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俄苏《文心雕龙》研究述略

20世纪俄苏《文心雕龙》研究述略

俄罗斯是欧美国家中研究《文心雕龙》较早的一个,差不多与中国本国的现代《文心雕龙》研究同时开始。大约在1918年,后来成为科学院院士的圣彼得堡大学教授、现代俄罗斯新汉学奠基人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ВасильМихайловичАлексеев,1881—1951)就在他为出版《世界文学》而拟定的中文翻译计划中列入了《刘勰的诗学》(Алексеев2002:91)。1920年,他在为世界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东方文学》一书撰写的《中国文学》一章中,谈到中国古代儒家的文道关系学说时,全文翻译了《文心雕龙·原道》篇(Алексеев1978:51-52)。这段文字也可以说是《文心雕龙》最早的俄文节译文本。这时的阿列克谢耶夫首先注意到刘勰所谓“文”这个概念的复杂内涵,为此他没有把“文”简单地译成诸如“文学(литература)”“文字(письмена)”或“文化(культура)”一类俄语中现成的术语,而只是音译为“Вэнь”,表现出他对解读和翻译这个概念的谨慎。他指出,刘勰“赋予文的概念更深刻的意思”,他把它理解为“道的表现,准确地说,是某种与不可见的、受大自然支配的创造力相关联的一切可见的东西。这样一来,文就是高度智慧的表现,是沟通我们与绝对正确思想的联系的卓越的文辞。”(Алексеев2002:68-69)

B.M.阿列克谢耶夫是在中国传统的“艺术批评”

框架中来研究刘勰的《文心雕龙》的,这种批评框架包括诸如钟嵘《诗品》的品第划分、司空图《二十四诗

文学文化研究20世纪俄苏《文心雕龙》研究述略*

天津师范大学李逸津提要:俄罗斯的《文心雕龙》研究大约始于1918年前后,现代俄罗斯汉学奠基人B.M.阿列克谢耶夫院士译的《原道篇》,是《文心雕龙》最早的俄文译本。他提出了许多启发后人思考的问题,规范了后世俄苏“龙学”研究者探讨的方向。Л.Д.波兹德涅耶娃的教科书《中世纪东方文学》(1970年)、K.И.戈雷金娜的专著《19—20世纪初中国的美文学理论》(1971年)、B.A.克利夫佐夫的论文《论刘勰的美学观点问题》(1978年)、И.С.李谢维奇的专著《古代与中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思想》(1979年),以及苏联解体后Б.Л.李福清发表的论文《中国中世纪文学中的体裁》(1994年),都对《文心雕龙》概念术语、文学理论、美学思想等做了有益的探讨。K.И.戈雷金娜于1995年出版的专著《太极:1—13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世界模式》,用宇宙本体论解读《文心雕龙》,体现了学术新潮在俄罗斯“龙学”研究中的兴起。近年来俄罗斯的《文心雕龙》研究开始有年轻新秀加入,出现了专门研究《文心雕龙》的博士论文,呈现出后继有人的良好态势。关键词: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心雕龙、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510(2017)04-0041-11

2017年10月第36卷第4期中国俄语教学

PУCCKИЙЯЗЫKBKИTAE

Октябрь2017г.

T.36No4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16ZDA19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国俄语教学2017年第4期品》的诗性言说,以及后世各类诗话、词话及小说评点的“由读者和文学家建立的批评草图和标记”,再有就是刘勰《文心雕龙》式的“整体、协调的结构”。(Алексеев2002:63)阿列克谢耶夫认为,在所有这些批评模式中,占优势的原则是“历时性”,这也成为由他奠定的俄罗斯《文心雕龙》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阿列克谢耶夫指出,刘勰的著作“是作者在评价文学现象时表现出的,在深刻性上……最优秀的。”(Алексеев2002:87)B.M.阿列克谢耶夫认为,刘勰的功绩在于他作为一个中世纪的文学理论家而对中国文学历史发展本质的精辟理解,这种文学表现在“(儒家的)幻影与(道家的)幻想的交替”。他写道:“(刘勰)使用了道家的术语,它们来自那个时代,无疑影响到诗学词典,称外部的美、华丽的想象为‘繁采’,同时作为‘果实’,它具有相反的因素——坚实的果实,它出自于花开之后,——这自然是染上儒家想象色彩的教谕性的古典主义。这样一来,刘勰就一方面辨别出了带有人性印记的古典美的诗人,和另一方面的,抽象的、形而上学美的诗人。”(Алексеев2002:130,141)阿列克谢耶夫指出,这种中国文学的内部矛盾在中世纪隐藏在外部的“世界观……二重性”之后:“用于正统标签的儒家和内部理想探索的道家。”(Алексеев1916:28)阿列克谢耶夫对《文心雕龙》研究虽然着力不多,但作为俄罗斯《文心雕龙》研究的开创者,他提出了许多启发后人思考的问题,如他以刘勰的理论前驱——陆机《文赋》为例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中世纪中国诗学存在着一个矛盾:它的理论家们“勉强区分散文和诗歌”。中国诗学中所说的“文”,“既是诗,又是散文,既不局限于形式,也不是体裁”;但“在谈到散文和诗的体裁的时候,又强力扩展和强调了这种要求。”(Алексеев2002:356,360,362)他对中国诗学中“文”的概念内涵的这一追问,后来成为许多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俄罗斯汉学家重点探索的课题。如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女汉学家基拉·伊万诺夫娜·戈雷金娜(КираИвановнаГолыгина,1935—2009)在她1971年出版的专著《19世纪至20

