边缘,传统工笔画也
因色彩的消失而逐渐被历史冷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论点,一直影响着中国画,使绚
烂多彩的颜色一直处于弱势,工笔画也就一直停滞不前。
新中国成立后,工笔画艺术开始逐渐从衰微走向复苏。中国画持续了数百年的“水墨独
尊”局面被打破,揭起了现代色彩变革。这场色彩变革是中国画传统观念的变革,是色彩语言
表达形式的变革,是中国画从传统转向现代变革。进入现代改革开放的中国,受到西方文化,
西方绘画的影响,工笔画的色彩语言形式的运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色彩运用变得更加
丰富、多样化、图案化、装饰化,肌理特殊技法也得到充分的运用,新材料、新颜料广泛的运
用,都使得工笔画有更大的活力和发展空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
样就唤醒了人们对工笔画的重视,给工笔画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解开一切的理论枷
锁,充分的运用色彩这一语言表现形式创作出别出心裁的艺术作品。同时一定不能丢弃我们
传统工笔画中的精髓,扎实练好基本功,认真系统的研究传统卷轴画、壁画中极丰富的色彩语
言表达形式,并进行发掘、研究和整理,更好的为今所用。
传统的工笔画色彩的运用理论一直影响着传统工笔画的发展。一,谢赫提出“六法”,中
的“随类赋彩”。这一色彩理论的运用,虽然使画家创作了大量崇尚自然的绘画精品,但是也限
制了画家的丰富想象力,使得不能那么充分的运用色彩表现自己的内心意境。二、“以线为骨,
以色为肉”。这一理论使得色彩被限制在线条轮廓之中,这就使色彩在传统工笔画中处于从属
地位。从而就形成了无论是画什么,总用一套陈旧的方法,先用墨勾线,再“三矾九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