世纪初中国的美文学理论》一书中,就以刘勰《文心雕龙》对各种文章体裁的定义,来说明中国古代“文”的各种体裁。2002年答辩通过的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教师А.Б.扎哈里应(АлексейБорисовичЗахарьин)的文化学副博士论文,也以《古代中国“文”

(文化)范畴的形成》1为题,对自远古至近代中国“文”的概念,作了相当全面的梳理和探讨。此外,阿列克谢耶夫还把刘勰的《文心雕龙》归入“艺术创作领域”,认为它“绝对有美的、合韵律的叙述特点”,“完整的、合韵律的结构”,它们全都存在于无论说是“论文”还是“理论”之中。(Алексеев2002:63,87)对《文心雕龙》自身艺术性的探讨,虽然现在还没有看到有人做这方面工作,但相信今后也会成为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各国“龙学”传人感兴趣的话题。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苏两国的蜜月关系,使俄苏中国文学研究一度出现高潮,《文心雕龙》自然也受到俄苏汉学家的重视。1959年,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东方学家尼古拉·约瑟夫维奇·康拉德(НиколайИосифовичКонрад,1891—1970)在为P.M.马马耶夫主编的《中

国文学选集:古代、中世纪、新时代》撰写的《中国文学史简论》一文中,指出了《文心雕龙》研究前景的广阔性,他写道:“在这部论著中表达了对艺术文学的观点的极为多样和系统化的样式,用我们的术语来说,作者从创作心理、美学和哲学方面研究了艺术文学的问题。”(Конрад1959:25)在60年代苏联出版的《简明文学百科全书》《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等大中型工具书中,都有关于刘勰和《文心雕龙》的词条。21970年,莫斯科大学出版了由该校教授、女汉学

42李逸津20世纪俄苏《文心雕龙》研究述略家柳鲍芙·德米特里耶芙娜·波兹德涅耶娃(ЛюбовьДмитриевнаПозднеева,1908—1974)主编的教科书《中世纪东方文学》,其中有长达10页的篇幅论述早期中世纪中国的诗歌理论,主要介绍的就是刘勰。这是苏联最早出现的比较全面论述《文心雕龙》的著作,尽管作者对《文心雕龙》的分析和阐释不一定完全准确和深刻,但由于这是一部国立大学的教科书,有一定的权威性,对《文心雕龙》在俄苏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里有必要插叙一下20世纪中期俄苏《文心雕龙》研究所面对的两大学术语境,即“道家唯物主义”说和“东西方文学类型学平行”说。从20世纪30年代起,苏联就出现了努力把中国道家学说解释成“进步的和革命的”所谓“新道家”。他们的推理逻辑是:因为儒家是中国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而在中国意识形态中,道家是与儒家对立的。所以如果说儒家是反革命的,那么道家就是革命的;如果反革命利用儒家思想,那么革命者就应该倾向道家学说。1938年《联共(布)历史简明教程》问世,这本书在当时被奉为“达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高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思想的真正高峰。”从此把历史进步与唯物主义联系起来的观点,开始统治苏联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汉学家中如阿列克谢耶夫的弟子阿波龙·亚历山大洛维奇·彼得罗夫(Аполлон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Петров,1907—1949)在1940年发表的《中国哲学概论》,就提出了道家学说中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Петров1940:251—252)之后,苏联在1947年召开了由当时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安德烈·亚历山大洛维奇·日丹诺夫(Андрей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Жданов,1896-1948)亲自组织的对Г.Ф.亚历山大洛夫《西欧哲学史》的讨论会,日丹诺夫在大会发言中断言:“哲学史主要是唯物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哲学仅只是被作为唯物主义批评的对象而允许出现在哲学史著作中。”(Жданов1947:257)这就进一步促使认为道家是唯物主义的、进步的观点成为俄苏汉学研究中的主流意见。在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文学学术中,还出现了套用西方文学理论的一般法则和范式去解读特殊模式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倾向。如Н.И.康拉德院士在他1966年出版的专著《西方和东方》中就提出了东西方文学之间存在着类型学平行、其中包括“文艺复兴”的思想。这一观点一度影响了1960—1970年代苏联的汉学—文学研究。许多研究论著中充斥着诸如“民间诗人”“现实主义”“中国文艺复兴”“中国启蒙运动”等等来自西方的术语。Л.Д.波兹德涅耶娃在197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涉及《文心雕龙》研究的论

文,就鲜明体现了上述学术背景的影响。1971年,Л.Д.波兹德涅耶娃在《莫斯科大学学

报》上发表论文《3—6世纪中国诗学论著和它们的哲学基础》,在这篇文章里,她继承了当年由B.M.阿列克谢耶夫提出的中国文学发展的推动力量是“道家想象”的思想,提出:“中国中世纪诗歌艺术理论家观点的基础,是由道家哲学组成的,尽管在这里或那里掺杂了儒学。”(Позднеева1971а:45)Л.Д.波兹德涅耶娃认为,古代中国哲学的思想内容与表述方式是同时形成的,“研究形式——修辞的方法,很难与内容——这一或那一学派的理论观点分开。”而“世界观原则是建立在修辞原则之上的。”(Позднеева1971б:313,316)站在这一立场上,通过对《文心雕龙》话语

系统作追根溯源的考察,Л.Д.波兹德涅耶娃得出自己的结论是:虽然长期以来人们没有“怀疑刘勰各章文本源头的儒家学说属性”,但其实它的“源头的或者原始版本却是属于道家的”(Позднеева1971а:40—45)。

相关主题